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对口援疆为载体打造民族团结工程

2016-04-11孙珉玫

实事求是 2016年1期
关键词:交往交融民族团结

孙珉玫



以对口援疆为载体打造民族团结工程

孙珉玫

(中共察布查尔县委党校 新疆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835300)

摘要: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指出,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对口援疆作为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举措,极大推进了新疆和内地的交流交往交融,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大幅改善。新形势下,援疆工作应着眼于新疆工作的总目标,继续优化各项措施,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对口援疆 交往 交流 交融 民族团结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1]事实证明,对口援疆作为加快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的重要举措,极大地推进了新疆和内地的交流交往交融,新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民生大幅改善。新形势下,援疆工作应着眼于新疆工作总目标,继续优化各项措施,提升受援地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以对口援疆为载体打造民族团结工程取得的成效

1.民生极大改善,群众心怀感恩。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坚持民生改善和基层重要,投入大笔资金用于推进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领域。“十二五”时期,累计实施援疆项目5 150个,到位援疆资金579亿元,74%的资金用于民生项目,95%以上的援疆资金使用到县以下基层,重点实施一大批受援地迫切需要的民生项目。新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教育、医疗卫生等援疆项目成效显著,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援疆成果,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向心力凝聚力极大增强。

2.深化帮扶机制,援助持续深入。新一轮对口援疆把提升发展理念和全面增强内生动力作为关键工作,大力实施智力援疆、产业援疆。央企和援疆省市国企切实发挥产业援疆主力军作用,受援地各行各业骨干、青年人才被送出去在援建省市接受培训,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提升能力。援建地各行各业专家被请进来,大力实施“传帮带”工程,为受援地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一大批产业项目落户新疆,促进新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新疆GDP增速一直保持在10%以上。这些都为新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打下坚实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

3.加强交往交流,助推融合升级。多年的援疆实践中,通过业务对接、人才互动、经贸文化交流、工作组“嵌入式”交流等方式,国家部委、各援疆省市及乡镇、央企与受援地各县市乡镇、部门结下深厚情谊。江苏省盐城市与察布查尔县首创“小援疆”模式,由盐城市15个重点镇对口支援察布查尔县15个乡镇场,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全县36个部门、34所学校、21家医院与盐城市全覆盖的对接交流。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由团中央牵头,各对口援疆省市团组织引导两地各族青少年积极开展各种互动和教育活动。广泛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推进两地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共鸣、文化认同、感情交融,极大地推进两地融合和民族团结。

二、通过对口援疆工作加强民族团结需要关注的问题

1.受援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程度不高。对口援建和自力更生必须形成合力才能促进新疆更好更快发展。本地企业和群众参与建设是增强受援地造血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各族群众增强“四个认同”、凝聚人心民心的过程。从新疆现实情况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一,援疆项目建设不够注重发挥当地群众,尤其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作用。从目前来看,重大援疆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大都由内地企业承担,一些新型工业管理层人才、高级技术工人基本也是企业自带或从内地引进,加之政府引导、组织不够,当地企业和少数民族群众参与较少,自然无法学到相关技术、管理经验。

第二,决策过程中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决策权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重视。

第三,新疆尤其民族边贫地区群众思想观念比较封闭保守,存在“小富即安”和“等靠要”思想,受宗教思想影响而“安于天命”,致使群众参与本地建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高甚至欠缺。

2.援疆工作与解决当地群众就业问题结合不够紧密。保障就业是新疆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根基工程。要把新疆的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必须坚持就业第一。随着对口援疆工作不断推进,大批项目、企业、新型产业落户新疆,客观上向社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但事实上当地群众在这些援疆项目、新兴产业和企业中的就业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

第一,长期以来,新疆本地群众大多从事传统农牧业生产,并积累了一定经验,随着新疆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一产业、传统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减少,第三产业、新兴产业对劳动者的需求日益增多,农牧区富裕劳动力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经验,难以适应第三产业、新兴产业的就业需求,最终难以通过稳定就业来实现稳定增收。

第二,新一轮援疆工作开展以来,新疆各地州大力引进中央企业和援疆省市企业来疆投资,但入驻的央企大多数从事的是资源开发项目,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在带动援建地就业率上拉力仍旧不足。2014年开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支持受援地州国有企业积极参与产业援疆项目,而本土民企由于量小质弱难以承担一些重大项目。

第三,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导的就业培训、技能培训还存在套取资金、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就业需求脱节等现象,不能从本质上解决就业问题。

此外,边贫地区教育文化事业落后,政府就业岗位开发不足,群众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滞后和“双语”水平不高,也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和行业差距。

3.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必须惠及当地群众。自治区党委强调,“要坚持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推进资源开发更多惠及当地”。[2]然而在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中一些问题逐渐显露,不仅影响经济发展,也有悖于中央提出的“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惠及当地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1]的本质要求。

第一,科学规划和衔接协调方面的问题。受援地不同区域间,以资源开发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同质化,造成资源浪费、产能过剩和区域内部竞争加剧,致使扶贫行为的短期性。由于前期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民生项目设计脱离实际,造成公共服务与本地(群众)需求不一致。有的企业被招进来以后只见建厂不见开工,有的项目相关软件配套建设不能如期完成,影响项目发挥作用。此外,盲目的产业转移行为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来消除。

第二,项目资金监管方面的问题。受援地依托援疆资金大力实施惠民政策,但是资金使用不规范,尤其乡镇一级涉及惠农资金审核的重要站所、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失职、违反财经纪律甚至贪腐现象时有发生,好政策不能落实到底,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由于监管缺位、建材质量等问题,农牧民饮用水工程、农田水利改造工程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4.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互信的问题。民族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在生产、生活、文化、心理等方面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任何急于求成的援助方式都会适得其反。以整体搬迁的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为例,如果忽视少数民族群众代际同居习俗、生产实际、心理情感等因素,不仅不利于搬迁工作,还会造成误解甚至隔阂。另外,对口援疆干部与当地群众,包括两地民间的相互了解不足,都会影响到新疆与内地的交往交流交融程度。

三、以对口援疆为载体打造民族团结工程的建议

对口援疆是助推新疆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也是一个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逐步缩小各民族差异,逐步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过程。[3]

1.注重引导和扶持,增强受援地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一是要把援疆工作与贯彻民族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导向,在符合项目资金规定的基础上,对那些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的本地小微企业,给予援疆资金和项目支持,培育壮大,使其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二是要在激发群众发展内在动力和增强新疆自我发展能力上久久为功。要充分发挥援建地科技、人才、管理方面的优势,为地方培养更多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先进工作方法和技术水平的人才,示范带动群众主动参与建设。吸纳更多当地居民参与援疆项目建设,通过传输理念,传授知识、技能和经验,提高群众参与建设的能力。要坚定不移推进“双语”教育,提高学生、干部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双语”培训还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鼓励各族群众相互学习语言,在双向交往交流交融中加强了解,增进团结,形成互动合作的民族关系,在潜移默化之中增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三是健全对口援疆工作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机制。要深入考察调研,全面掌握实际情况,为制定工作方案、编制对口支援规划、做好各项对口支援工作打好基础。受援地要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终身制,规范地方政务公开制度,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实行“双语”公开,从内部监督、社会监督两方面加强对援疆项目(资金)和惠民政策落实过程的管理。援疆项目的决策要充分听取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宗教人士和群众代表的意见,要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宗教习俗,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把援疆项目做成真正的民心工程、人心工程。此外,还要加强教育引导广大贫困农牧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激励他们树立“只有努力才能改变”的意识和通过劳动改变现状的精神。

2.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层次为着力点,实现稳定就业稳定增收。一是当地政府要以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探索培训就业一体化机制和模式。加强与援疆省市的对接,根据本地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实际做好职业需求调研,科学规划职业培训内容,依托援疆省市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实施联合办学,采取委托培训、企业自主培训、送出去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充分挖掘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中小微企业等传统就业领域岗位,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上下通道、信息共享、服务到位的就业服务平台。加强与区外就业服务中心、援建地人才中介机构的合作联系,向外拓宽城镇失业人员就业渠道。针对就业困难对象,由政府出资加大公益性岗位购买力度。就地取材,在资金、技术、培训、政策上支持群众就地创业就业。三是严格落实自治区关于援疆项目中对少数民族员工的用工要求,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产业工人队伍,推进少数民族行业职业结构变化。在扩大少数民族群众就业,提高少数民族群众收入的同时,使群众接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和理念,增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和社会稳定。

3.坚持资源项目开发惠及当地群众。一是建立精准脱贫工作机制。加强援疆扶贫工作的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合理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整合力度,重点向边境地区、农牧区、特困群体倾斜。突出对援疆扶贫项目关键环节的监管,加强涉及援疆扶贫资金、惠农资金项目的专项整治,确保扶贫扶到家、扶到底、扶到根,确保资金、项目发挥最大效益。二是坚持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做好资源和项目开发的前期规划,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监督和考核。用好特色优势资源,扎实推进农副产品原产地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通过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培育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就业容量和经济优势,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造福当地各族人民。

4.增强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和深度。援疆工作中,各级干部、各类人才要主动放下身段,深入基层,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交朋友。借鉴盐城——察布查尔“小援疆”模式经验,大力推进新疆与内地的基层组织、企业、民间团体之间相互走动,融洽感情。拓展新媒体平台,通过两地常态化业务交流、日常问候和宣传促进广泛的互动联系,让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进理解和互信,以一个个“微力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zt/2014- 05/30/c_ 1110932196.htm

[2]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不断开创新疆工作新局面[EB/OL].http://www.xjdaily.com.cn/xinjiang/002/ 1084600.shtml

[3]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七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召开 [EB/OL].http://news.ts.cn/content/2015-05/08/content_ 11268137.htm

责任编辑:哈丽云

中图分类号:633.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4641.2016.01.19

猜你喜欢

交往交融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之歌
真美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交融的独特优雅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