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幸福
2016-04-11郑凯利
郑凯利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关注幸福
郑凯利
(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不论时代如何改变,追求幸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学科,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然而当下重功利性的教育淹没精神幸福、重社会性的教育淹没个体幸福、非道德的教育淹没过程幸福,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其应有的幸福关怀,因此有必要重新使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幸福。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幸福的路径:弱化教育目的的功利性,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注重教育手段的道德性。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幸福;功利性;能动性;道德性
一、幸福的内涵
幸福到底是什么,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幸福然而到最后却不知幸福到底为何物,就像康德所说:“不幸的是幸福的概念如此模糊,以致人人虽然都想到它,但是,谁也不能对自己所决定追求或选择的东西,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条理一贯。”[1]366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就无法去追求幸福,为此,首先应明确幸福的内涵。
1.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之前有各种各样的幸福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是禁欲主义的幸福观。把幸福与宗教相联系,主张让人禁欲,认为物质欲望是罪恶的。人们只有忍受现实世界的痛苦,才能死后进入天堂,享受幸福。二是享乐主义幸福观。认为只有享受才是幸福。文艺复兴开始把人从神的手里解放出来,以及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地把人解放出来,使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由天国转向现实,追求物质幸福,因而把幸福建在物质欲望的满足之上。这虽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把幸福仅仅局限在物欲上,只强调片面的享乐则会走向庸俗。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都是幸福的向度,真正的幸福是物质和精神的相统一,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作支撑,是不会感觉幸福的。正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2]78。除了物质幸福,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强调精神幸福的满足。只有物质的满足,却缺乏精神的支撑,人们亦不会感到真正的幸福,只有精神上的幸福才能让人感到持久幸福。人们应该追求高级精神需要满足的持久幸福,而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满足的短暂幸福。
2.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西方历史上形成了个人原子主义和社会整体主义两种相互对峙的研究方法和思维进路。个人原子主义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社会只不过是抽象的个人的集合体。自文艺复兴发现人开始个人主义就一直存在。社会整体主义认为只有社会才是真实的存在,个人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的,所以个人必须服从于社会整体。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个人不能够离开社会而单独存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一方面,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是处于一定交往关系中的个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存在;另一方面,社会也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社会不是站在个人之外的社会,离开个人的社会只是空洞的抽象,也不能称其为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认为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幸福是统一的,只有两者统一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追求个人幸福的过程也是追求全人类幸福的过程,因此,真正的幸福既包括个人幸福也包括整个社会的幸福。
3.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幸福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有人认为好的目的就是一切,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任何手段都可以采取,无论是道德的还是非道德的手段,只要结果符合我们最初良好的目的即可。也有人坚持追求幸福必须采用道德的手段,否则难以实现幸福。目的和手段即幸福和道德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康德曾经认为幸福和道德是“二律背反”的关系。黑格尔曾说:“在我们当前的世界里有道德的人时常遭遇不幸,而不道德的人反而时常是幸运的。”[4]140似乎道德和幸福之间有着极大的矛盾和冲突。但是,我们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两者之间有着内在同一性。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即幸福和道德是统一的,真正的幸福是基于道德和幸福的统一。道德不是幸福唯一的实现条件,但是它的前提条件,获得幸福必须符合道德准则。不道德的幸福不是持久的真正的幸福,对幸福的追求也必然包含对道德的认可与追求。只有通过道德的途径才能使人感受到幸福,也就是说追求幸福的手段必须合道德性,选择合理合法的手段来创造幸福,享受幸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道德教育必须以道德的手段来培养道德的人。
二、幸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关注人们的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一切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都是服务于人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直面人的问题,而人们现实生活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幸福。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终极关怀自始至终都是如何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何使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获得真正的“现实幸福”。思想政治教育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就是人幸福的生活。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关注人们的幸福。只有关注人们的幸福,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个体享用功能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指精神方面),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发展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从一个方面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人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它的特点是从人的善恶观念也就是从一种内在的尺度把握世界,比如说人的至善活动。人的至善活动也就是主体良好思想品德的对象化、外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人创造构建一个更善的外部世界,从这个由他参与创造的外部世界,他必然会获得幸福。一个没有德行的人,一个不能造福于他人的人是根本不懂得幸福的人,当然也谈不上享用这种幸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人们不断地趋近德与善,从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关注幸福。
3.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其价值在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并动员人们能积极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来。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可以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其社会价值是提升社会整体的素质和机能,促进社会前进和发展。社会价值的实现离不开个体价值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升,满足个体的精神需求,从而加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而幸福感的提升有助于加强公民对社会的认同,激发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加强人文关怀,积极关注幸福,才能使人们乐于接受它,并把其内化为自己心中的道德准则和外化为自身的道德实践。关注幸福有助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从这一点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关注幸福。
三、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的缺失
在当代,中国的教育就像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情形一样,在取得进步的同时,也遭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与严峻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一思想、凝聚战斗力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还缺乏对幸福关注。
1.重功利性的教育淹没精神幸福。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市场经济注重对资源的占有与支配,反映在教育中就是知识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受到资本逻辑的冲击,计算性思维大行其道。正如海德格尔在《泰然任之》中讲的那样,计算性思维“它的特性在于:当我们进行规划、研究和建设一家工厂时,我们始终是在计算已给定的情况。为了特定的目标,出于精打细算,我们来考虑这些情况。我们预先就估算到一定的成果。”[5]1233这种计算思维使受教育者以占有物质财富的目的来占有知识,从而忽略了人最本质的精神上的需求,即对精神幸福的追求。学术界也有许多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社会转型同构,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需要,也为了迎合学生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融入了诸多功利性的成分。例如,课堂变成了无思想、无灵魂的知识的传授与识记,缺乏崇高精神的培育。弗洛姆认为,现代人创造了一个丰裕的物质世界,同时又跌入了一个匮乏的精神世界之中:“人自身被转变为整个机器的一部分,尽管他吃得好,娱乐得好,然而,他都是被动的、缺乏活动和情感的。”[6]477重视功利性的教育导致了人们精神的空虚,使人类感到不幸福。
2.重社会性的教育淹没个体幸福。虽然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但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往往把它当作一种理想性的目的即应然性的教育目的。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这个规定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的教育目的突出的是社会功能,这就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往往以社会为主体,以代表社会利益需要的领导者为主体,来要求人、教育人、塑造人。总是要求作为个体或群体的人们改变、限制、牺牲自己一些什么,以适应和满足现实社会的条件和需要,很少把教育对象——人作为主体,很少考虑到教育对象——人的需要[7]。过分强调社会的需求,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只见社会,不见个人,忽视了人自身德性的培育,忽略受教育者对自我幸福的追求。问题在于,社会本身没有自足价值,社会的价值需要人的价值的实现来体现,因此只指向社会不指向个性的教育导致教育与幸福相分离。
3.非道德的教育淹没过程幸福。近些年,各种不道德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不断地冲击了人们的心灵,拷问人们的良知,道德滑坡的严峻形势,要求社会重视道德教育。然而在道德教育中,我们只关注了道德教育的动机与效果,却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使得许多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成了知识教育,使道德教育成为单方面的灌输关于道德知识的教育,没能区分开“道德教育”和“道德的教育”。前者强调的是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后者强调的是教育的特征和属性。吴先伍在其文章中写道:“历史上人们对道德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动机论,认为衡量一个行为的道德性质及其价值主要依据行为的动机;一是效果论,认为应当从效果而非动机出发来衡量行为的道德价值。然而动机和效果只是一个行为的两个端点,这两个端点之间还包含着行为手段、方式等内容。对道德评价执着于动机和效果使得道德教育对教育手段和方式长期忽视,因而出现了不道德的道德教育。”[8]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使得教育对象在接受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感受不到道德的存在,从而无法感受教育带给他们的幸福。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或者是最开始的动机,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教育过程必须使人体验到幸福,通过道德的手段进行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培养教育对象的道德素质,才能使学习者在德福统一中获得幸福。
四、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幸福的路径
1.弱化教育目的的功利性。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有意识。马克思说:“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它没有自己和自己的生命活动之间的区别。”[9]96而人有自己的意识,因此人是精神性的存在,也有相应的精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来说不能仅仅是一种理性的灌输,而必须对其进行精神的牵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质越来越发达,而人的精神却变得匮乏。带有一定功利的教育不一定不好,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目标是加强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灵魂、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引导、提升人的精神需要以及满足人的精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培育,而不是在市场经济下随波逐流。因此,可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重视对受教育者精神的引领。首先,要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需要是一切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掌握受教育者的精神需要才能切合实际地对其展开教育。对其正确的精神需求加以鼓励和满足,对其错误的需要及时地遏制。其次,制定适合的精神目标,没有目标的前进是盲目的,精神文明道路上的前进亦是如此,因此必须针对受教育者的精神实际制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精神目标。目标制定不能过高,要在教育对象的最近发展区,使受教育者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最后,激发受教育者对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向往。对受教育者进行精神文明培育不能停留在某一阶段,精神文明的追求永无止境,在达到某一目标后,还要勇于突破自己。要激励受教育者不断前行,向着共产主义精神文明前进。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精神充实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2.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造就人,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放在一个正当的位置上来看待人,而不是把人看作社会的附属品,削弱人的地位。正如钱满素在其文章中所说:“个人至少能为社会作的第一个贡献就是把自己从一个人变为一个‘个人’,去接近一个大写的‘人’的标准,去发展人的心智和道德潜能……”[10]236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现实,尤其需要注重对个人现实的关注、使个人获得幸福的教育,获得获取幸福的能力。只有个人幸福,人类才会幸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激发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发挥。受教育者只有积极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收获自己的幸福。第三,要为受教育者能动性的养成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不是上传下达的命令过程,作为命令的教育容易压迫人的主体性,更不能以社会的整体需要为借口而忽视个体的需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教育理念,更加关注个体幸福。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个性,但并不要否定社会,主体性和个性并不等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社会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一盘散沙,在风暴面前不堪一击。而突出的个人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紧密的社会,这种社会的个人更具有向心力。马克思主义的个人是一种“社会的个人”,这种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高度和谐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而社会也必须依靠个人才能进步,不断发展。
3.注重教育手段的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给教育对象创造一个幸福的教育过程,使教育过程被人享用,使人身处其中感受到清风拂面的爽朗,沐浴阳光的温暖,给人以幸福体验。我们的教育不应该是沉闷的、痛苦的教育,而是在幸福的过程中与渊博的知识碰撞出火花,与伟大的思想进行隔空交流,在知识的海洋里求真求善求美。首先,道德教育的工作者要认识到道德教育和道德的教育的不同,只有把道德的教育应用在道德教育中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道德教育。目前我们可能无法做到完全的道德的教育,但是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两者的区别,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尽量避免不道德的教育。其次,必须改变只重视动机和效果的道德评价机制。想要真正改变不道德的现状,不能仅仅要求教育者,如果道德教育的评价机制不改变,那么教育工作者就不可能真正去实行道德的教育。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筑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使人在被尊重、被关怀中体验幸福,真正感受道德的魅力。
[1]周辅成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下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选集:下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6] 黄颂杰.弗洛姆著作精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
[7] 王海志,张艳霞.思想政治教育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0(1).
[8] 吴先伍 .道德教育与道德的教育 [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钱满素.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M].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6.
(责任编辑王爱玲)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Focus on Happiness
ZHENG Kaili
(School of Marxism,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46,China)
No matter how times change,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s an eternal theme.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help people obtain happiness as a discipline that promotes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 However,these days the spiritual happiness is submerged by the utilitarian education;individual happiness is submerged by educations that attach too much importance to socialness;process happiness is destroyed by non-moral education mean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lost its happy care,so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cus on happiness. The path of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happiness includes weakening the utilitarian purpose of education,stimulating the initiative of educate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moral education meth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rxism;happiness;utilitarian;initiative;moral
1009-4326(2016)04-0119-04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4.029
2016-05-12
郑凯利(1991-),女,山西长治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道德教育。
D6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