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生成与规制
2016-04-11谢云冲
谢云冲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湖北 武汉 430022)
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生成与规制
谢云冲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湖北 武汉 430022)
近年来,随着公民在网络上参与政治活动日益频繁,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这一特殊政治动员形态由此产生,并且多发易发。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发生既有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社会分化、网络特性的客观因素,也有政府工作、干部作风、公民认知的主观因素。它的发生会给政府形象、干群关系、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后果。为此,政府应当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从严治党,强力推动反腐倡廉,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改善舆论宣传工作,规范网络空间管理,从而有效预防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发生,遏制其发展,减轻其负面影响。
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政治参与;社会冲突;干群关系;网络监督
21世纪以来,伴随着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迅猛推进,网络由2G到3G再到4G,手机由非智能机到智能机再到ipad,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连接于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过半,达50.3%[1]。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查看信息,传播言论,参与活动。网络政治动员这一新兴政治动员形态由此应运而生。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是网络政治动员的特殊形态,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网络政治动员的特性,会给现实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作用。探索其生成规律,并针对其进行及时、有效地处理,可以减轻或消除其给现实政治带来的不良影响。
一、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界定与特性
1.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界定。网络政治动员是指“个人或集团为达到一定政治目的,利用网络传播技术平台,通过传播政治信息在网络社会发起的宣传、鼓动行为,进而影响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政治行动过程”[2]。也就是网络平台、信息技术与政治动员的结合。其主体既可以是体制外人员(非公职人员),也可以是体制内人员(公职人员);核心是围绕与政治有关的事件展开动员,实现对现实政治生活的影响;手段是利用现代通讯设备,借助网络平台;表现为在网上发布信息、跟帖、转载等形式;结果既可以是对现实社会积极有益的,也可以是消极有害的。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是网络政治动员中的一种,主要是指由体制外人员发起的、对社会具有破坏作用的网络政治动员(体制内成员一般不会主动发起破坏型政治动员)。如2009年6月26日,广东韶关一家工厂发生的新疆籍员工和当地员工群殴事件。本来是一场普通的斗殴事件,却被少数阴谋分子炒作成关系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政治事件,酿成了震惊内外的“乌鲁木齐‘7.5’事件”[3]。再如,2016年2月份被热炒的“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4]。网络推手制造虚假信息,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其撕裂社会、激化社会矛盾的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2.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特性。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具有一般网络政治动员的特征。首先,动员主客体身份的隐匿性、平等性。在互联网上,人们用以各式各样代码进入各种网上平台,浏览网页、与他人交流。如果自己不主动透露,对方一般无从知晓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各种私人信息。人人可以在网上参与政治动员,发出自己的声音,并不受现实社会身份、地位、知识等限制,其在网上的影响力与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并不存在直接相关性。其次,动员过程的自由性、跨时空性。一般来说,在网上进行政治动员的行为是自由的,任何人可以在网上发布、搜索、复制、转发任何信息,而不会被监管部门拦截、篡改,只要不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此外,在动员过程中,各主客体的互动是不受时空限制的。任何地方的个体在任何时候只要看到动员信息都可参与进去,发表看法、进行转发等等。再次,动员内容随意性、表现形式多样性。基于动员空间(网络平台)的虚拟性特征,网上进行动员的信息,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假的,还可以是真假互渗的,且网上各种信息的重组是随意的,不受限的。另外,人们可以用文字、视频、音频、图画等各种形式表达信息,各种方式可以任意结合。
此外,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还具有不同于一般网络政治动员的特性:从动员主体上看,只包括由体制外人员发起的网络政治动员;从动员效果上看,仅包括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危害作用,以牺牲大多数人利益而满足少部分人私欲的网络政治动员;从动员手段上看,主要是将社会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极端化,政治感受负面化,制造政治悲情主义[5],从而激起民众的不满、仇恨、反抗心理。
二、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在我国勃兴的生成机理
近些年,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在我国时有发生,然而其发生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有深刻的现实根源。
1.经济水平的提高、公民文化水平的大幅提高、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引发参与需求。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公民生活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吃饱穿暖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带来人民的满足感,另一方面却带来更大的不满足。公民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要求迅猛膨胀,激起的参与冲动,远远超过现实社会的发展速度。正如亨廷顿所说:“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引起不稳定……如果贫穷国家不稳定,那并非是因为他们穷,而是因为他们力图致富。”[6]260其次,教育的普及、信息的大爆炸,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更深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看到本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意识到政治与自身权益的相关性,有了更高的物质和精神追求、更强的权利和参政意识、更高的政治效能和社会责任感。
2.贫富两极分化、特权现象突出、官员腐败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激化参与要求。当前我国社会贫富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社会财富分配呈典型的金字塔结构。处于金字塔上层的,除了一部分商人外,相当部分是领导干部、国企老总。大部分工人收入较低,处于社会中下层,广大农民则稳定在社会的最底层。在特权问题上,党的十八大以前,干部在吃喝住行、医疗、养老等各方面享受一系列特权。相比于一般工农群体,干部不仅收入不菲,而且旱涝保收、福利完善,一定程度导致了干群脱离以及不少民众的仇官心态。党的十八大后,不少干部抱怨“官没法当”“日子没法过”,晒工资单等各种“哭穷”,不但没能引起群众的同情,反而招致广大网民的质疑、攻击和揭露。这深刻反映了党的十八大前干部特权问题的严重程度。在干部腐败上,党的十八大后反腐行动揭露出来的情况让世人震惊。腐败现象发生在各个领域,腐败分子涵盖了各个级别,腐败形式让人眼花缭乱,腐败金额则几乎是上不封顶,让人触目惊心!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差异巨大,教育资源分配相当不均,不同群体收入差距甚远,为官不仁、为富不仁等众多问题造成了尖锐的社会矛盾。由此也导致了近些年我国群体性事件快速攀升。尖锐的社会矛盾促使人们参与政治,表达心声,维护公正,保障权益。
3.现实政治参与渠道不足使网络动员成为重要选择。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尚未蓬勃发展前,公民参与政治的主要形式有向人大、政协反映情况;参加社团组织,向直接管理部门反映情况,信访等。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人民代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官员代表”,政协委员很大程度是“学商代表”,普通群众不易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触,更难借此表达利益诉求,而且人大、政协本身在反映民情、监督政府上力量偏弱。此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般只能上传集体的、经过整合后的民情,而对单个公民的情况往往难以上达。因而公民个体借助人大、政协参与政治的渠道狭窄且难有成效。其次,社团组织在我国受党的领导,其作用主要是自上而下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路线,维护社会稳定。其在反映民情、维护群众利益、监督政府上力量相当薄弱。借助社团组织表达呼声的渠道虽多,但效用不好。再次,直接向管理部门反映困难,信访成为重要表达渠道,然而信访的渠道狭窄。网上政治动员作为一种参与政治的途径由此成为人们发起动员的重要选择。
4.网络政治动员的独有特性使网络动员成为优先选择。动员主体的平等性、动员过程的自由性、跨时空性,使得人人都可在网上发起动员,在动员过程中一般不会受到限制。网民数量的庞大,网上交流的跨时空性,造成动员客体的广泛性,动员信息在网络上市场广阔;动员内容的随意性、形式多样性使得动员主体可以任意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意愿传递事件而不仅是事实,表达观点而不仅是展示认识,从而可以围绕着自己的意愿,以吸引人的方式影响受众;动员空间的虚拟性容易造成网上的“群体极化”效应。“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最后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7]50动员主客体身份的匿名性、网上交流的自由性,使得网民一般可以任意发表个人看法、任意修改网上信息,只要没有触犯法律法规就不会受追究。因而网民在虚拟社会中变得胆大,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诉求,敢于与自己不认同的任何事件、组织、人物作斗争。动员过程的方便快捷、低成本性,使得网上动员门槛低、代价小、见效快。网络政治动员一系列特性使得网络动员成为人们动员发起的优先选择。
5.网络规范不足、监管不力使破坏型网络动员有机可乘。当前我国的网络空间法制化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网络监管队伍建设也刚刚起步,造成网络空间规范不足、网络监管不力、网上乱象打击不严。网络在提供各种有益信息,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帮助的同时,也提供着大量虚假、有害信息,使其“可能成为恐怖主义者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是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8]17。网上规范、监管的不足,为破坏型政治动员带来广阔的空间,也为破坏型政治动员主体免于被追责带来很大的可能。
6.政府信任危机、官方宣传工作不足致使破坏型网络动员难以被有效遏制。当前政府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完善,对弱势群体关怀不足。干部群体特权现象、腐败行径、官僚作风问题突出等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干部脱离群众,民众对政府缺乏信任。此外,官方在社会舆论上的严格管制;官媒在报道上的众口一词;不少官员在消息公布上过度强调政治立场,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的习惯导致很多情况下公民对官方消息的不信任。经常看到官方越是辟谣,民间的质疑、反响越是强烈,小道消息由此倍受青睐。其次,官方在对待社会舆情上关注不足,在处理社会舆情上主动作为不够,不能积极、负责地回应民众呼声。很多事情在网络上已经炒得很热,民众已经呼唤已久、呼声很大,但政府却迟迟没发现,迟迟不发声,迟迟不公布处理情况。公民对政府缺乏信任以及政府的宣传方式方法欠佳、宣传力度不足,使得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不易被遏制,且容易出现政府越是堵,负面信息传播得越广泛的情形。
三、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规制
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会给现实政治带来不良后果,如果能够及时、有效地予以处理,则其负面作用会大大削减,否则会对现实社会带来破坏,导致政府形象损坏、矛盾激化、社会撕裂,甚至引起局部政治动乱。对此,必须采取相应策略予以规制。
1.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加强对弱者的关怀,兜住社会民生底线。加强对弱者的关怀,兜住民生底线,是治理破坏型网络动员的根本举措。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能够自下而上发起,最根本的社会背景就是社会的不公平公正,相当数量的网民表达呼声、维护权益、抵制不公的愿望强烈。它某种程度上成为“弱者反抗的武器”,因而网上各种弱势群体的呼吁,对政府、官员抵制的声音往往能得到广大网民的积极响应,而不管事件真相如何。为此,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遏制两极分化,抑制特权现象,更加注重区域、城乡平衡,大力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均衡。只有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多地维护弱者利益,政府才能更好地取信于民,赢得民众的支持。
2.积极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重塑党员、干部、政府形象,减轻政府信任危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反腐力度,重塑党员、官员、政府形象是遏制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重要基础。干部腐败则意味着干部谋求一己私利,不顾群众疾苦;意味着不法官员、黑心商人、黑恶分子往往成为官员家中的座上宾,而普通群众只能靠边站;意味着干部疏远群众,害怕与群众接触。可以说,当前干群关系紧张很大程度就是腐败干部的不法行为严重损坏了党员干部先进纯洁的正面形象,严重损坏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良好形象,严重侵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蚕食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人民群众最痛恨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最痛恨各种特权现象,这些现象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9]6不厉行反腐,不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就难以重塑党员干部形象,难以减轻政府信任危机,也就难以清除破坏型网络动员的沃土。
3.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积极听取民众呼声,采纳民众建议。疏通和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是减少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大力疏通和拓宽现实社会公民既有参与政治渠道,主要包括借助人大、政协的参政渠道,向主管部门反映的参政渠道,通过人民信访的参政渠道。各级人大代表需适当增加工农群体的比重,尤其是基层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深入群众,经常与普通工农群体交流,尤其要倾听弱者的呼声,并使其制度化。各政府单位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原则,积极响应群众要求,热情为群众办事,减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信访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制度,各级信访部门应积极受理群众来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发挥好公民权利救济功能。此外,需特别注重对上访人员的保护,严厉打击截访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积极拓宽公民网上政治参与渠道。各政府部门应加强官方网站、监督平台、政务微博建设,勤走“网上群众路线”[10],注意在网上倾听民众呼声,及时公布公务信息,积极与网民互动。只有现实和虚拟社会的参政渠道建设一起抓,才能及时化解社会矛盾,防止群众不满的堆积,从而减少破坏型网络动员发生的必要和可能。
4.加强舆论宣传,主动进行网络政治动员,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可信度。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及时有效地进行自上而下的网络政治动员,是处理好破坏型网络动员的关键一环。宣传工作做得好就容易将事态发展引向好的一面,防止破坏型网络动员的扩大和恶化。首先,政府部门在发现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后,一方面应密切关注,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主动发起网络动员,引导网民公正、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推动其采取审慎、负责、友善地回应他人发起的动员;另一方面应及时发布事件的相关情况,引导网民看清事件真相,同时“注意‘空窗期’的信息发布”[11],及时公布相关事件的进展情况,减少群众的无端猜疑。其次,政府部门应在平时主动做好隐性网络政治动员,加强信息公示,弘扬社会正能量,以此取得民众信任,压缩小道消息的空间。再次,改善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对百姓负责、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则,采取平等、友善、负责的态度全面客观地向群众澄清事件真相。不能摆出高高在上、权威、敷衍的姿态,减少“据有关部门说”“据专家论证”“据权威消息”等“官腔”的使用。
5.完善相关立法,强化网络监管,打造理性、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生态。完善网络空间的相关立法,加强网络的监管力度是有效遏制破坏型网络政治动员的根本保障。网络上公民想法的自由表达有助于民众利益、诉求、想法的表达,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有利于增强对政治权力的监督。然而“网络空间只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延伸与拓展,它决不是法外之地”[12]。网络上制造虚假信息、发布非法信息、散布恶意攻击他人或攻击党和政府信息等情况随处可见。如果不加强立法,予以规范,网络上的民主就容易演变为“民主暴政”,个别人的自由就容易造成他人的不自由,因而必须加强网络法制化建设,将网络民主、自由、开放引入法制化轨道。为此,一方面应加强相关立法,合理界定网上非法行为,合理规定各种违法行为所需承担的后果,在法无禁止之外即是自由空间。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监管、执法力度,及时发现破坏型网络动员,及时依法处理相关人员,加强警示教育。此外,在管制原则上,应该坚持宽严适度的原则,使得网络法制建设“既能防范网络失序和网络犯罪的出现,又能促进网络公共空间和民主力量的生长”[13]。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7-25.
[2]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EB/OL].[2009-07-06].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7/06/content_11659258.htm.
[4]“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事件”被证实为虚假内容[EB/OL].[2016-02-22].
http://www.js.xinhuanet.com/2016-02/22/c_1118109983.htm.
[5]潘瑞可.网络舆论中的政治消费主义[EB/OL].[2013-04-23].
http://www.dooo.cc/2013/04/15544.shtml.
[6]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 1989.
[7]卡斯·H·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埃瑟·戴森.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9]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10]干部要勤走“网上群众路线”[EB/OL].[2016-04-29].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6-04/29/c_1118767033.htm.
[11]谢新洲,陈春彦.网络政治谣言消解策略[J].人民论坛,2015(34).
[12]郑莹.网络不是法外之地[J].人民日报,2015-04-14.
[13]陈潭,罗晓俊.中国网络政治研究:进程与争鸣[J].政治学研究,2011(4).
(责任编辑王先霞)
The Cause and Governance of the Destructive Cybe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XIE Yunchong
(Graduate Faculty,Party School of CPC Hubei Provincial Committee,Wuhan 430022,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more and more participating in politic affairs on the internet by our citizens,the destructive cyber political mobilization,one of a special cybe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has produced,and has happened often. The reasons why the destructive cybe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occurred include both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political system,social polarization and cyber characters are its objective causes. While the administration's work,officer's work styles and civil perception are its subjective causes,so the destructive cybe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will bring damages to government's image,cadre-mass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stabilization. So 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eople-orientation,and positively prompt governing Party strictly,strongly implement combating corruption and advocating integrity,broaden the channel for citizens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s,improve propaganda work,regulate the activities on the internet,so as to prevent the occurring and developing of the destructive cyber political mobilization and reduce its bad effects.
destructive cyber political mobilizati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social conflict;cadre-mass relationship;online supervision
1009-4326(2016)04-0089-05
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6.04.021
2016-05-18
谢云冲(1994-),男,江西瑞金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研究生部2014级中外政治制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
D08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