APP下载

芍药组织培养及褐化研究

2016-04-11蒋桃

生物技术世界 2016年2期
关键词:褐化外植体芍药

蒋桃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8)

芍药组织培养及褐化研究

蒋桃

(湖南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8)

芍药是一种集药用、食用和观赏于一体的多年生草本植物。随着芍药在中医临床治疗及园林建设中的价值逐渐被挖掘,传统的繁殖方式很难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加快芍药的培育过程,促进芍药优良品种的商业化并提高其药用部位根的产量。但在芍药组织培养中,存在着污染率及褐化率高等问题,阻碍了芍药组织培养的规模化发展。本文通过对芍药组织培养及其褐化研究,为解决芍药组培中污染率和褐化率高等问题提供参考。

芍药 组织培养 褐化

前言:芍药属五桠果目,毛莨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药用、观赏和食用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在药用方面,芍药的根可根据不同的加工方法得到赤芍和白芍两种常用中药材。其根含有芍药苷、安息香酸等成分,具有镇痛、通经、镇痉的作用,对于女性腹痛、胃痉挛、痛风等症状具有疗效。在观赏方面,芍药花型衍化程度高,品种众多,自古就作为爱情之花,现已被尊为七夕节的代表花卉。在食用方面,花茶、芍药花饼、芍药花粥等都深受欢迎。当前,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传统的分株繁衍方式具有繁殖周期长、繁殖系数低的缺点,为加快芍药的市场化,需加强对组织培养的研究。

1 组织诱导途径培养

当前芍药组织培养主要有芍药地下芽诱导与愈伤组织诱导途径两种,利用地下芽作为外植体诱导丛芽组织培养是应用最早的方法,同时也是当前建立的比较完善的体系。这一方法具有无菌体系变异少、性状稳定、植株健壮、移栽成活率高的优点。大多数品种的芍药都可通过这一方式实现地下芽的增殖;愈伤组织诱导指的是通过对已经分化的器官及组织进行诱导,在过脱分化产生伤愈组织后,诱导伤愈组织分化出不定芽。这一方法的优势是选材不受时间限制,理论上可用任意已分化的组织或器官诱导愈伤组织。当前常用的外植体有茎段、叶柄、叶片等。在组织培养过程中,自身生理状况及消毒处理对材料接种后的污染状况具有直接影响。在芍药地下芽诱导中,芍药芽生长于地下,极易受外在细菌感染,一般地下芽配数层鳞片包裹,一旦发生细菌入侵则很难短时间内清除。此方法进行培育时可选用鳞片间隙较小的品种[1]。

通过研究发现:生长健康的植株污染率较低,而生长干瘪的幼芽较容易感染。健康的地下芽污染率较干瘪的地下芽低22.73%左右,褐化率低23.03%左右,死亡率低22.73%左右。所以在植育过程中应选取长势较好的地下芽,如地下芽干瘪,可经基质恢复后再行采用。植株越小越容易被彻底灭菌,但褐化率也相应增高。所以在选用外植体时,应综合污染率及褐化率进行考虑。

在愈伤组织培养中,不同部位的污染率具有显著差异,经研究,叶片的污染率与褐化率最低,成活率在88.89%以上,叶柄的成活率为64.83%左右,在外植体的选择中,叶片和叶柄是最佳对象。在选材时间方面,6月份选材污染率在71.81左右,而春季植株萌发时段取材污染率在20.69%左右。秋季取材的污染率达到100%。

消毒剂的选择和消毒时间长短对外植体污染率、褐化率及成活率有直接影响。研究表明,以春季叶柄为外植体时,选择0.8%的氯化汞消毒6min和2%的次氯酸钠消毒25min消毒效果最好,用酒精和过氧化氢的消毒效果相对较差。而以叶片为外植体时,选择2%的次氯酸钠消毒25min消毒效果最佳,使用氯化汞和酒精的效果最差,死亡率及褐化率最高。

在愈伤组织增殖方面,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对愈伤组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培养基中添加TDZ会促进愈伤组织增殖。TDZ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素,能促进组织增殖,但也会提高褐化率。所以在选用过程中应根据增殖效果等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2 褐化现象

褐化是组织培养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褐化的产生是由于细胞膜结构发生变化或破坏,酶与底物会结合在一起,在氧的作用下生成醌,造成褐化。引起褐化的环境主要是氧、底物、酶等。在芍药的组织培养中,不同品种的芍药其褐化的难易程度不一样。总体来说,对通过组织培养培育观赏用的芍药而言,外植体的褐化主要受花型衍化的影响,花型衍化程度越高,越容易褐化[2]。但花形原始植株一般观赏程度较低,所以在花型的挑选中应从这方面入手。

通过比较,在取材时间方面,春季3月份左右取材的褐化度最低,而在秋季10月份左右取材的褐化度最高。随着取材时间的变化,外植体也就相对成熟,植株体内酚氧化酶具有较高的活性,对外界侵害的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褐化。所以可选在3月份取材。

在转接时间上,植物受损24小时内,正是植物多酚氧化酶的活动时期。受伤后,植物体内多酚氧化酶的活性逐渐增高,同时酶的合成需要一定的时间,约在伤后6小时达到峰值。随着伤口愈合,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会在24小时候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应在此时应快速将植物转移至新鲜的培养基中,脱离外界环境的干扰[3]。过早培育达不到预期效果,过晚培育会拉长植株的暴露时间,均达不到理想状态。

结语:本文介绍了芍药两种组织培养的方法,并通过实验为芍药组织培养中外植体污染、褐化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试验数据。在芍药组织培养中,芍药品种、外植体取材部位和时间、消毒剂及外植体消毒时间的选择、培养基中激素的选择等都会影响植株的污染率、褐化率及成活率,所以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控制。

[1]陶爱芬,陈娴娴,祁建民,方平平,林荔辉,徐建堂,张立武,吴建梅,林培清.外源硒及脯氨酸对菜用黄麻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麻业科学,2015,05:239-245.

[2]刘娇.香蓼(Polygonumviscosum)繁殖方法及精油主成分鉴定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3]时颂,李青,赵霜,戴思兰,李娜娜.不同切花菊品种及处理对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01:77-81.

S68

A

1674-2060(2016)02-0042-01

蒋桃(1980—),男,湖南衡阳人,中药生物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药质量评价、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褐化外植体芍药
芍药鲜切花 美景变“钱”景
陆抑非《芍药》
温185核桃内种皮褐化程度与土壤相关性分析
‘洛阳红’牡丹腋芽培养过程中褐化的防止技术研究
不同处理对牡丹叶柄离体培养时褐化的影响
不同激素配比对紫花苜蓿幼苗4种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效果的影响
美丽芍药化学成分的研究
濒危植物单性木兰外植体启动培养
解决苹果矮化砧M9外植体褐化现象的研究
火焰兰茎段侧芽离体再生及褐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