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产业西进在区域扶贫建设中的前景

2016-04-11黄东梁

实事求是 2016年4期
关键词:西进中西部发展

黄东梁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 北京 100091)

浅析产业西进在区域扶贫建设中的前景

黄东梁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扶贫工作关键是做好贫困落后地区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之间的协调搭配,形成良好的内外联动关系和健康的输血、造血循环;在众多扶贫方式中,产业扶贫则是这个循环中的造血干细胞和大动脉。针对我国产业在空间上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情况,应加快相关产业西进步伐推动与精准扶贫相配套的区域扶贫开发,同时搭配陆上“丝路”建设,既能转移东部发达地区过剩的产能、缓解市场饱和、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也能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开拓市场、促进就业,以形成新的区域扶贫动力。

产业扶贫 精准扶贫 区域发展 居民收入

一、我国第二、三产业与贫困人口的分布趋势

1.我国第二、三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和聚集趋势。由于东部发达地区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用成本的提高,以及这些地区产能过剩和市场趋于饱和的状况,近年来我国的第二、三产业分布和聚集趋势呈现出新的动向:2005年以来,第二产业中的部分轻工业和重工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时第三产业也开始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呈现了良好的成长势头。但是,这种产业分布的变化,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二、三产业多产生和聚集在东部发达地区的现状。从地理空间上看,我国的第二、三产业分布和聚集从东向西大体上仍然呈现出依次递减趋势。

2.我国贫困人口的划分标准及分布趋势。世界各国关于贫困人口的界定标准有很多,比如世界银行于2015年10月发布的每人每天1.9美元生活支出的贫困线标准以及常见的“恩格尔系数”标准。在我国,贫困的划分标准经历了长期的变化,从1985年人均200元年净收入的贫困线到2010年人均2 300元年净收入的贫困线再到现在人均3 000元左右年净收入的贫困线,划分标准一再提高既从侧面反映了我国贫困人口的减少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彰显出了党和国家为消除贫困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依据我国的贫困线划分标准和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贫困人口的分布在地理空间上从东往西呈递增趋势,在发展程度上从城镇到乡村呈递增趋势。

根据我国产业和贫困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趋势,可以看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与产业的集中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在产业分布和聚集程度高的东部发达地区,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要高于产业分布聚集程度低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越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渠道就越多,同时平均收入水平也越高。

二、加快产业西进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扶贫开发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生产和民生问题,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曾谈到:“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困。”[1]尔后他又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P37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生产目标的界定,反映在新时期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就是: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来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健康发展,以实现“精准扶贫”战略来促进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个生产目标的实现。

1.产业西进是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缓解“大城市病”的重要契机。当前国内普遍存在一种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的认知,但是根据我国产业分布和聚集的趋势来看,这种产能过剩和趋近饱和的市场主要是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而言,中西部广大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推动产业西进,一方面给中西部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是东部地区调整产业结构、进行产业改造升级以及转移过剩产能缓解市场压力的一次契机,同时也给了部分中小企业生存转型的机会。

“大城市病”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在我国除了各省省会城市,大多数发展程度较高的大城市都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些城市周围有大量的产业聚集区带来众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着各个层次的劳动力从中西部向东流动。人口的大量流入会给城市带来发展动力,但是一旦超过城市承载力就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多方面压力,诸如人均公共资源不足、流动人口管理困难、住房紧张和教育、公共安全隐患变大等,这些都是城市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推动产业西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中西部经济并且带动一部分劳动力回流,从而在某些方面缓解东部地区的“大城市病”。

2.产业西进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经济、缩小区域差距和进行扶贫开发的重要机遇。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进行决策部署;并多次到贫困落后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一系列精准扶贫开发战略,实施了众多的精准扶贫开发项目,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重要一步。关于扶贫开发,习总书记强调:“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攻坚。”[3]由此可见,产业扶贫和东西协作的重要性。

对于扶贫工作来说,关键是做好贫困落后地区外部输血与内部造血之间的协调搭配,形成良好的内外联动关系和健康的输血、造血循环,在众多扶贫方式中,产业扶贫则是这个循环中的造血干细胞和大动脉。当下,针对东部地区产能过剩和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有选择地引导和推进部分具有生存力的产业向中西部已经具有一定市场开发程度和产业规模的经济中心落户,以确保这些产业前期能够立得稳脚,扎得住根。

这些西进产业的发展需要人口的支撑,人口的流动聚集不仅带来各个层次的员工,也带来广阔的市场,而广阔的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又会催生更多的新产业并促进相关产业链内的企业形成聚集。产业聚集到一定规模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并形成不同程度的区域经济辐射,既能带动区域GDP的增长也会提供众多就业机会,同时为当地居民带来投身第三产业的契机并创造出更多增收的渠道,并且对于中西部省份来说一部分人口的回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的“留守”和“空巢”现象,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产业西进在开拓国内中西部市场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产业对外贸出口的过分依赖,实现国家内部良好的经济“产销”循环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安全。

3.产业西进是配合陆上丝路建设,形成区域联动,激活全国经济战略中的关键一环。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将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开辟的中国与中亚以及印度间的丝绸贸易道路成为“丝绸之路”,这个称谓被广为接受并沿用至今。新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重要部分。

“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完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深远意义。加快向西开放,发挥西北地区的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的区位、资源、人文优势,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发挥西南地区毗邻中南半岛、与东盟国家陆海相连的优势,打通海上连接东南亚、陆上连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并可与长江经济带形成互动。利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开放程度高、经济实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优势,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竞争。发挥中部地区腹地广阔、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联通东西、沟通南北,形成“一带一路”的腹地支撑。”[4]

其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众多线路中,中线经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阿富汗、哈萨克斯坦、匈牙利到巴黎,中心线经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到欧洲。这两条路线连接起了我国中西部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和人口大省,同时也连接了国内尚待开发的巨大市场。推进产业和产能西进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就像注入了强力的“造血系统”,可以形成数个“丝路”沿线的经济增长极,而国家的“丝路”战略就像一条线将东部、中部、西部的市场和资源串联在一起,既能实现东、中、西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区域联动,也能使全国经济形成一盘活棋,同时充分发挥新疆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新时期对外贸易和开辟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三、推动产业西进、增强“内生动力”凝聚区域扶贫合力

1.加快产业西进要做好“两个配套”。利用产业西进推动扶贫开发,并不是简单地向中西部迁移企业,重要的是要做到两个配套:与国家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的战略大局相配套、与精准扶贫的实施细则相配套。针对我国产能过剩、市场饱和的状况,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既定方针,产业西进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都要与国家的发展战略相配套。

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把“十三五”脱贫攻坚的总目标定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到“两个不愁三个保障”“一高于一接近”和“两个确保”。为此,产业扶贫要与“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的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相配套。

2.加快产业西进要具备“三种意识”、处理好“三种关系”。加快产业西进推动与精准扶贫相配套的区域扶贫开发还应具备三种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处理好三种关系:“国家整体与地方局部的关系”“长远战略与现实规划的关系”“区域协调与良性竞争的关系”。

“大局意识”要求中西部地方党委和政府在发展经济和社会时要有大局观,在战略上自觉把当地的发展置身于中央开发中西部、实施“一带一路”和“精准扶贫”的发展规划之内;“责任意识”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充分地认识到发展生产和扶贫开发不仅仅是国家的事情也是自己的职责所在,要勇于担当起引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发展意识”要求地方党委和政府激发自身斗志和活力,不安于落后、不安于贫困、不安于现状,在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之内“主动出击”,向东部发达兄弟省份“借东风”以寻求发展机遇和点对点支援。

推动产业西进涉及到相关省份、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如果处理不得当会对国家的整体发展规划的实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从中央和地方、从东部到西部、从发达到欠发达地区应注重调整好“国家整体与地方局部的关系”;同时,针对产业西进和区域扶贫开发,既要有科学的长远战略也要有实事求是的现实规划细则,从而避免“杂乱无章”和“半途而废”的情况发生;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区域间的协调配合以形成区域整体优势,尽量避免因为GDP“竞赛”和市场“争夺”造成的“区域壁垒”和“恶性竞争”,以促进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3.要完善产业生存发展的“硬件”和“软件”。为了使落户产业和本土自生产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真正起到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推动产业扶贫和配合“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就要完善产业生存和发展的“硬件”和“软件”。

首先,“硬件”方面。除了部分新兴互联网产业不需要考虑“市场”“劳动力”这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甚至“原料”来源,其他多数产业都会在这三者的空间距离之中寻找合适的“平衡点”,或者是靠近原料产地,或者是靠近市场以寻求利益最大化。为了寻找这个“平衡点”,在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众多“硬件”中,交通系统的便利程度是众多企业考虑在哪里落户和是否落户的重要参考因素;除此之外,一个具有针对性和完备配套设施的工业园区对本土和外来企业都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因此,中西部地区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要借着国家开发中西部地区、推进扶贫开发和“一带一路”的机会大力发展包含农村在内的交通事业,建设具有针对性和完备配套设施的工业园区。

其次,“软件”方面。产业的发展既需要完备的“硬件”也需要完善的“软件”。这些“软件”都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优惠、优势”和“贡献、规则”。其中,“优惠、优势”是“招商引资”政策方面的吸引点,用于促发展;“贡献、规则”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两者应该并行不弃,才能使产业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真正起到“促发展”“富口袋”“保民生”的积极作用。

4.产业西进和扶贫开发要按照“点、线、面”的方针批次推进。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所具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推进产业西进和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又决定了行动要“快”。其中,“慢”指在推进产业西进和扶贫开发中要有长远战略、要批次推进、要脚踏实地进、要步步为营、要稳扎稳打、要具有可持续性,以确保政策实施的“稳定性”;“快”则指党和国家以及地方政府要及时准确地掌握产业西进和扶贫开发中的“新动态、新情况、新问题”,寻找“新特点、新方法、新对策”以确保政策的“及时性”。

正确处理好产业西进和扶贫开发中的“快”与“慢”的关系,就是要把相关政策的“稳定性”和“及时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根据这个要求,在推进产业西进和扶贫开发中,应按照“从东向西”“从易到难”“由少到多”和“点线面结合”的方针批次推进。

首先,“从东向西”是产业和产能在地理空间上的转移方向;其次,“从易到难”是产业西进和扶贫开发应先从容易取得成功的方面入手;第三,“由少到多”是从整个规划的时间段和西进产业项目的数量来说,从前期到中后期应由少到多呈递增趋势;第四,“点线面结合”是在前期推进产业西进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中西部各省会和其他“次级”经济中心,经过聚集和发展形成数个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经济辐射区域,在发展战略上配合“一带一路”这条线,形成东中西区域联动,促进劳动人口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增加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就近就业的机会以及创收增收的渠道。

5.增强“内生动力”形成区域扶贫合力。“习近平同志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这些重要论述表明: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同步小康,离不开‘输血'即外部帮扶,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激发内生动力、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只有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贫困地区的发展才更有潜力、更可持续。”[5]

如果说西进产业和中央财政支持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来说是外部“输血”的过程,那么增强当地的“内生动力”便是“造血”的过程。为增强“内生动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借东风”发展的同时,应推动发展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产业,走新型产业化道路。

首先,应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以及政府和第三方的“大数据”网络平台,促进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第一产业走市场化道路,发展一批“农业企业”和产生一批“农民企业家”,以增加贫困落后地区的创收渠道。

其次,对于当地已经存在的轻重工业,要区别对待:应发展一批高效率环保型和高新技术孵化产业;促进低污染、低消耗的劳动密集型和有条件的资源密集型企业通过科技投入来实现转型升级;督促高污染、高消耗、低产出的企业停产整改,同时对产能过剩的行业要注重“以质代量”;以此,在促进第二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实现“稳增长”“促就业”的目标。

最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的名山大川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针对当前国内火爆的旅游文化产业来说,发展一批“优文化”“优特色”“优名气”“优质量”“优服务”的“五优”旅游文化产业是促进第三产业以及贫困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就是要实现发展机遇和成果由全国人民共享。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西部省份和其他欠发达地区除了要抓住机遇“借东风”发展外,还要增强自身做“蛋糕”的“内生动力”,促进形成强劲的区域扶贫合力。

[1]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EB/OL].http://www.qstheory.cn/ zl/llzz/dxpwjd3j/200906/t20090630_4749.htm,2009-06-30.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习近平在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 年 如 期 脱 贫 [EB/OL].http://culture.gmw.cn/newspaper/ 2015-06/20/content_107423603.htm,2015-06-20.

[4]穆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N].人民日报,2015-12-11.

[5]赵克志.为贫困地区实现全面小康闯出新路子[N].人民日报,2014-09-16.

责任编辑:洪美云

F126.45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6.04.09

猜你喜欢

西进中西部发展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西进,西进……
西进执教 一段人生的奇异航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