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方向的探索与研究
2016-04-11王艳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辽宁阜新123000
王艳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 辽宁 阜新 123000)
中国群众体育发展方向的探索与研究
王艳红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辽宁阜新123000)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要求把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针和政策。新世纪,我国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方向是围绕着休闲娱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向广大社会群体。因此,我们要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指导员队伍建设,增加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建设,更多地吸引社会资金,多搞一些群众体育活动,以此来调动群众参与的意识,更好地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体育社会意义探索研究发展方向富国强民
一、群众体育的含义
我们经常讲的群众体育,属于体育社会学的范畴,它和竞技体育构成了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实群众体育是相对竞技体育而言的,包括竞技体育之外的所有体育运动。具体说就是社会全体成员,为了增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健康娱乐、调节情感为目的,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1]
二、群众体育的特征
(一)对象广泛
群众体育针对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具有很强的广泛性。而且运动项目特别多,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年龄、性别、爱好、职业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和位置;另外,对于残疾人运动这一比较薄弱的方面,近几年来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残疾人体育运动在我国也得到了大发展,包括残疾人的运动会及比赛普遍的开展起来,这对群众体育而言,是绽放的花朵;还有许多从事体育工作的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研究婴幼儿体育、老龄人体育,这将拓宽群众体育的发展道路。
(二)形式多样
群众体育是以健身娱乐为主要目的,那么它的组织形式必然是灵活多样的。参加者可以以个人为单位,也可以以团体为单位;可以由社会集团组织,也可以是个人,或者是多个人联合组织,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没有统一的规定和固定的模式。
(三)效益极佳
由于群众体育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开展的范围极广,那么必然产生极佳的社会效益。首先,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锻炼,强身健体,提高体质,必然产生强国强民的社会效益;其次,广泛的群众体育活动,还能改善了人际关系,增进情感交流;最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全民群众体育活动的区域不断在扩大,已经产生全球性的交往,影响极为深远。[2]
三、群众体育的社会意义
体育因其具有独特的锻炼身体和愉悦身心的作用,所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体育运动本身具有独立的特性,但作为全民健身的范畴时,体育属于一种社会现象,具有社会属性和普遍性。这就注定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2008年奥运会后,在国家体育总局和全国各地体育和教育部门的积极组织下全国各地全民体育健身活动空前高潮,体育健身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全民健身运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对全民健身的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等,这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维系社会活力
当今社会,随着社会追求的不断进步,人们不仅仅知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而是更加深刻的意识到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关系到国家,家庭幸福的大事,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视个人的身体健康,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还包括心理上的,有了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里,才能有更好的生活质量,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
(二)维护社会安定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紧张,造成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大,释放精神压力,不仅能解决心理问题,还能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适当的体育运动,能使人们身体器官通过运动得到充分供血,获得相应的刺激,从而产生舒适感,同时体育运动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缓解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更有利于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所以,体育健身运动是调节心情,健身娱乐的最佳途径,人们心情好了生活稳定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体育活动在进行时多数都具有严格的秩序规则和文明礼貌要求,这些活动有的是人们自愿参加的一种社会活动,有的是由相关部门组织进行的群体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遵守组织者的要求,他们竞争的不仅仅是体力,还有精神,互相尊重,相互团结,这比取得比赛的胜利更重要,所以体育运动可以看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教育手段,它可以反应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精神面貌和素质,所以也是参与体育比赛的群众应该重视的一面。
(四)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全民健身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社区体育活动、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种体育比赛、学校体育教学、健身俱乐部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是群众体育的基础,这些活动中包含的人比较多,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在活动时人们通过体育这个媒介,可以充分的进行交流沟通,比赛过程中的相互合作可以增进友谊,提高团结意识,在改善朋友、同事,亲戚关系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需要注意的问题
虽然群众体育运动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快乐,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在运动项目的选择上盲目性、随意性比较大,锻炼身体的全面性较差,不能合理的控制运动量,容易出现身体疲劳,出现运动损伤等方面。要解决以上的问题,首先要注意合理地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其次要遵循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一)选择运动项目时可以遵循以下几种原则
1.坚持全面锻炼身体的原则。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保持协调稳定身体才能健康发展。所以,在选择锻炼项时应该注意训练效果是针对全身的各个器官、完整系统的进行锻炼,这样才能取得最佳、最全面的效果,选择的训练项目也要注意难易程度适中,并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爱好等特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健身操、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广场舞舞、踺子、跳绳等,这些都是适合大众化的体育项目,这些项目的限制性比较少,比较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树立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原则。要想通过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慢慢地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选择了进行身体锻炼项目就要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达到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好方法。在联系的过程中可以不断调整训练项目,尽量避免对抗性强的项目,可以选择一些老少皆宜的项目,比如慢跑、太极拳、游泳等等。
3.选择项目要适合自身特点的原则。由于每个人自身的素质,性格特点不同,所以喜好的运动项目也不一样,所以训练者在选择运动项目时一定要量体裁衣,不要强求,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例如年轻人有体力和精力,比较喜欢节奏快、对抗性强的锻炼项目;年龄大的可以选择节奏慢的、对抗性小的项目;预防冠心病的,减肥的,提高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人群,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骑自行车、慢跑、游泳、原地跑、跳绳等;有高血压和神经衰弱病的人群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放松性运动,如气功、太极拳、保健按摩等,只有选对项目才能达到你想要的训练效果。[3]
4.根据季节选择项目的原则。虽然说现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场所有所增加,但各个地区的不同差异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同的季节对于锻炼者来说仍然具有很大的限度,有很多人在冬季因为寒冷基本会停止训练,其实在冬季可以较平时晚出来一会,可以在冬季选择跑步运动,北方的运动爱好者可以选择滑冰等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预防感冒,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其他三个季节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运动项目,运动的时间和场所选择的余地很大。
(二)锻炼时应该注意的几个地方
1.做好锻炼前准备活动。对于运动人群在锻炼前必须做准备活动,提高神经中枢和肌肉的兴奋性,加强心脏活动和呼吸功能,增加肌肉中血流量,使肌肉获得更多的氧,使体温上升,提高酶系统的活性。根据年龄、季节、项目和锻炼水平确定准备活动的强度和时间。成年人的准备活动不少于10分钟,使心率达到100- 120次/分钟。儿童少年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准备活动可以少做一些。所以准备活动对于锻炼者非常重要,能有效地避免运动损伤。
2.适当地参加比赛。比赛的激烈性和对抗性比较强,突然的发力会造成关节、肌肉的损伤,年龄越大损伤的机率就越大。因此在比赛中,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素质、体力和技术水平选择相当的对手,同时还要控制比赛的次数和时间,会减少受伤的机率。[4]比赛的目的除了竞技体育是为了要求比赛成绩,其他的体育锻炼只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所以要控制比赛的时间和次数,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3.要掌握基本判断疲劳的方法。疲劳的程度分轻度、中度和非常疲劳三种。一般情况下非竞技运动员出现的都是轻度和中度疲劳,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自我感觉和某些外部表现来判断疲劳的程度。如果自我感觉无任何不舒服,面色稍红,排汗量不多,呼吸中度加快,动作时步态轻稳,注意力比较好、能正确执行动作,这可以认为是轻度疲劳。如果自我感觉疲乏、腿痛、心悸,面色相当红,排汗量甚多,特别是肩部,呼吸显著加快,做动作时步伐摇摆不稳,注意力不能集中,执行动作不准确或出现错误,这时你正处于中度疲劳期,出现以上症状的时候训练者要停下来及时地休息和进行调节,避免出现疲劳的积累或由于疲劳引起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4.做好防暑防冻工作。在户外进行锻炼时,由于收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必须要注意天气变化,根据天气选择穿戴的衣物,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项目,确保在锻炼的过程中身体不受到自然条件的伤害。
5.做好运动后的放松活动。运动后的恢复效果与结束后的放松整理有直接关系,所以,运动后一定要做好整理和放松活动,放松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可以自己轻轻拍打全身、做做深呼吸的意念放松、保健按摩、听音乐做肌肉放松等活动,这些可以减轻运动后的身体疲劳,更重要的是可以缩短运动后身体的恢复速度,为保证身体达到舒服的程度。
五、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探索
(一)不断提高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认识,作为体育工作的重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飞速提升,在物质生活提升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生活,更看重身体的健康长寿,体育锻炼具有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作用,慢慢被很多人热衷的追求,把体育锻炼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全民健身的热潮在祖国大地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正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所指出的那样:“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5]
我国宪法和体育法里都特别强调了群众体育工作在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地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要求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首要任务,这是我国体育工作的重要部分。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还应该教育参与体育活动的体育工作者提高执行政策的认识和自觉性,为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献计献策,并在基层加以指导和管理。为了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群众体育活动足够的资源,研究和制定一整套群众体育评估体系,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各项指标纳入评估体系中科学合理的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编制、资金投入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落实体育方针[6]。
(二)科学指导,提高群众体育的水平
以往的体育锻炼在没有科学的指导下经常会让锻炼者出现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这让很多人对体育锻炼失去了信心,由于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锻炼效果,更加讲究科学健身,迫切的需求科学合理的健身方法,合理的科学的健身方法不断出现,人们慢慢了解了一些运动知识,而不是盲目的去参与锻炼了,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锻炼内容和方法,在安全快乐的基础上追求锻炼的作用和功效,在练习过程中根据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寻找适合自己的锻炼方法,达到健身的目的,建立国民体质监测系统,能有效的对国民的营养、卫生、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活动进行科学指导,提倡科学健身。
要想使群众体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进行必要的科研改革,提高体育科研部门的服务意识尤为重要,让研究者在研究竞技体育的同时,多注重开展群众体育健身方面的研究,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指导;多举办体育知识讲座和体育知识普及培训基层体育指导员,加强群众体育工作的指导,弥补不足;联合医疗卫生机构参与健康指导、运动处方、体育疗法等服务;充分利用网络形成社区网络体系,这样工作范围比较全面,不容易出现遗漏的地方。
(三)形成体育社会化管理体系,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过去计划经济影响下,群众体育活动多数是由国家或者单位组织进行的,随着社会体育文化建设的不断改革,逐渐打破了由社会各团体、各系统实行封闭管理经营体育落后的局面,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社区体育、企事业单位体育文化作为最活跃、最基本的活动单位,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各种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网络,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等部门进一步健全开始发挥作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管理体系。同时,社会体育消费市场也逐步完善,供求关系得到进一步调整,群众体育社会化的程度将大大提高。要强化组织领导,利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及下属各单项协会组织功能加强全国群众体育的领导和引领,并在基层建立单项体育俱乐部,使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融为一体,互为促进。
由于国家重视全民健身运动,再加上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学习各国群众体育活动比赛形式和组织交流,我国的群众体育活动有了飞跃发展,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增多,居民小区和广场安装了大量的健身器材、极大的丰富了锻炼内容和形式,锻炼的方式方法多样化,另外因为经济条件的的不断改善,走进大自然的休闲旅游运动也越来越多,资金的投入使体育比赛的次数也增加了很多,这些变化也激发了民众参与的热情,全民健身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得到了实施。
(四)结合群众需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消费市场
开展体育活动除了有参加者自身的参与,还需要有体育用品、场馆和器材等方面的需求,因此群众体育存在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加强群众体育消费市场的开发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在体育消费市场运作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二者相结合时,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根据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适当的开放体育场馆,减少群众的消费;有条件的单位和组织可以多投资体育场馆的建设,解决群众的体育锻炼需求;体育教学和体育科研单位的设施、设备在空余时间可以开放为群众服务,基层体育工作者在课余时间可以对群众锻炼进行指导等;生产和研发简洁轻便、宜于拆装的体育器材,推出帮助锻炼者喜欢的运动服装,以满足体育市场上各类人群的需求。
总之,开展群众体育工作是一项艰巨但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认真研究和探讨此项工作的开展,为富国强民做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01):5.
[2]陈旸,陈文胜,罗智波,蒋琳,谭曙辉.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02):21.
[3]燕国栋,孙晋海.现代远程教育与大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74.
[4]张新萍,李大光.中国社会阶层变迁与体育人口结构性增长策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6(01):44.
[5]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J].2010- 2015:2.
[6]刘欣然.论高校体育志愿者队伍开发的现实意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03):78.
[7]党丽萍,王秋梅.社区体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探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04):9.
·教育改革研究·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151- 04
*作者简介:王艳红(1973—),女,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