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教师应该向体育教师学习什么?

2016-04-11■高

初中生世界 2016年44期
关键词:音乐课体育课新课标

■高 辉 李 欢

音乐教师应该向体育教师学习什么?

■高辉李欢

体育和音乐都是专业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但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科坚持了自己的专业特色,而音乐学科却更加注重于人文审美。通过对两门学科教材的使用、自主学习方式、学生获得感及主体地位、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对比论证,分析出音乐教学脱离了“实践性”的一些问题,并就在教学中如何坚持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理念提出了建议。

新课标实践性专业特色学科综合

笔者所在的初中把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等学科整合成一个大的综合教研组,教师们经常在大教研组内组织听课。笔者在听了几节体育课之后,有一种感受,就是音乐教师应该向体育教师学习,在教学中应更加关注音乐学科“实践性”的课程性质,转变教学方式,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到实处。

下面,笔者就体育课和音乐课的几点不同来谈一谈:

一、体育课上师生不看教材,音乐课上师生被教材捆住手脚

说起教材,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体育教师拿着教材组织学生在操场上照本宣科,大家对此都感觉很正常。笔者看了一下体育学科的课程标准,发现是这样规定的:“1~6年级不编写学生课本,7~9年级和高中阶段各编写一册学生课本,但各学段均需编写教师用书。”体育教师对每节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是根据教师用书上导学部分的指导思想,对教师用书上每一个教学单元内容的细化。从宏观上看是对指导用书的扩展和强化,从微观上看是在尊重指导思想前提下的自主探究。每一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授课班级学生的情况自主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手段,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最终达到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的音乐学科也应该如此,除了规定的必唱曲目之外,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如识读乐谱、音乐表现要素、综合性艺术表现等,完全可以放手让师生自行寻找合适的曲目来组织教学。

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效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的曲目虽然大部分都是经典曲目,但也有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脱离时代的情况。很多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就是感觉教材上的歌曲有点“老”、有点“土”,说教意味浓厚。

比如,在竖笛教学中,所选择的曲目都是一些儿歌。作为初中生,他们感觉再吹奏这些乐曲显得很幼稚,因此,我在教学中引进了一些流行歌曲作为吹奏曲目,比如在教完右手do、re、mi、fa四个音之后,我让他们通过学习《龙的传人》(F调歌谱转为固定调,最低音c1,最高音a2)来进行气息训练;在教完降si后,我让学生通过学习《美丽的神话》来加以练习;在教完开闭高音孔之后,我通过《荷塘月色》来调动他们练习的积极性。《时间都去哪儿了》刚开始流行的时候,我就把歌谱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来学习,其他诸如《天空之城》《小苹果》等曲目,更是让学生爱不释手,一有空就拿起竖笛来吹奏练习,而且练熟之后迫不及待地吹奏给家长、朋友听,获得了满满的幸福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在音乐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也开宗明义地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并且赋予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这样重要的地位。但是,很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却在一节节无趣的照本宣科中被消磨殆尽。

很多音乐教师已经习惯了“教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学就是教课本上的知识,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让学生学会”的“传统”。甚至有些学校居然通过检查学生能否把书本上的歌曲全部演唱来作为对音乐教师教学实绩考核的重要手段,导致了教师更加依赖教材,被教材捆住手脚。

体育教师上课时会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篮球行进间单手低手上篮。”而音乐老师上课却会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曲。”细细品味这两句话,格局和情怀相差甚远。

二、体育课上学生是主体,音乐课上教师是主体

1.体育课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音乐课离了教师就不行。

我们经常看到,体育课上课前,学生或在操场上打球,或在跑道上游戏,都在做和体育有关的事情。有时笔者会想,即使这节体育课教师不来,学生也会达到锻炼的效果,也会玩得、运动得很开心。但是音乐课呢?学生一进入音乐教室,纪律好的班级学生正襟危坐,一言不发等待教师来上课。纪律不好的班级学生吵吵闹闹,交头接耳,在做和音乐无关的事情。直到教师打开PPT,宣布上课,教学才能开始。

笔者顺着这个方向,继续脑洞大开,在初中各学科中,音乐学科好像是唯一教师不来上课,学生就无法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科。笔者仔细看了一下音乐课程标准,“自主学习”甚至“自主”这个词只出现一次,还是在“探究”环节。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既有基础技能,又有学习任务。当其他音乐教室里或静悄悄或乱哄哄等待教师组织教学的时候,笔者的学生已经拿起竖笛,自己复习所学过的曲目,自己练习感兴趣的乐曲。我想,这就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诠释。

2.体育课上教师不累学生累,音乐课上学生不累教师累。

上完一节体育课,学生满头大汗,甚至汗流浃背,教师却精力充沛地准备下一节课;上完一节音乐课,教师嗓子冒烟,一下课就要喝水,学生却步履轻松,缓步走出教室。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体育课要求教师精讲多练,课上主要以学生练习为主,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技术动作的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音乐课上教师讲得太多,教唱要一句一句带着唱,乐理知识要一段一段讲,欣赏更要左启发、右点拨,能不累吗?当笔者开展器乐教学后,也感觉到了轻松。一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就那么一点,示范最多不超过五分钟,然后就是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辅导,发现共性问题,叫个暂停,然后集中强调一下。真是轻松!体育课,不也是这种模式吗?

3.体育课关注学生的获得,音乐课重视教师的魅力。

我问过体育教师,对一节优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他们说:“一节好的体育课就是一个让学生在课上既能够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又能发展自身素质的过程。把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身体机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强调技能教学,通过不断的身体训练达到获得技能进而最终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目的。一节好的体育课,学生的心率区间在120~140次/分,将此心率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保持中等强度的运动量,让学生总的运动负荷高低结合、动静交替,使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但是在音乐课上,我们虽然也关注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但是更多的还是看教师个人的魅力。教一首歌曲那么简单的事情,又是分析歌词、又是情境导入、还要分析节奏型、旋律线、调式、曲式结构……学生跟唱几遍就能学会的歌曲,非得加入一些花样来填满四十分钟。按照新课标要求,7~9年级的初中生应该“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可惜有些学生学了九年音乐之后,连《小星星》这么简单的曲谱都无法识读。不知道那些眼花缭乱的手段能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获得感。

三、体育课教学手段丰富多彩,音乐课教学手段过于单一

体育课上强调身体运动,通过运动参与,让学生获得运动技能,达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目的,最终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种“健康第一”的课程理念决定了体育教学手段的丰富性和创造性,体育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技术动作,通常会借助常见的器械来帮助学生。比如在田径教学中利用跳绳来进行步频步幅练习,这种简单常见的跳绳易操作,利用率高,在课上既能作为辅助性器械帮助学生练习,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体育课上所用的器材都是和成人、专业接轨的,初中生打的篮球和成人的一模一样,和专业比赛的用球也是同样的规格。这就是体育课教学手段的实用性、广泛性和可操作性,使用时跨越年龄层次和阶段层次。

而我们音乐课呢?

钢琴、多媒体,是音乐课上被用得最多的,尤其是多媒体,如果说体育课是“不插电”的教学,那音乐课就是必须插电的教学。如果没有电,我真不知道有些音乐教师该如何来上课。大部分音乐课上,学生只用带眼睛、嘴巴、耳朵来就行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是以“讲解+聆听+唱歌+游戏(或戏剧性表现)”为固有的基本教学模式。

课堂乐器呢?基本上是和成人世界脱轨的乐器,比如常见的竖笛、口琴。在新课标里居然还有这么一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制乐器。”这条规定的格局太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我国GDP已经是世界第二,2015年中国教育财政支出超过2.6万亿人民币,为中国公共财政第一大支出。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可以建立数码钢琴教室,或者将二胡、笛子等简单的民族乐器配成专业教室,让课堂乐器的内涵进一步丰富,更加重视器乐教学。

笔者清醒地知道,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混为一谈还是有些牵强的。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希望音乐教师能够像体育教师那样摆脱教材的束缚,关注学生的获得,坚持学科特色、用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为学生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为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教师)

猜你喜欢

音乐课体育课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育课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