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2016-04-11苗国厚谢霄男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南岸400074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73

社科纵横 2016年6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苗国厚谢霄男(.重庆交通大学 重庆 南岸 400074;.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 成都 673)



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苗国厚1谢霄男2
(1.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南岸400074;2.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

【内容摘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置于人生教育视域下可有助于提高培育践行效果,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要坚持人生教育相关思想理论,遵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现实的人”思想、知行理论的内在要求,尤其要找准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着力点,即要充分分析主体的性格特征及时代境遇,以人生教育为切入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隐化政治性,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营造有利条件和良好外围环境。

【关键词】人生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点

*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重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整合优化研究”(15sks19);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大学生网上网下‘双面人’现象原因及对策研究”(2014- GX- 092);重庆交通大学大学生人生教育重点专题科研项目“大学生人生教育内涵外延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成果。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调研时要求“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和研究课题,检索发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论文数千篇,许多文章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培育路径。分析发现,大多数论文是直接或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缺乏从人生教育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是关于价值观、信仰问题,解决的是形而上的问题,直接进行此方面的教育,相对于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形而下的现实问题的教育,学生的接受效果相对较差,所以,不易直接进行此方面的教育。基于此现状,论文从人生教育的视角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策略。

一、立论分析:置于人生教育视域下有助于提高培育践行效果

(一)从理论上分析,人生教育有丰富的外延可提供更多支撑

所谓人生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除此之外的促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多纳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相比人生教育较窄,外延也相对较小,而人生教育有丰富的外延。可见,人生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但又不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这可以使各种教育内容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就不会使价值观教育成为“空中楼阁”。因此,置于人生教育视域下有更多的外围支撑,可显著提高培育践行效果。

(二)从实践上看,置于人生教育视域下可有助解决现存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等方面的教育,大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排斥,内心形成了一些抵触思想,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党团组织生活、辅导员日常教育报告会上看,与专业课相比,学生出现迟到、旷课、睡觉等现象的较多。人生教育是每个人都要接受的教育内容,而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做得更好,从而降低其抵触情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人生教育视域下,从另一个视角开展,加上其他内容可有助于解决一些学生学习生活中诸如恋爱、心理问题等现实问题,实现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结合。

二、理论基础:找准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指导思想

(一)解析置于人生教育视域下的意义:人生教育相关思想理论资源

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人生教育,虽然各国在人生教育上没有明确统一的叫法,但其推崇的教育理念和开展的教育实践,对于我们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古代《大学》中就对大学的人生之道做了纲领性的注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强调对学生内心德性的开发和完善,实质而言就是对学生开展人生教育,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就渗透着人生教育的思想,他指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还要求“学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说明学习“人生之道”,学做“真人”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在其教育思想中也主张深入研究青年问题,热情关心青年的健康成长,主张对青年进行“全人生的指导”。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更是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训练敏锐的思维和较强的社交能力。通过实施人生教育,促使学生实现主体价值、社会价值。

西方在推行大学生的人生教育上也是不遗余力。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主题。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人。牛津大学学者纽曼在其《大学的理想》中指出“大学的光荣在于培养完全有教养的人”[1]。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2]进入21世纪,美国提出道德教育重返生活世界,强调学生民主个性的培养。

(二)明确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之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价值问题,而树立一种价值观,必须首先搞清楚关于“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我们再谈如何培育践行。此处的价值是从哲学层面探讨,表达的是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通的主客体关系,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价值问题。价值观是关于价值关系的观点和看法,是基于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做出抉择的一种思维或取向,是评价人和事物的标准、原则、方法的观点的体系。所以任何社会都要倡导一种符合其要求的主流的价值追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未来我国全面、健康与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因此,知道了价值、价值观的内涵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就易理解为什么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解决了思想认知,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扫清了障碍,筑牢了思想基础。

(三)助力培育要坚持的理论:“现实的人”思想

“现实的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现实的人”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批判和扬弃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基本学说,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多次与德国古典哲学中“想象中的那个人”相区别,提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并以“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有血有肉的”进行描述。“现实的人”具有自然性、实践性、意识性和社会性四方面的特征。[3]离开“现实的人”,离开对现实条件的分析,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现实的人”,把握当下大学生主体特征,以及社会生产方式、文化思潮、环境条件等,这是取得实效的前提。

(四)促进践行要坚持的理论:知行理论

知行理论属认识论内容,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中国有丰富的知行思想。孔子重视学习,更重视行;朱熹提出“知难行易”“知先行后”;汉代董仲舒认为,“知先规而后行之”;明代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理论。有学者总结中国古代知行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行有区别,二是知行不可分,三是知行是辩证统一。这三个方面的理论总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虽然与中国古代的知行理论不尽相同,但也有相近之处,都强调知的重要性,要有正确的认识;反之,则会有消极的影响。有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行动,还需要有意志力、一定的方法、手段、途径等。而这些内容都是我们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上所要创设条件达到的。

三、对策研析: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着力点

(一)要充分分析主体的性格特征及时代境遇

1.心理年龄延后、自主性增大

矛盾分析法认为,在事物发展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大学生能否真正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情况。对比分析当代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不难发现当代在校大学生具有其自身特征。客观地讲,在校的90后、95后大学生比以往80后学生的生活条件更优越,受家人宠爱程度更重,接受的磨练、锻炼更少。这就导致出现一个现实问题: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较80后大学生出现更明显的错位现象。营养充分,衣食无忧,生活环境优越,大学生的生理年龄提前了,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锻炼、实践历练,心理承受力较弱,导致心理年龄延迟了。如人的逆反性格,原来一般出现在中学阶段,现在大学生还存在较强逆反性格的情况。有学者早在2006年指出,由于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平衡性,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十分突出。[4]这是心理年龄延后的有力佐证。而这种逆反的性格导致出现反抗老师的教育,尤其是在意识形态方面,即使是对的、正确的东西,大学生也兴趣不大,不乐意去接受。同时,大学生自主性增大,自身向往无约束的环境,排斥管教和说教。自主性增大,情绪释放产生的排斥力,无疑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价值选择空前增多

客观地讲,与上世纪相比,当下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网络信息发展日新月异,世界真正变成了“地球村”。伴随而来的是各种社会思潮出现,大学生可供选择的价值观念空前增多,呈现多元化。而且有些价值观又以非常隐蔽的形式在影响着大学生,使其在传播上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发现潜在的受众者;西方主导着互联网,国外设计的操作系统垄断了中国市场,使得在传播国外思潮上具有较大工具优势。很显然,这些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竞争关系。大学生价值观选择种类空前增多,以及国外思潮传播的自身优势,是以往任何时候都不曾有过的,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接受,降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吸引力、感召力和践行力度。

3.现实环境重物质利益,社会问题增多

核心价值观属意识形态范畴,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考虑现实物质条件、环境,同时,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特性也应分析在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竞争加剧,但现有制度法制还不健全,将人的邪恶特点充分暴露出来,出现了各种非法现象。而在这种重视物质利益追求的时期,人们都在拼命挣钱,甚至抛弃了道德和仁义,社会问题增多。大学生看到社会不公明显、金钱是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缺少钱财无以在社会立足等太多社会负面信息,使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度降低。在这种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求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收效自然就受到影响。

(二)要以人生教育为切入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隐化政治性,重视公民道德教育

马克思说,“理论只有说服人,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共产主义者一向标榜,从来不隐晦自己的观点。但现在情况是,受教者不乐意去接受你的教育,这需要通过“曲线救国”的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上,针对学生叛逆、排斥思想,一定要结合其性格特点、思想心理状况,善用“曲线救国”,而非“单刀直入”,以人生教育为切入点,隐化政治性,围绕“思考人生”、“艺术人生”、“责任人生”、“安全人生”等内容开展专题讲座、报告会、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调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求融入到人生教育之中,而非直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名予以灌输。

尤其重要的是,在人生教育实施中,注重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是社会公民基本的教育内容,具有最大认可度。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内容与社会道德教育要求具有极大雷同性。大学生理应带头践行社会公民道德,而践行了公民道德,也就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可结合公民道德教育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教育。这样让大学生自我醒悟,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基本道德要求,不仅达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养成,实现人的自觉自悟自行。

(三)要营造有利条件和良好外围环境

1.国家要深化改革,推进中国梦实现,提高社会认同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括个人层面,还有国家、社会层面。而对于国家层面的认同,不是仅靠教育就能达到的,尤其是前文形势的分析描述。公民要切实感受到国家、社会给予的归属感、幸福感,这是很重要的。而这只有国家才能给予,教育是无法达到的。现实的物质利益要维护,基本的保障要满足,不然何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现实利益的不均衡,权利有时无法得到保障等等严重影响了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调研发现,大学生痛斥社会不公,教师有时很难以“我国社会主义人口多、底子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的”理由来说服学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习近平同志提出“青年要带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毫无疑问、责无旁贷的,但最应该带头的是党员领导干部。党中央必须站在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深化社会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欣喜地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反腐倡廉力度和深度都在加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今天,发生了巨变变化,早已不是《共产党宣言》上描述的那样。虽垄断资本家、金融寡头、大财团依然存在,但资本主义的政府也在维护着本国国民的利益,虽说是科技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的延续,其根本在于资本主义的政府和本国公民在逐渐靠近,不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的预言早已成为现实。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当下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人民切身利益,做到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大的感召力、认同性,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他的社会价值观也就失去了竞争力。

2.社会要扬弃传统文化,重视价值追求,营造公平和谐环境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内部各组成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历史继承性。这要求我们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创造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盛世,以及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伟大文明成果。但到了晚清,江河日下,原有的传统思想却成了发展的禁锢,成为了前进的包袱,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可谓是“成也文化,败也文化”。对此,在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扬弃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大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读书人修身养性的办法和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5]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必须融入中国文化土壤,才能根繁叶茂。有条件的社会机构要开设传统文化讲解课程,社会精英要参与到传承经典的事业中来,鼓励大学生读经典,通过实践活动、观摩、讲座、课堂辅导,让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掌握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当然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一定要有批判精神,摒弃腐朽的思想文化。

社会组织要通过举办活动,重视价值追求,大力弘扬先进典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企事业单位的社会精神文明贡献,而非仅仅物质财富和税收贡献,摒弃那种只重视物质利益追求,忽视精神追求的行为。社会组织要在政府的支持下,重视基层民众疾苦,让基层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尽最大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倡导公平、和谐的社会风气。社会组织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亨利·纽曼著,徐辉等译.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9.

[2]王义高.当代世界教育思潮与各国教改趋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

[3]王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哲学向度[D].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13(5).

[4]任涛,王礼贵.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分析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06(9):48.

[5]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N].光明日报,2014- 4- 2:1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6)06- 0019- 04

*作者简介:苗国厚(1984—),男,重庆交通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校党建与思想教育;谢霄男(1987—),男,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与社会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开展『三扶』 培育新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