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关冲绳归还交涉研究的问题点及研究现状

2016-04-11田庆立

社科纵横 2016年2期

田庆立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天津 300191)



有关冲绳归还交涉研究的问题点及研究现状

田庆立

(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天津300191)

【内容摘要】冲绳归还交涉问题在战后日美关系占据重要地位,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持续性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佐藤荣作内阁通过开展一系列“自主外交”、“民间外交”及“秘密外交”等,最终收回了对冲绳的施政权。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已经取得一系列颇为可观的成果,通过进行学术史的梳理,旨在为加深该课题的深化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冲绳归还日美关系“自主外交”“民间外交”“秘密外交”

一、冲绳归还交涉研究的问题点

在战后日美关系中,佐藤荣作内阁实现了冲绳归还,解决了日美之间的外交悬案,主要反映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随着日本经济地位的提升,日本力图在日美同盟关系的框架内,通过实施“自主外交”,对美灵活运用“民间外交”和“秘密外交”的手段,收回冲绳的施政权①,从而提高日本在日美同盟关系中的地位,由以往的“美主日从”逐步向平等方向发展。冲绳问题是如何浮现与演进的,又是在何种背景下成为日本政府迫切需要解决课题的,日本政府在对美交涉过程中采取了何种策略,冲绳问题究竟在日美同盟关系中居于何种地位等。研究这一问题,一方面可认识到冲绳问题在日美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冲绳问题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通过研究这一外交案例,为解读20世纪60年代的日美同盟关系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佐藤内阁实现冲绳归还,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日本在日美同盟关系中地位的提升,1972年5月冲绳施政权归还日本在冲绳战后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但施政权的归还距冲绳人民的要求尚有很大距离。美军在冲绳的基地仍被保留下来,冲绳基地是美国在日本最大的军事基地,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仍是影响日美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研究冲绳归还问题,对于把握战后日美关系的变迁,提供了一个很好视角,既能看到实现冲绳归还是日本国民推动、经政治家努力所取得的成果,又是日本随着国力提升,不甘做美国附庸,增强外交自主性的一个具体体现。能深刻认识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日美关系转折时期,日美关系由以往的“美主日从”逐步向平等方向发展的趋势。

第二,研究冲绳归还问题,能认识到冲绳问题在日美安保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本为收回领土,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极力推动美国将施政权归还给日本,美国面对冲绳居民和日本国民的压力,为继续维持日美同盟,确保在亚洲的战略利益,保留冲绳的军事基地,做出一定让步,冲绳归还问题的解决符合日本和美国的战略利益。

第三,研究冲绳归还问题,为考察战后日本外交决策体制提供了典型案例。在外务省态度消极的形势下,“首相主导型”决策机制占据主导地位,政、官、财界作用相对较小,“民间外交”和“秘密外交”的实施,对最终实现归还发挥了巨大作用。这同以往及其后的外交案件相比具有显著特色。

第四,冲绳归还问题作为佐藤内阁时期政治外交方面的最大业绩应该加以研究。一方面,我国学者在研究战后史时更多地关注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政策,对佐藤内阁时期外交方面的举措关注的似显不足;另一方面,佐藤一贯推行“亲美反华”的政策,我国学者对其政治、外交政策多持批判态度,较少涉及其执政期间的外交政策。

二、冲绳归还交涉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日本学者自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一问题,且一直延续至今,研究较为系统和深入。有关冲绳归还问题研究的专著主要有渡边昭夫的《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围绕冲绳问题的政治过程》(1970年版),该书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因循历史的脉络阐述冲绳问题的展开过程是同日美同盟框架本身的形成与发展相关联的,第二部分则从政治过程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论述了日本政府内部关于决定冲绳政策的机构和过程等,这一部分力图通过冲绳问题揭示在战后日本外交政策决策过程中,各政治构成要素的作用。笔者认为,要求解决冲绳问题的压力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源自内部,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日美两国领导人是站在维持与发展两国同盟关系的立场上来处理的,因此冲绳问题是日美两国的内部矛盾,而不是敌对的甚或是与外国非友好的纷争。河野康子的专著《围绕冲绳归还的政治与外交——日美关系史的脉络》(1994年版),主要依据战后吉田、鸠山、岸信介、池田、佐藤内阁不同时期对冲绳问题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加以论述,此书主要着眼于对日本政府而言,冲绳复归是在构筑对美合作关系的框架中而追求的政策课题。战后日本外交在构筑对美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决不是一开始就在很明晰的框架内进行的。一方面,美国的对日政策在有关日本内政方面缺乏认识与考虑,另一方面,日本外交在很长时期内动摇于对美合作与对美自主外交之间。由此试图揭示在冲绳归还问题上,日美两国合作关系经历了长时期的探索。

1994年5月,佐藤内阁时期担当冲绳归还交涉密使的若泉敬将对美交涉时签署的“秘密协商议事录”公布,引起冲击,NHK采访班主编的《战后50年:彼时的日本(第四卷)》中的“冲绳归还·日美密约”部分详细记述了日美密约的形成过程,披露了有关冲绳归还交涉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中野好夫等受南方同胞后援会委托编辑的《战后资料·冲绳》(1969年版)收录了自1945年至1968年关于冲绳问题各方面翔实的原始资料,并依据冲绳问题的发展变化过程划分为8个时期,各个时期又根据内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整理,对研究冲绳问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石丸和人著的《战后日本外交史(第3卷)》专设一章“结束‘战后’的冲绳归还”,详尽论述了冲绳归还的交涉过程。东乡文彦的《日美外交三十年——安保·冲绳及其后》、佐藤荣作的《佐藤荣作日记》、楠田实的《首席秘书官》、堀越作治的《战后政治内幕史——<佐藤荣作日记所述及的>》及美国方面的约翰逊著《美国大使的日本回忆》、基辛格著《基辛格秘录(2)》等著作都不同程度地对冲绳归还交涉予以述及,且大多作为当事人对当时交涉内幕进行了披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974年日本国际政治学会汇编的《冲绳归还交涉的政治过程》(国际政治52号,有斐阁)是日美学者召开箱根会议共同研究成果的汇集,共收录7篇文章,细谷千博的《冲绳归还交涉的政治过程——总论》,总体概括收入特集文章的各自特色,并指出共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日美两国的政策决定过程。渡边昭夫的《围绕冲绳归还的政治过程——以民间集团的作用为中心》,指出作为民间集团的“冲绳问题等恳谈会”在实现冲绳归还时所起的主要作用为,一方面集中注意复归运动和舆论动向,就有关“社会环境”的信息及时向官僚机构传达、沟通,另一方面为推动政府外交交涉的进行而开展舆论的启蒙工作。福井治弘的《冲绳归还交涉——日本政府的决策过程》指出日本政府在冲绳归还问题上的决策属“紧急型决策”,其中佐藤和辅佐他的民间集团发挥的作用较大,而外务省的作用相对较小。美国学者克拉普的英文论文《冲绳归还交涉——华盛顿官僚间的相互作用(1966—1969年)》,利用“官僚政治模型”,分析了美国政策的决策过程,国务院说服军方取得成功,国防部的哈尔培林和国务院的斯奈德两人通力合作对冲绳归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日本学者西原正和草野厚在1983年日本政治学会编的《日本外交的非正式渠道》(国际政治75号)上分别撰文以冲绳归还交涉为案例,西原正将类似大滨信泉和若泉敬类型的人称之为“非正式接触者”,将归还交涉中利用的“民间外交”和“秘密外交”归结为“非正式—公开性”接触的类型,认为冲绳归还时冲绳问题等恳谈会在日本外交中属于“非正式—公开型”接触者。草野的论文认为大滨信泉和若泉敬作为非正式接触者在实现冲绳归还时发挥了积极作用,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有关冲绳问题的研究,琉球大学的一些学者如宫里政玄、比嘉干郎、我部正明等研究也很深入,但受条件限制,目前无法找到这些学者的论著。根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日本学者关于冲绳问题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历史考察和归还交涉的政治过程分析,仅将冲绳归还交涉中应用的“民间外交”和“秘密外交”分别作为外交案例之一加以阐述,而少有专门从外交策略和手段的角度做系统性、整体性论述。

我国学者关于冲绳归还问题研究,仅有数篇论文和某些专著的部分章节略加述及。如吕永祚的《佐藤内阁与冲绳行政权的归还》(《日本问题》,1980年第1期)、刘世龙的《战后日本对美领土政策》(《日本学刊》,1997年第3期)、安成日的《论佐藤内阁时期的日美关系——从依附走向相互依存》(《史学集刊》,1998年第3期)、张杨的《试论冲绳返还得以实现的原因》(《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1期)等论文,以及关南等著《战后日本政治》(1988年)、宋成有等著《战后日本外交史》(1995年)、王振锁著《日本战后五十年》(1996年)、冯昭奎等著《战后日本外交》(1996年)、于群著《美国对日政策研究》(1996年)、肖伟著《战后日本国家安全战略》(2000年)、徐万胜著《日本自民党“一党优位制”研究》(2004年)。刘少东著《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2011年)是近年来有关冲绳问题研究的一部力作,围绕冲绳问题在日美两国之间起源的历史经纬及缘由展开论述。针对美国在冲绳问题上的早期构想,日本政府与天皇面对媾和以及早期处理冲绳问题付诸的努力,美国政府内部对日政策的转变,尤其是《对日媾和条约》第三条关于冲绳问题的处理,吉田茂与杜勒斯围绕“潜在主权”所作的交涉等进行全面梳理与详尽论证。同时对日美两国如何以冲绳问题为砝码进行交涉的内幕做了详细考察。

总之,有关冲绳问题研究是一个富有学术魅力和良好前景的重要课题,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何不断推出基于中国学者视角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深化该课题的研究,显然需要中国学者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注释:

①《对日和平条约》签订后,冲绳置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日本保留主权,此后,随着冲绳当地居民复归运动的高涨及日本政府的外交战略考虑,逐渐将收回冲绳的施政权提上日程,施政权包括政治、行政、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权利,同单纯所指的行政权不同,它要比行政权的概念宽泛,因此应该采用施政权的概念,也有一些学者将此译为“行政权”。

参考文献:

[1]渡边昭夫.战后日本政治与外交——围绕冲绳问题的政治过程[M].东京:福村出版,1970.

[2]河野康子.围绕冲绳归还的政治与外交——日美关系史的脉络[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94.

[3]NHK采访班.战后50年:彼时的日本(第四卷)[M].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1996.

[4]中野好夫编.战后资料·冲绳[M].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1969.

[5]日本国际政治学会编.冲绳归还交涉的政治过程[J]国际政治52号,东京:有斐阁,1974.

[6]石丸和人.战后日本外交史(第3卷)[M].东京:三省堂,1985.

[7]刘少东.日美冲绳问题起源研究(1942-1952)[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田庆立(1975—),男,2009年获得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博士学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政治思想、日本外交。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6)02-008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