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学区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016-04-11王俊丽谢林
■王俊丽 谢林
做好学区教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王俊丽 谢林
课题简介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集体备课与联片教研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王俊丽,邢台市桥西区胡家营学区校长,河北省优秀教师,入选首届河北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课题主要负责人谢林,邢台市桥西区胡家营学区教导处主任,邢台市优秀教师。
学区教研模式,是指以学区为单位开展研培活动,建立“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动、整体发展”的学区教研机制,建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典型示范、个人反思”的区域教研基本流程,分学科、分年级、分阶段开展主题教研活动。把集体备课、说课、授课、观课、议课、磨课的全过程融入到学区教研的过程中来,努力提高学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标。在学区协作共研的实践过程中,胡家营学区主要通过以下四种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并扎实推进:
一、“联片教研”凸显农村校本教研特色
胡家营学区地处城乡结合部,学区所属6所小学布局分散,学校规模小,形不成学科组群体。各小学均为单轨制班级设置,教师工作量大,研究教材的时间少。学校层面校本教研只能采用的1—6年级同学科教研的活动方式,解决不了老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因缺少针对性,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教研活动多流于形式,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作用甚微。
由学区统一组织管理,将学区6所小学联合形成一个整体,实施同年级、同学科集体备课,即联片教研与集体备课有效结合(“联片教研”,它是指两所及两所以上的学校,为了有效解决共同存在的主要问题,合作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校本教研形式。集体备课是指同一学科教师在上课前共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和主要教学方式的集体活动)。这一教研形式恰好可以有效地解决因学校规模小,教师间共性问题少,有了问题无法共同参与解决的难题。自2010年3月,胡家营学区开始进行课题的探索,开展教研活动时以各校同年级组成六个教研组,教研地点在6所小学内轮流进行,每周进行一次,周四下午语文集体备课,周五下午数学集体备课,经过三年的实践摸索,逐步建立了适合农村学区联合教研的有效机制。
二、“四位一体”研修方式,聚智增效
集体备课通过“四位一体”(即:训、研、备、思),将教研落到实处,集全年级教师智慧和意见,形成完善的、整体的、高质量的电子教案。
训(培训),是集体备课的基础。开学初教研时以年级教研组为单位,学习课标,并进行相邻年级的教材培训。即二年级培训一年级、三年级培训二年级,以此类推,让教师们在第一时间掌握课标、熟悉教材,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研(研讨),是集体备课的关键。教研组长由本组骨干教师担任并做主持人,负责本组教研活动的实施等具体工作。开学初教研组长制定教学进度,在学区的统一安排下,按时间、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各校同年级教师进行集体备课,整体把握教材内容,找出重点单元,讨论每单元的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易错内容以及作业设计等。
备(备课),是集体备课的重点。教研组中的每一位教师负责主备一个单元内容,并形成电子初稿(初稿可以网上参考、但杜绝抄袭、并要有创新)。集体备课前要求每位教师精研教材、查阅资料,研讨时主备人分析、说课,本组其他成员补充建议,讨论时发扬民主,百家争鸣。最后主备人汇总建议,重新修改,形成集体备课共性电子教案。
思(反思),是集体备课的保障。各学校教师在主备教师的电子教案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本班学情,增设课前预设、课堂生成,进行二次备课,形成独特的个性教案。课后结合授课实际,撰写教学反思。下次集体备课时进行交流,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和帮助。
三、“双向三式”教研方法变被动为主动
在集体备课中,胡家营学区改变以往传统的教研方式,采用“双向三式”教研法,(“双向”即个体和群体、“三式”即带着问题教研、循环主持、团队教研三种模式)。促使教师角色转换,使教师从“被教研”到“教研”,为教师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教师在教研中拥有自主权,提高了教研兴趣。这不仅仅是形式的转变,更是思想上的解放,每个教师都拥有教研主角意识,在集体的力量中成长进步,增强了教学能力。
一是“带着问题教研”。传统的教研方式大都是“一言堂”,由教学领导照本宣科地读,教师机械地记,教师从始至终都处于一种“被教研”的状态中,教师没有自主权,毫无兴趣可言。而“带着问题教研”让教师主动参与教研,它要求每位教师每次教研时必须提出在教学中的困惑或疑难问题,然后通过教研组的共同讨论解决,并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问题录》,留作其他教师借鉴和参考。这样不仅培养了教师质疑能力,也培养了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循环主持法。胡家营学区校本教研采用循环主持法,这对提高教师的自信表达、专业素养、处理问题能力以及现代化手段的运用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循环主持法就是改变以往总是教学领导主持教研的方式,变为由教学领导、教研组长、教师不断地循环主持教研活动,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得到锻炼,各种能力得到迅速的提高。教学领导通过主持展示主持优势和成果,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教师通过主持学习领导的主持方式和艺术,各种素质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领导与教师达到了教学相长、不断创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团队教研。团队教研就是以学校为单位,以同学科的教师组成一个团队,选取学科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焦点问题,集全体教师智慧,形成导学案,然后某一教师以课堂为载体,进行公开展示。对选取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全面的分析与讲解。团队教研是在带着问题教研、循环主持的基础上,为培养教师的合作能力、概括提炼能力而进行的。目的是找出同一类型课的教学模式。
四、“三维交流、立体教研”促提高
交流在校本教研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及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盲点、疑点与其他教师沟通,有助于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和高效课堂的建立。为实现有效交流,胡家营学区采取三维交流方式,将问题分轻重缓急、共性与个性分别解决,实现了立体教研,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一是传统教研。全学区内同年级同学科教师聚集在一起对教材中进行面对面的研讨交流。主要针对一些不需要立即解决的问题。
二是网络教研。利用学区教研群进行聊天式备课。学区每个教师都申请QQ号、微信号,学区建立统一的教研群(各年级也有自己的群)和博客,对一些及需解决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得到问题答案。
三是示范教研。“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的观摩课和示范课。学区定期组织教师示范课交流,针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研讨。
同时,随着校本教研模式的逐渐完善,校本教研时间也随之变化。(1)一周一次。为电子教案形成阶段,时间为一年(两学期教材)。此阶段,教师在专家的指导下,每周一次集体备课,通过培训、相互研讨,解决教材中各种问题,形成完善的电子教案。(2)隔周一次。为研讨教材中的重点单元、重点章节阶段。时间为半年。在重复使用上年级电子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在专家引领下,对教材中的重点单元和重点章节进行研讨。(3)每月一次。此阶段为突破重点、难点内容阶段,时间为半年。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选取教材中不同的重、难点为突破点进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