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陈云对重建中央纪委的历史贡献

2016-04-11邢继攀孙会岩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纪律检查陈云中央纪委

邢继攀,孙会岩

(1.陈云纪念馆,上海201715;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论陈云对重建中央纪委的历史贡献

邢继攀1,孙会岩2

(1.陈云纪念馆,上海201715;2.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中央纪委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和各级党组织执纪监督的重要机关。拨乱反正时期,陈云认识到中央纪委及纪检监察机构在捍卫党章权威性、防止公共权力腐化蜕变方面的重要性。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建中央纪委,陈云被选举为新成立的中央纪委第一书记。陈云主持中央纪委工作期间,在明确其基本任务、工作方针、党内法规、机构设置、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以及工作重心等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重建中央纪委对推动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陈云;中央纪委;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重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大会选举陈云为中央纪委第一书记。此后,陈云主持中央纪委工作长达九年。在此期间,他努力探索如何加强和完善中央纪委等党内监督机构的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其执纪监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作用。陈云及时总结“文化大革命”时期各级纪检机构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大批党员干部受到错误批判甚至被迫害致死的深刻教训,重建中央纪委,为改革开放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一、重建中央纪委的历史背景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央监察委员会受到严重冲击,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被“摧毁”,公检法被“砸烂”,机构瘫痪,各项工作停顿,党规党法形同虚设。1977年党的十一大通过新党章,恢复了设置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相关条款,为中央纪委重建工作提供了政治保证。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全国性的思想大解放,广大党员干部一致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从理论上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重建中央纪委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78年11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陈云提出所谓“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等六个问题,立刻引发许多与会者的强烈关注,“陈云同志提出的六个问题要解决。不然人们心里不舒畅”。本着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有人建议:“希望赶快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建议委托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负责”;会议期间,邓小平提议由陈云兼任中央纪委书记;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重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并选举陈云担任新成立的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分管中央政法部门的工作。

二、主持中央纪委重建工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开始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执政环境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陈云在主持中央纪委工作伊始就努力思考着如何通过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根本任务,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避免“文化大革命”的再次发生。

(一)主持党内立法工作,完善党规党纪

中央纪委是维护权力的公共性及政治有效性的重要部门。陈云十分重视党内立法工作,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这是恢复党和国家正常政治生活的起码要求”会议精神,中央纪委自重建之日起,就将完善党内规章制度和党内法规建设,作为新形势下继续保持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性工程来抓。

建章立制,主持起草、制定党内法规。1979年1月4日—22日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陈云向新当选的中央纪委委员讲话时指出,要切实维护党规党法,搞好党风建设,这是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基本任务。1980年,陈云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指出,不先进行立法工作,以及重申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党规法纪,则无法可依;只要有了党规党法,那么整顿党风就有了一根准绳,有了一面镜子。立法,这是整顿党风、严肃党纪、顺应党心民心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恢复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陈云指导中央纪委起草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案)》。1980年2月29日,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主要条文是,坚持集体领导,反对个人专断;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遵守党的纪律;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坚持党性,根绝派性等方面内容,共计十二条。作为第一部党内法规,首次以党内立法的方式把党内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是非界限系统化和规范化,这是对党章的具体补充。为此后制定党内纪律监督、规章制度等提供了重要依据,是各级纪检机关强化党内监督机制的强大武器。

(二)加强中央纪委机构设置,完善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

完善中央纪委组织机构的设置,推进党内监督制度化建设。1979年1月陈云主持中央纪委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工作任务、职权范围、机构设置的规定》,明确了中央纪委下设的办事机构:办公厅、研究室、纪律检查室、案件审理室、来信来访室,并明确其职能属性。办公厅:负责秘书、机要、档案、行政等工作;负责同中央纪委委员的联系。研究室:负责调查研究工作,特别是有关党风的问题;研究纪律检查工作的政策;编辑党纪刊物和简报;编辑对党员的教育材料。纪律检查室:负责调查党员、党组织遵守党规党法的情况,检查党内违法乱纪案件和下级的纪律检查工作以及承办中央政治局常委交给的其他调查事项。案件审理室:负责审理有关中央管理的党员干部败坏党风、违反党纪的案件以及审查下级纪委机关报送的相关违纪案件。来信来访室:负责处理党员的申诉和控告,维护党员合法权利,检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信访工作。除此之外,还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其他的室或小组。

陈云在完善中央纪委机构设置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地方纪检监察机关建设。1979年3月9日,中央纪委与中央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省和县各级党的委员会,都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报上级党委批准。1979年3月17日,中央纪委和中央组织部联合下发《关于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办成立纪律检查机构的通知》,明确了上述部门和单位分别三种情况设立纪检机构。1982年,陈云在中央纪委全体会议上提出,“要继续建立和健全党的纪律检查部门,县以上单位的党委,过去凡是没有建立纪律检查机构的,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的,有些还要加强力量”[1]278。此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成立或者得到充实完善。

明确纪检监察机构的领导体制,正确处理纪委和同级党委的关系。陈云领导中央纪委工作期间,确定了各级纪检机构的双重领导体制,即:中央纪委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工作,地方纪委由同级党委(党组)领导。随着整顿党风工作深入开展,这种单一领导体制明显不利于纪委对同级党组织,尤其是对“一把手”进行监督,陷入“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怪圈。为改变双重领导体制弊端,陈云领导中央纪委进行了不懈探索。1980年2月22日,党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改变省、市、自治区及以下各级党委纪委领导关系的请示报告》,要求将省、市、自治区和省、市、自治区以下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领导关系,由受同级党委领导改为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的双重领导;同时要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与此同时,1982年中共十二大通过新党章规定,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要接受同级党委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至此,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双重领导体制正式形成并影响至今。

(三)加强中央纪委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纪检干部执纪监督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用铁的纪律打造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正人先正己,纪检监察干部不是荣誉,是一种责任担当,是捍卫党和人民利益的忠诚卫士,必须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凡是怕字当头,回避矛盾,屈从压力,阿谀逢迎,不能坚持原则的人,不能做党的纪律检查工作。”[2]238纪检干部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敢于同任何违法乱纪的组织和个人做不妥协斗争。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央纪委《关于工作任务、职权范围、机构设置的规定》,对纪律检查工作人员素质提出明确要求,“坚持党的原则,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做遵守党规党法的模范。要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认真倾听群众的呼声”。[3]101

陈云多次强调纪检干部必须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敢于斗争。1983年,陈云再次提出必须保持纪检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要把党的纪律检查本身的干部选好、用好。做纪律检查工作的干部应当是有坚强的党性,有一股正气的人;应当是能够坚持原则,敢于同党内各种不正之风和一切违法乱纪行为做坚决斗争的人;而不应当是在原则问题上‘和稀泥’,做和事老、老好人的人”[1]279。纪检队伍中决不能有“三种人”,已有的坚决调走,必须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党性修养高的纪检干部队伍。如果纪律检查工作人员执法犯法、违法乱纪的,要从严处理,包括撤销职务,开除党籍,坚决纯洁纪检干部队伍。总而言之,做一名纪检干部,必须心存敬畏之感,做遵纪守法的表率,模范地维护、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各项纪律和规矩,不断地强化自身建设,加强执纪监督,成为捍卫党章权威的忠诚卫士。

(四)严厉打击经济犯罪,保持党的纯洁性

改革开放伊始,“金钱至上”思潮甚嚣尘上;“不吃不喝、经济不活”,“经济要搞活,纪律要松绑”等不良风气一度在社会上流行。受此影响,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相较于计划经济时期显著增多,不少党员干部陷入经济犯罪泥潭。在查处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中,发现有部分党员干部,以权谋私、包庇不法商贩走私贩私,纵容配偶子女经商;甚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发生动摇,“看见外国的摩天大厦、高速公路等等,以为中国就不如外国,社会主义就不如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就不灵了”[4]332,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削弱了党的群众基础,严重败坏了党的形象。

陈云认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少数党员干部违法乱纪,丧失党性原则,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思想防线溃烂,丧失政治立场,跨越纪律红线造成的。1979年6月8日,中央纪委下发《关于在外事、外贸活动中随便接受和私自处理礼品的通报》,明确指出,“有不少干部,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外事活动,或者与外商谈判贸易的机会,接收外宾、外商的高档礼品……这一现象已在国内、国外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2]146。因此,陈云特别强调“对于经济犯罪案件必须严办,阻力再大也必须办”。邓小平支持陈云的意见,指出“谁要违反这一点,谁就要受到党的纪律的处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要把这一点作为当前的重点。”[6]366经济犯罪案件必须严办,阻力再大也必须办。在中共中央支持和陈云指导关心下,中央纪委和地方纪委严肃处理了一批在全国影响较大的经济犯罪案件,严厉惩处了党内腐败分子,对贯彻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等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

少数党员干部的严重经济犯罪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我们党的威信,这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1982年1月1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在认真讨论了陈云提出的关于打击走私贩私、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犯罪活动的批示后,发出《关于打击严重经济犯罪活动的紧急通知》,指出“全党一定要抓住不放,雷厉风行地加以解决”[2]152-154。陈云指出,对因违纪涉嫌严重经济犯罪行为的党员干部,必须依规依纪严肃处理,对其经济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办理,“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分子,我主张要严办几个,判刑几个,以至杀几个罪大恶极的,雷厉风行,抓住不放,并且登报,否则党风无法整顿”[4]273-274。自1982年1月至9月,全国查处的经济违法犯罪案件共136024件,结案44663件,依法判刑26227人,有44874人投案自首。

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严惩经济犯罪分子,保持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实现了党风社风的根本好转。

三、重建中央纪委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健全党内机构设置,为端正党风提供制度保证

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特点。健全党内纪检监察机构为正本清源、严格执纪、保证党的政治纪律权威性,提供了制度保障。陈云在重建中央纪委初期就对中央纪委的机构设置、根本任务、工作方针和原则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对监督体制的重要性做了重要阐述,在“中国的政治体系中,党内权力监督是实现国家层面权力监督的重要前提。换句话说,党内权力不能受到监督,国家层面的权力监督也就无法实现;同样,党内权力不受监督,党内就无法实现制度化运行,执政党做不到制度化运行,其所领导的国家也就无法走向全面的法制化和制度化”[7]286。

“全面从严治党要把纪律挺在前面”,党规党纪是反腐败的防火墙,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端正党风的重要保证。政治权力内在地具有扩张性、自利性和腐蚀性,这使得对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成为必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在改变了原有资源配置方式的同时,市场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也不可以避免地侵蚀党内生活,引发了诸多违法乱纪问题,尤其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意识淡薄,“纪律松弛已经成为党的一大忧患”[8]38。陈云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党和国家长远利益出发,重建中央纪委,从党的制度约束和纪律惩治等方面入手,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推动党内制度建设,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创造了条件,使党内监督制度化、规范化,做到有规可循,有纪可依,让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纪红线不可逾越,政治底线不可触碰,对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心存敬畏。三十多年来,中央纪委在从严治党、维护党规党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证明当初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二)有利于打击经济犯罪,为改革开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打击经济犯罪,实现党风社风根本好转,是陈云支持中央纪委全力以赴开展打击经济领域犯罪活动的初衷。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上流行“不吃不喝,经济不活”、“二菜一汤,生意跑光;四菜一汤,生意平常;六菜一汤,生意兴旺;八菜一汤,独霸一方”,有的干部甚至认为纪检部门是改革的“顶门杠”等。针对这些现象,陈云指示中央纪委必须严厉打击借着改革、开放、搞活旗号,大搞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违法乱纪行为,“无论是谁违反党纪、政纪,都要坚决按党纪、政纪处理;违反法律的,要建议依法处理”[4]356。同样,邓小平也指出“对严重的经济犯罪、刑事犯罪,总要依法杀一些”[5]153。1982年1月至1986年7月,由中央纪委和各级纪委查处的违法乱纪案件中,共处分67613名党员干部,其中被开除党籍25598人。严厉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法制观念和纪律意识,净化政治生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为改革开放初期创造良好环境。

中央纪委监督教育广大党员要廉洁自律,带头遵纪守法,自觉提高党性修养。党对党员的党性要求,从来都是与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起来的。在我国,领导干部尤其主要领导干部因手握权力而地位特殊,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在党内监督机制不健全情况下,很容易成为各种别有用心者“围猎”的对象,他们视党纪国法为儿戏,包庇纵容他人犯罪。严厉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行为,有利于捍卫党章的权威、纪律的权威,有利于严肃党纪、端正党风;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密切党群关系,在实践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三)有利于建构以政党为核心的反腐倡廉体系

重建中央纪委不仅仅是完善党的权力监督体系,更蕴涵着深刻的政治发展内涵。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监督体系,其根本目标在于探索建设一种新政治发展模式,乃至国家成长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政治体系。中国作为典型“党建国家”,意味着中国的现代政治体系是在政党主导下确立起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建设者和执政者,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建构以政党为中心的反腐败体系顺理成章。重建中央纪委和各级地方纪委表明,作为一种政党行为的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已不再以政治运动或者群众运动的形式展开,而是从过去“阶级斗争”逻辑下的运动式反腐模式,转向通过党的制度约束和纪律惩戒来展开。

目前反腐败问题是党内外议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党面临的最大风险和挑战是来自党内的腐败和不正之风”[7]101。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为有效部署开展新形势下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央纪委着力推动反腐败体制机制建设,2004年、2007年相继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相关文件,使我国初步建立了以政党行为为中心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别是2013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作为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要求“各级纪委要把惩治腐败作为重要职责,更好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8]58,全面推进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

陈云主持中央纪委重建工作期间,为在党内全面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人员体系和工作体系等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形势下,在中央纪委统一部署与领导下,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肃党的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1]陈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

[2]陈云与中央纪委[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

[3]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4]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8]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G641

A

2095-7238(2016)02-0033-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6.02.007

2016-03-0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党群关系研究”(13&ZD009)、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项目“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方向”阶段性成果。

邢继攀(1986-),男,陈云纪念馆陈列编研部,研究方向为陈云党建思想;孙会岩(1986-),男,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讲师,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

鹿风芍

猜你喜欢

纪律检查陈云中央纪委
一图读懂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纠正“四风”不能止步
2016,哪些追逃新闻上了中央纪委网站头条?
新经济时期高校纪律检查与业务监管协同机制建设的探索
浅谈如何做好基层纪律检查工作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企业纪律检查方法探析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9家央企“巡视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