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幼儿园理应传承乡村文明

2016-04-11范德洲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乡音心田乡愁

■范德洲

乡村幼儿园理应传承乡村文明

■范德洲

不单纯机械模仿城市幼儿园,不做“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不脱离农村的山水土地,两年的时间里,一个名为“华夏乡村儿童启蒙教育”的项目(简称“华夏项目”)在山西省长治县南宋乡关头村和永济县蒲韩乡村社区、河南省兰考县胡寨村三个地方进行试验,“长势喜人”。山西、河南其他地区,陕西、山东的一些村民到此取经,希望把这种以“亲真情、亲自然、亲乡土”为主题的教育模式引入自己的村子。(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包括乡愁在内的乡村文明,曾经是那样的让我们怦然心动,因而,当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的现象日益普遍时,“留住乡愁”也在不知不觉中,扣响了众人的心弦。只是,要想将乡愁深深地刻在心田,我们必须从小就沐浴并熏陶在乡音、乡情之中,将乡村文明深深烙在孩童幼小的心田之中,这样才能确保乡村文明永志不忘并历久弥新。为什么诗人感叹“乡音无改鬓毛衰”,正是因为乡音已融入诗人的血脉之中。这为我们传承乡村文明,恰好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示范,传承乡村文明,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在乡村幼儿园中开展“亲真情、亲自然、亲乡土”乡村文明教育,正是富有创新意义与实践价值的举措。

著名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这是颇有见地的教育理念,而既然生活是教育,那么乡村生活也就决定了乡村文明理所应当成为乡村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甚至是教育主题。“春天种的西红柿、黄瓜结了好几茬儿,从地里刚刨出来的花生生吃很香,在树林里放羊不是想得那么容易,认识谷子、玉米、小麦、高粱等十几种庄稼……”这些充满泥土味的认知活动,因为富有乡村气息,因为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而更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也更有助于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生活,认识周围的世界。

事实上,这些看似寻常不过的教育,对于城市孩子也同样适用。两年前,《武汉晚报》就曾报道:武汉植物园资深科普老师李俊皞带领20名6-10岁的小孩寻找秋天的颜色,其中5人不认识法桐,不少孩子对这个名字都感到陌生,这让他无比惊讶。事实上,此类事情并不稀奇。武汉植物园科普教育组主管、植物学博士楚海家介绍,为了配合“密林探险”的科普课堂的开展,他曾带着15名6-10岁的小孩参观园内两片原生态阔叶林和针叶林,结果,有10名孩子根本就不认识樟树。

乡村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为炎黄子孙,我们完全有必要、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这一类乡村文明教育,同样能够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增长孩子们的见识,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无论这些孩子今后是否扎根农村,乡村文明都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心田。如此,乡村文明就能够一代一代地传承、延续并复苏。着眼于这一点,乡村幼儿园开展乡村文明教育,诚可谓功不可没。

猜你喜欢

乡音心田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乡音永久
九月的乡愁
乡音如歌
心田上的枣树
乡音
乡音
感同身受,让教育浸润心田
心田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