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2016-04-11江苏省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王建刚

数学大世界 2016年36期
关键词:教者创设情境

江苏省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 王建刚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江苏省滨海县八巨镇中心小学 王建刚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借助以前的经验学习知识。本文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理论的学习、明确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特征、组织课后教学反思等角度阐述小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注重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通过呈现教学情境,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接近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然而部分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并未真正理解创设的情境是什么,是否恰当、有效,只是奉行“拿来主义”,使情境教学趋于形式化。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内涵认识肤浅

一些教师为追求教学时尚,使课堂教学充满“时代气息”,为了课堂生动,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个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偏离了教学轨道,学生根本不明白学的是什么内容,使情境创设于形式。

2.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特征把握不明

部分教师偏爱生活情境,凡情境必“生活”,不惜编造事实,脱离了实际内容,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激发,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了情境的“可接受性”,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部分教师在创设情境时,没有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原则,忽视了问题情境的“层次性”,导致问题情境的无效。问题情境的类型很多,有生活问题情境,有操作性的问题情境,有故事情境,部分教师忽视了情境的“开放性”,缺少引发猜想、探索、发现的情境。

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缺少责任意识

部分教师缺少对情境教学的课后反思,认为教学反思是可有可无的,不会起到什么效果,导致情境不能很好的运用。部分教师存有惰性,认为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教学会耗时费力,只在公开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只是给领导看的,而不能真正运用于教学中。

二、小学数学教师创设情境教学的有效策略

1.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理论的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已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有些教师对其内涵的认识并不准确。“问题”是核心、“情境”是形式,如果置问题于从属地位而盲目追求情境,就会对问题情境教学产生曲解。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简单的时间计算》教学中,教者播放动画:小华从家离开到学校的过程,突出钟面上的时间7:00~8:00。小华新的一天开始了,看了这段动画,大家知道了什么?你怎么知道小华从家到学校花了1小时?教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经过简单时间的计算,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2.明确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基本特征

(1)创设故事情境,使问题具有趣味性。不可能所有的问题情境及内容都是真实的,但是必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试着创设故事情境拉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创设故事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数学学科特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将学生带入情境。

(2)创设生活化情境,注重问题的“可接受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创设情境时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验,忽视了学生是否能接受,我们需对情境进行必要的调整,做到既符合数学内容,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者出示张小楠6~12岁每年生日测得的身高数据制成的统计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身高是怎样变化的好吗?你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3)创设梯度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层次性”。教师要把复杂的、难度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或把学生的思维过程分成几个小阶段,问题的引入由易到难,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创设梯度式问题情境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要适应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者先出示表格,分别写出学生的年龄1,2,3,…,a,老师的年龄分别为1+20,2+20,3+20,…,a+20,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学生的年龄是不断变化的,老师的年龄也在变化,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变,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年龄是a,那么老师的年龄是多少岁呢?你是怎么想的?a可以是哪些数呢?”

(4)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注重问题的探究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经验,设计出答案不唯一、多元开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教者让学生用画图工具试着画一个圆,让他们边画边思考圆是怎样画成的。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画出大小不同的圆,并在小组内交流方法和自己的体会。教者借助于其中一位同学的方法在黑板上画圆,将绳子一端固定在黑板上,另一端缠绕粉笔,在画图中故意将绳子松懈,出现了椭圆图形,提出问题:“为什么绳子没拉紧就画不成圆了?”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拉紧的绳子就好像圆规两只脚叉开的距离,刚才老师画的时候绳子松了一下,这之间的距离就变了,所以画的就不圆了。

3.组织课后教学反思

在集体备课和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备好每节创设问题情境的数学课,与其他教师进行研讨,要求同组的老师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写听课后的反思,并进行交流讨论,能有效地运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习得的知识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学习中。

[1]张光霞.高中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实证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

[2]李吉林.为儿童快乐学习的情境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3.

[3]柯炳四.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叶建云.可以这样教数学——16个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智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者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