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以宿州学院为例
2016-04-11井红波王向阳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宿州234000
井红波,黄 凯,殷 瑾,王向阳(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宿州 234000)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以宿州学院为例
井红波,黄 凯,殷 瑾,王向阳
(宿州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宿州 234000)
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其思想政治素养也已影响到就业。本文通过分析该类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暴露的就业观念问题,就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创新思政教育的原则、要求和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近年来,高校扩招带给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749万,预计2016年可能高达770万。加上全球经济长期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促进就业政策的实施,大学生就业压力会有所缓解。而由于大学生就业观的不正确,其就业压力还将长期存在。要提升就业率,除了要做好调整部分大学生就业观、改革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促进就业措施和法律法规的出台等工作外,还要注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4年,宿州学院由老牌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近十年来已基本完成了从以师范专业为主到以工科专业为主的转型,2014年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升本十年来,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变化,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诸多变化。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新情况,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断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发现和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多数欠发达地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经费、人才引进、政策倾斜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还不够健全,以至于知名度不高,没有区位
以宿州学院为例,学校地处皖北,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地区,学校同样存在上述劣势。经调查走访,发现在校生及其就业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学生兄弟姊妹比较少,一般为1~2个,独生子女占据相当比例,多数学生成长环境相对优越,思想观念比较自由开放,经济约束不大,家庭经济压力较小,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作风。2014年调查数据显示,本年度双困(就业困难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为159人,仅占毕业生总数3 347人的4.8%[1]。
其二,学生就业不是突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能在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据每年年底统计的数据,宿州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近几年都在90%以上,2014年达到91.93%[1],2015年达到97.03%[2],只有不到10%的毕业生存在就业难问题。
其三,学生学习态度一般,综合素质尚可,但呈两极分化之势。一部分毕业生选择了考研,2014届共有本科毕业生3 347人,考取研究生344人,占比10.3%,2015届共有本科毕业生3 516人,其中考取研究生329人,占比9.4%。可见,有10%左右的学生继续深造。其余选择就业的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整体较高,他们大多对工作环境有较高要求,职业忠诚度不够,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不够,干扰工作稳定性、投入性的外部因素较多。
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弱化,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在国家多年多重就业政策的合力叠加下,市场对优质劳动力资源的持续关注与重视,年轻劳动力资源整体上还是相对稀缺的。随着多年的市场培育与拓展,就业岗位会有一定程度地增加,从宏观上看,实现就业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是问题。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学生存在的就业问题不是一般的就业难,而是找到理想的、令人羡慕的职业难。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就业准备不充分、就业心理不健全
对职业定位不准确,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心理准备不足,没有打造起抗拒风险的心理素质,造成毕业生纠结于不同岗位的选择,因不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而惧怕于未来的风险,同时,担心于在某一单位工作的工作时限,因此徘徊不前,犹豫不决。在学校一项“您对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是否有信心?”的调查统计中显示:信心一般的为10.4%,没有信心的占1.0%。说明有超过10%的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信心不强。
2.2工作区位不理想、环境融入不适应
多数学生就业的理想地是沿海发达省市或内地较发达的省会城市,由于专业所限,好多工科专业如工程类,就业地多在野外,且自然条件艰苦,故产生抵触心理,一部分选择到内地或东部地区另谋出路。以宿州学院为例,从就业区域分布来看,2015届毕业生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内和长三角地区,在安徽省内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2 878人,占毕业生人数的64.19%,其次是上海市417人、江苏省404人、浙江省273人、北京市81人、广东省64人,共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7.64%,在其它省市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均在30人以下。选择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就业的就更少了。
2.3技术岗位不对口、发展前景不看好
国内行业的重组与优胜劣汰,使得所谓的热门与冷门专业到就业季此消彼长,很多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跨专业就业。据学校2014年度统计的就业数据,就业专业完全对口的35.27%、基本对口的28.36%、有点关联的18.74%、不对口的17.63%。再以工科类的地质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2013、2014、2015年度对口就业率分别为87.87%、83.56%、82.86%,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专业不对口导致动手能力较差,据学校2015年发放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单位满意度较低或不满意指标分别占20.66%和1.88%[3],其中多数为毕业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强,这就导致部分毕业生个人发展受限,发展前景则一片渺茫。
2.4经济收入不太高、履职时长不稳定
一些学生就业时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就业期望值偏高,以高薪水、高回报为求职目的,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会选择辞职,导致履职时间或长或短,呈不稳定状态。根据学校对近三年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毕业生选择转岗多是因为薪水、就业环境不理想。
鉴于以上情况,近年来,毕业生与原单位解约、违约的现象呈增长之势。据媒体调查,沿海制造业企业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一年内跳槽者达到50%,两年内跳槽者比例甚至高达80%[3]。另据某招聘门户网站的一项随机调查显示,大学毕业头3年内的跳槽率高达70%[4]。这不仅是当前就业现实的严峻性所致,同时也是对大学生道德水平和诚信素质的一种拷问,无疑也反映出学校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与不足。面对就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改革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尝试创新教育方法,推广成熟有效的做法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
3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3.1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3.1.1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把握整体,又要针对问题学生、特殊群体,进行个别教育。整体教育要多强调诚实守信,引导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心态,摆正位置,要从基层做起,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就业困难的学生要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对症下药,帮助其树立信心、联系单位、积极推荐,必要时给予经济资助。
3.1.2能力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既要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就业技能的训练、职业规划的撰写、求职简历的制作、面试环节的锻炼等,增强求职就业的适应性和成功率。同时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通过思想政治领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让学生自觉认清国情,成为诚实守信、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求职者,提升政治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引导其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和行业就业。
3.1.3线性教育与非线性教育相结合强调就业的发展观、目标性,淡化功利性、物质性,鼓励学生放下架子,艰苦从业,从基层做起,夯实基础,循序渐进。多数学生看重就业的薪水、待遇,往往因此与心仪的职业失之交臂,要强调机遇的重要性,要领悟付出和回报的辩证关系,既要勤勉务实,又讲究创新发展。要教育学生深谙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中“严以修身、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微言大义,认真领会,努力践行。同时,依据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就业教育中要强调没有直线人生,让毕业生认识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重视挫折感教育,让学生时刻做好就业过程中受挫的思想准备,吃一堑长一智,及时改变策略,掌握应对措施。
3.2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2.1不刻板,不教条,在“情”字上创新要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角度进行教育,关心其内心感受,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同时,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心理、情绪等问题,注重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来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5]。要注重情感教育,在思政教育中贯穿“实情、真情、师情、亲情”,通过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就业实情,通过谈心教育,借助网络、手机、微信新媒体用真情、师情感化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被关心的亲情,从而冷静处理就业事宜。
3.2.2不虚假,不任性,在“意”字上创新要在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中围绕“意”主动开展,并持之以恒。要尊重学生合理的就业意愿,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意识,让学生了解就业的实际意义,挫折面前要具备一定的就业意志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认知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处理好职业理想过高与职业选择现实过低、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职业要求与职业素质、渴望自主性与缺乏勇气等矛盾,帮助他们把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兴趣爱好和对职业认识、职业能力结合在一起,确立科学合理的职业目标[6]。
3.2.3不主观,不强制,在“理”字上创新要讲法理,对学生进行职前法律教育,让学生了解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结合就业案例,用事实说话,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从容面对、自如应对,从而立于不败之地。要讲透道理,加强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以引导大学生从实际出发、从国家大局出发、从未来发展前途出发,树立远大理想及正确的成才观。还要讲实事理,开展诚信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7]。
3.2.4不食言,不轻浮,在“行”字上创新要通过各种媒介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扎实做好就业指导,要了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化解就业困难,帮助分析问题,搞好跟踪服务,在行动上不断给予鼓励和支持。应引导学生适时调整或修正学业计划和职业目标,对打算继续深造的学生,应提供考研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对打算直接就业的学生,应进行就业能力训练(如搜集求职信息、撰写求职信与简历、模拟面试、职场礼仪等)。同时,拓展学生就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分析就业形势。还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实现摸底学生的就业倾向,进行专业指导和锻炼[8]。
另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如借助国家、学校的倾斜政策,指导学生创立“无限网络交易平台”等初级孵化项目,对缓解就业压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践的创新性,才能进一步促进新建本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改观,从而改变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思想问题,才会促使学校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增强育人成效,提高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2014年宿州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EB/OL].http://zjc. ahszu.edu.cn/article/201501/40924.html.
[2]宿州学院2015年毕业生就业年度质量报告[EB/OL].http://zjc. ahszu.edu.cn/article/201601/44338.html.
[3]一年跳槽率50%,两年跳槽率80%[EB/OL].http://www.ycwb.com/ ePaper/ycwbdfb/html/2014-11/25/content_587850.htm?div=-1.
[4]大学毕业三年内跳槽率高达七成[EB/OL].http://news.163.com/ 14/1219/00/ADPNCUDO00014AED.html.
[5]涂德祥.试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7):85-86.
[6]梁国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7]高飞.新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1.
[8]刘 冰.理工科学生特点及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8):346-347.
责任编辑:建德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02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SK2013B500);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重点项目2014jyxm379);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379085)
作者简介:井红波(1976-),男,安徽省宿州市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优势,社会认同度低,甚至外界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歧视和偏见。因此,该类院校的大学生在就业上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引发诸多不良的问题。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king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in Newly-built Local Universities——Taking Suzhou Universtity as an Example
JING Hongbo,HUANG Kai,YIN Jin,WANG Xiangyang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34000)
Abstract:In this article,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xposed problems in employment concept,puts forward the innovative principles and solution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 on how to take employment as the guidance to promote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employment;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