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开展积极教学
2016-04-11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
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 蒋 萍
利用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开展积极教学
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蒋萍
小学生对数学的感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转为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虽然逻辑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小学生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喜欢探索和发问,但理解和接受能力受到客观制约。数学教师和教研人员应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安排等方面去迎合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小学数学教学;影响
小学数学学习以小学生为主体,内容是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关系,但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教师应以小学数学教材为基础,同时结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感性材料支撑
1.小学数学学习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概括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中要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活动去从感性上认识教材内容,再通过理论学习和经验总结得到理性的认识,从而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如果失去感性材料的支撑,新的数学知识内容就难以与学生头脑里已有的数学知识很好地接洽,同时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持久记忆和心理变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用形象的、具体的事物作为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完成教学目标。
2.以感性材料为切入点的教学实例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比大小”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为比较0.2和0.20的大小,可以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涂一涂,通过比较0.2和0.20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两个小数一样大,从而体会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直观形象认识数学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具有科学性和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因此在利用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学生提炼出感性材料中隐藏的数学规律,将材料中形象化的数学内容上升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不是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
二、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结合数学活动进行
1.数学活动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数学活动是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这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大力提倡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小学生自身年纪特点和认知程度对数学学习方法的客观制约。因为数学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所学数学知识的表象,从而更好地内化数学知识,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切实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习兴趣。
2.开展数学活动教学实例分析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小数的加减法”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核对购物小票的情境,让学生计算购物小票,从而引入小数加减法混合计算。先让学生说说小票上每一项表示什么意思,然后讨论如何核对找回来的钱对不对的问题,先列式计算,说出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这部分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可进行三个数学活动,活动一:将自行车后轮架支起,在后车车条上系上彩带,转动后车轮,学生发现彩带随着车轮的转动形成了圆,并体验:点动成线;活动二:让学生观察到汽车雨刷器扫过后在前车玻璃上留下了一个半圆形印记,体验到:线动成面;活动三:用硬纸片和小棒做成小旗,快速地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旋转后形成的图形,再连一连,变成了圆锥体。学生体验:由平面可以围成立体图形。
3.如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
低年级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着很强的好奇心。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内容,借用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学习数学;结合生活经验,在创设情境中学习数学;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总体思路是:教会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通过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再借助新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数学真正成为工具。
三、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兼顾“引导”和“教导”
1.小学数学学习是探索行为和接受行为的完美结合
一方面,小学生通过教科书等学习材料学习数学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是接受的行为。另一方面,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有关数量关系和几何关系的知识经验进行探究发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经验,这是对已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过程,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是探索性和接受性的统一,教学时应兼顾“引导”和“教导”。
2.利用探索行为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教学实例
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倍数和因数”这部分内容为例,在“找因数”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12个小正方形自由拼长方形,让学生探索共有几种拼法,生1:横摆12个小正方形。生2:横摆6个,摆2排。生3:横摆4个,摆3排。生4:横摆3个,摆4排。生5:竖摆12个。生6:横摆2个,竖摆6个。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摆法用算式写出,生:1×12=12;2×6=12;12×1=12;6×2=12;3×4=12;4×3=12。让学生把因数相同的算式去掉,生:1×12=12;2×6=12;3×4=12,这时提问学生12共有哪几个因数,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说出:有1、12 、2、6、3、4。这种探究式的教学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和记忆深刻,并学会了用拼图形的方法找因数。
3.授课时要给学生的探究发现留有空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数学教学不能把大小问题都讲深讲透,教师在讲解时要给学生留下独立探究、自主理解的空间。教师在课上要尽量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后,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知识内化。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以打好基础和培养兴趣为主,教师要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切不可逾越学习的阶段性和顺序性;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掌握数学学习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