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培育崇高品行“价值引领”提升核心素养
2016-04-11李若松
□李若松
“立德树人”培育崇高品行“价值引领”提升核心素养
□李若松
深化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教育服务,替代和打破原有单一的培养模式、统一的课程资源、僵化的考试评价供给结构。因为教育的核心不是“加工”,而是“培育”,要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禀赋,并进一步保护、支持其成长。近些年来,兴华中学落实区委、区教委打造优质教育“点、线、圈”战略,由学制三年的北京市示范高中变身为十二年一贯制的优质学校,我们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全力打造服务于学生成长的“优质教育链”,努力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尊重和贴近学生的“消费”习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形成丰富、多元、可选择的新供给侧结构。在办学实践中,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价值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等关键环节,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育学生崇高的品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明确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坚持价值引领与目标导向
在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重新梳理、确立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
办学理念:“以德育德、以爱育人”。“以德育德”是指教师要以“立德”为先,要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的教育观念,然后要考虑这个“德”如何影响到学生。引导学生把“德”传承和发展下去,从而促使兴华学子获取丰厚学识修养、熔铸家国情怀、成就人生理想。“以爱育人”是指教师要有仁爱之心,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用真情、真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欣赏增强学生的自信,用尊重树立学生的自尊,用陪伴守望学生健康成长,将厚德大爱将根植学生心里,从而促使每个“兴华人”自觉担当起“振兴中华”使命和“繁荣兴华”责任。
育人目标:培育“崇善、求真、阳光、向上”的“兴华人”。具体指向存在如下方面:崇善:“与人为善,厚德善行”;求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阳光:“身体健康、心态阳光”;向上:“积极进取、尽责担当”。成功的教育就是“立德树人”,应该教会学生做个友善真诚、聪明智慧、身心健康、进取担当的人,这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秉承上述教育理念,学校竭尽全力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台、为员工的幸福生活铺路”,汇集全员的力量与智慧,担当起“培育兴华人,共筑兴华梦”的教育使命。
二、构建“兴华课程”体系,提供多元和乐选的课程供给
学校积极设计“兴华课程”,培育“兴我中华”的人才:“兴华”二字是学校名称,取其“振兴中华、兴我中华”之意。通过“兴华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建设,经过十二年的学习成长,促使每位“兴华学子”都存“兴华之志”、都有“兴华之材”、都成为“兴华之星”。“兴华课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改革创新,有机整合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结合新的教育背景和课改理念,重新定位课程功能,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类课程整合推进:国家必修和国家必选整合实施、学科实践活动与社会大课堂整合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教学整合实施。学生利用整合过的教材上课,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在树立教育服务资源观、丰富资源类型、扩大资源利用覆盖面的正确价值引领下,学校将社会大课堂、“四个一”工程与10%的学科实践课程有机融合、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教学有机融合,实现课程边界、资源边界的“穿越”,要求教师结合实际,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教育资源供给的统一战线,努力将校内外丰富的教育资源整合进学生学习生活,积极关注教与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作用。
(二)拓展类课程按需推进:学科拓展类课程(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结合教师特点和学生需求分学段、分年级推进;德育拓展类课程同样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根据各学段育人特点需要统筹实施,同时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溶入小、初、高全学段各类课程。初中阶段打通年级,共开设16门校本课程,高一和高二年级打通班级,各开设23门校本课程,包括“人文与艺术”、“运动与健康”、“科学与技术”三大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上课,既丰富了知识,掌握了技能,又跨学段、跨班级结交了新伙伴。教师们也明晰了“开设一门校本课程”的步骤、方法和评价方式,并编写、完善兴华中学校本课程纲要、校本教材。德育拓展类课程包括常规教育、仪式教育、主题教育三大类。多年以来,浸泡式德育已形成学校的特色,提倡全员育人,课堂教学渗透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系列化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通过衔接入学教育、养成教育、家校协作、安全教育等课程的开展,促使常规育人系统化;通过感恩教育、爱国教育、长成教育等课程的开展,促使仪式育人优质化;通过传承经典、书香校园、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课程的开展,促使主题育人精品化。
(三)特色类课程创新推进:心理健康课程是基于大兴区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依托大兴心理教材、阳光心语活动等,在初高中开设心理课,建立心理咨询室,面向家长、学生的心理体验活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充分利用首都丰富的科技、文化与教育等资源,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几年来的实践运行,该课程已经逐步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系统培养创新人才的长效机制。在《课程计划》(修订)实施过程中,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纳入课程计划中,让传统文化课程走进课堂,并成为大兴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验校。开展对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的研究,以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美术教师为主,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团队,由14位教师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备课组”,采取“教师轮换制”,14位教师集体备课,确定课堂环节及拓展内容,由一位教师主备,然后在同一个年级的所有班级上课。此类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们获得颇丰,收到可喜的效果。在全市文化建设现场会上,学校教师展示的此类课程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三、推进“素养课堂”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所谓“素养课堂”,就是让教师通过激励与唤醒,为学生创设一种渴望学习的环境与氛围,让学生们在安全、愉悦的情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促使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素养的提升场”。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层面,逐步实现课改边界的“穿越”,努力实现从知识指向到核心素养指向的转变,关注学生生命的质量,关注育人文化、课程文化的建设。从教学方式层面,逐步实现课堂边界的“穿越”,结合线上、线下教育,努力实现课堂的静态固定时空向动态生成时空的转变,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实现教学时空拓展。学校在推进“素养课堂”建设中,先后提出打造高品质课堂、高效课堂、魅力课堂、生态课堂等理念,开展各种主题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活动,组织教师进行“生态课堂”比赛、微课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通过大型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们能够做到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最终实现课堂高效。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逐步学习到学科知识、体验到学科方法学科思想,逐渐形成丰富的情感和主流的价值观。由此,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得以增强,核心素养随之提升。
今后,学校的整体建设工作将会继续努力通过系统设计并实施小、初、高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基础素质和特长培养的融合与贯通;将通过课程与教育活动的丰富和培养方式与途径的多元化,满足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与选择性发展需要。通过不断自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努力把兴华中学办成“新区百姓赞赏、优秀学子向往”京南名校,努力把“兴华学子”培育成“共筑兴华梦”的栋梁之材。
(作者:北京市大兴区兴华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责任编辑:严加红]
G472.1
B
1673-9949(2016)09-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