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战略智慧

2016-04-11贺善侃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战略目标全局依法治国

贺善侃

(东华大学,上海200051)

论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战略智慧

贺善侃

(东华大学,上海200051)

纵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我们可以深切地领略到习近平同志以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卓越的领导战略智慧。主要表现为: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协调全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策略、“蹄疾而步稳”的战略步骤、凸显民生和社会公正的战略举措以及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战略勇气。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战略智慧既体现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又体现在“十三五”规划的具体战略部署中,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法宝。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战略智慧来自于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邃思考和实践担当。

领导战略智慧;战略目标;战略策略;战略步骤;战略勇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纵观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所制定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方略,我们可以深切地领略到习近平同志以及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卓越的领导战略智慧。

一、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

确定战略目标是制定领导战略的首要环节。对于领导者来说,能否确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对于领导战略的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战略目标是领导决策的核心,是领导战略活动的依据,是激发和吸引人们为之奋斗的动力,也是评价具体行动得失的尺度、战略成败的关键。它集中体现了领导者战略智慧的高低。

战略智慧集中表现为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战略方向的战略视野和能力。“高瞻”即总揽和驾驭全局;“远瞩”即立足当前、放眼未来、预测趋势,在事物发展全局和趋势的视野下确立战略目标,是战略思维的最高智慧。这是因为,战略的着眼点不是事物的短期发展,不是当前,而是中长期的发展,是对未来的谋划和设计。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长远眼光,要面向未来,关注长远目标和长远利益,不能只顾眼前而不顾长远。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制定新时期治国理政战略布局时,正是体现了善于观大局、察大势、谋大事;正确认识和积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善于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精心谋篇布局,为实现民族振兴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领航程,并为第二个百年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战略智慧。

从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习近平同志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先后11次阐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问题。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首次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宣示“四个全面”已成为我党治国理政的全新布局。“四个全面”的提出,标志着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并趋于成熟。其中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在各个领域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

首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3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2]105一是准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指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往什么方向走”这一个根本性问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句话规定了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准确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局和根本,规定了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就需要着眼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效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不是零敲碎打地调整、碎片化地修补。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高瞻远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久之计。

其次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五大体系,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3]。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涵盖了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五方面的内容。法律规范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是前提和基础,实施体系是核心和重点,监督和保障体系是支撑和保证。五大体系之间逻辑严密、协调统一,共同构成了依法治国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认识进入全方位、系统化的新阶段,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指明了新方向。

再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2)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5)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比起以往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站得更高、更为具体、更为刚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联系更为密切。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与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紧密相连。这两个“五位一体”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目标也是服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的。其中,“五位一体”的全面从严治党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切实保障。

二、协调全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策略

从大处着眼,统帅全局,是战略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战略决策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同志指出:“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4]领导在制定战略时,必须着力研究、把握全局,树立全局意识、全局观念,而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局部利益牵着鼻子跑。

树立全局意识、全局观念,必须正确认识全局与局部的辩证关系。全局是根本性的东西,局部隶属全局,全局制约局部;只有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运用局部性的东西。然而,全局又由局部构成,全局的规律只能存在于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每一个局部都会对全局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关键性的局部甚至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着眼全局,必须研究构成全局的各局部的系统结构,兼顾各个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全局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充分体现全局性的领导战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注重协调全局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治国理政思路集中体现了全面把握全局与局部辩证关系的战略策略。

一是全面深化改革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策略。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2]87-88“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2]88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各领域改革紧密联系、相互交融,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牵动其他领域,同时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密切配合。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协调推进,注重改革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力争最大的综合效益。没有协调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另一方面,协调推进必须与重点突破相结合,不搞重点突破,改革难以出成效。协调推进,即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重点突破,即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重要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决定》正是依据这一战略思维,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而且提出了每一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

依据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策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不仅提出了全面改革的突破口、关键点,而且提出了每一个领域深化改革的重点,诸如: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1]3-5。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是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总体目标的切实保证。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战略策略。

全会提出的全面小康新目标要求体现了:全面小康是不分地域、不分群体、不分层级、不分民族的小康。其一,小康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是消除贫困,人人得到改革实惠的小康。其二,小康覆盖的地域是全面的,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东西中部地区全面经济繁荣的小康。其三,小康覆盖的领域是全面的,是覆盖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社会建设以及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小康。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全面小康新目标凸显了这个“全面”。然而,实现全面目标必须从关键问题突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可以说,到2020年能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少数农村地区。要让每个老百姓都能感受到他脱贫了,这才是最终的评价。只有解决了这一短板,我们要实现的小康才能成为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在制定规划纲要时必须直面脱贫攻坚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必须把握的思路和方法。他指出:“‘十三五’规划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必须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5]目标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结合,正是习近平的领导战略智慧,也是协调全局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战略策略的表现之一。

三是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和“守住公正底线”。

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同时他又指出,“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6]。习近平同志引用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段话“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加以说明:“如果司法这道防线缺乏公信力,社会公正就会受到普遍质疑,社会和谐稳定就难以保障。”[6]当然,依法治国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当前,司法不公、司法公信力不高的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司法人员作风不正、办案不廉,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吃了原告吃被告”。凡此种种,已经严重突破了司法公正的底线,破坏了社会主义法治的严肃性、权威性。

正是鉴于此,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司法不公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破坏作用。如习近平同志所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政法战线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义之剑,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2]148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也要以各个环节中的突出问题为抓手,并非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同志在强调要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个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指出“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还一一详细阐述了依法治国各个工作环节中的突出问题,诸如: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问题,立法领域面临着的如立法质量不高等一些突出问题,执法领域存在着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等等[6]。正是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以保证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发展。

三、凸显民生、社会公正的战略举措

为实现战略目标,必须制定具体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是人们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任何战略的实现,都必定要具体化为战略规划。战略规划既是战略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又是人们实施战略目标的战略举措。古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先无周密考虑和无周详计划者,必将招致失败。特别是战略问题,由于其关系整体、长远利益,更需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我们只有对未来的战略目标作出正确而周密的规划,才能成功地把战略目标落到实处。

可见,宏伟的战略目标必须以贯彻落实的实际举措为依托。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时,“抓落实”“抓到位”是习近平同志强调最多的关键词。他再三强调,要把改革各项工作抓到位,把实施方案抓到位,把实施行动抓到位,把宣传引导抓到位。这种“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不仅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而且贯穿于他治国理政的一系列工作环节中。而在习近平总书记战略举措中,以有关社会民生和社会公正的举措尤为突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指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1]4。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3为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7]112的工作思路。“守住底线”就是要形成以保障基本生活为主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织牢民生安全网的“网底”。这种底线思维也是习近平同志战略智慧的一部分。

习近平同志凸显民生、社会公正的战略举措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为了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五中全会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举措。“精准”二字鲜明体现了“抓落实”“抓到位”的工作作风。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要求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立下“军令状”,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这一“抓落实”“抓到位”的作风有效避免了“一风吹”“空喊口号”的浮夸作风重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完善扶贫脱贫扶持政策,健全扶贫工作机制,创新各类扶贫模式及其考评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支撑”[8]。这就为落实到位提供了有力保证。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制定的“十三五”规划是凸显民生、社会公正的规划和举措。如《纲要》所指:“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可以说,“十三五”规划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规划。五大发展理念共同服务于民生,共同实现“发展为人民”。《纲要》中列举的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支持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完善脱贫攻坚支撑体系、推进教育现代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缩小收入差距、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等,极为丰富、全面。而且针对每一条举措,《纲要》都列出了许多具体细则,涉及健康中国、食品安全、教育公平、就业创业、两孩政策、服务业开放、户籍改革等。正是这些规划和举措,为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落到实处提供了保证。

四、“蹄疾而步稳”的战略步骤

作为战略意图具体化的战略目标是一个体系:从横向分析,战略目标是一群相互联系的目标组成的目标群。从纵向分析,战略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最高层次是总目标;最低层次是具体行动目标;两者之间往往存在着若干中间层次的目标。从过程分析,战略目标则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作为一个战略目标体系的实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能一个个子目标地实现。因此,为了最终实现总目标,必须做好严密规划,以“蹄疾而步稳”的战略步骤,既只争朝夕,又不急躁冒进,步步为营,一环紧扣一环,稳扎稳打地向前推进。

习近平同志是在谈到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时首提“蹄疾而步稳”的战略步骤的。他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7]5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要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时间不等人,很有紧迫感。习近平同志指出:“提出改革举措当然要慎重,要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但也不能因此就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也不敢干、不敢试。搞改革,现有的工作格局和体制运行不可能一点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只要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还是要大胆干。”[2]87该尽早推进的不要拖宕(以2020年为改革的节点,每一项改革都要列出一张清晰的时间表),该试点的不要仓促推开,该深入研究后再推进的不要急于求成,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做到“蹄疾而步稳”。这里包含着变和稳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是在稳中求变;另一方面要在变中求稳;变与稳要相结合,不能单方面强调变而破坏稳,也不能单纯求稳而不敢求变。“稳”也好,“变”也好,是辩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关键是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度。

“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全面小康社会新目标的一个关键是:“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5]要在五年内实现这一目标,同样时间不等人,很有紧迫感。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十三五”规划确定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同志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既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倒推,厘清到时间节点必须完成的任务,又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顺推,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5]。习近平同志精准地提出了脱贫攻坚的战略步骤:“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可以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可以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可以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5]此后,中央又提出了“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就把扶贫、脱贫的工程具体化、精细化了,做到了时间上、战略步骤上的切实保障。

五、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战略勇气

任何战略决策,从战略目标的确立、战略规划的制定到战略步骤的实施,都是具有一定风险的。领导者的高低之分,往往不在于对风险的判断力上,而在于是否具备挑战风险的勇气上。思想敏锐、洞察力强,有胆有识、当机立断,具有敢于作出别人不敢作出的决策的勇气和担当,是领导者必备的决策素质。

今天的改革再次到了一个紧要关头。一方面,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改革本身也面临着“期望值上升”的问题,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的群众仅关注物质利益的情况不同,当今国人对改革的诉求更高、期望更大。如何闯关夺隘,更好地回应人民诉求,关系到改革的号召力,也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能力。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2]101与30多年前的改革相比,今天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前者意味着“难”,后者意味着“险”。与过去皆大欢喜的普惠式改革相比,今天的改革很难让所有人兴奋。无论简政放权,还是调节收入,改革都不可避免会触碰一些固有利益,甚至遭遇某种“利益矩阵”。换句话说,革思想的命、削手中的权、去自己的利,不是每个部门都愿改,也不是每个群体都想改。

面对矛盾和问题,习近平同志表现出敢于啃硬骨头的战略勇气。他说:“就是改革再难也要向前推进,敢于担当,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2]101“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69改革的深化,需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2]87,既需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又需“自我革新”精神。习近平同志号召“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2]87。

习近平同志的战略勇气来自于他的担当意识、担当精神。表现为:面对各种矛盾和挑战的“铁肩担道义”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

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攻坚战,需要有勇气、有胆识,敢于吃螃蟹,敢于涉险滩,敢于破藩篱,敢于担责任。他说,只要“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该改的就要坚定不移改,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7]42。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担当意识、担当精神不仅表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上,而且还表现在全面实现小康、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决策中。这种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战略勇气来自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向新态势、我国经济发展新特点新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新任务以及我们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的深刻把握。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中,中央的治国理政方针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拓发展新境界,以新的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充分体现了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邃思考和实践担当。

总之,高瞻远瞩的战略目标、协调全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战略策略、“蹄疾而步稳”的战略步骤、凸显民生和社会公正的战略举措以及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战略勇气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同志的领导战略智慧。这种战略智慧既体现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又体现在“十三五”规划的具体战略部署中,是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法宝。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75.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02).

[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4-10-29(02).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01).

(责任编辑:刘颖)

10.3969/J.ISSN.1672-0911.2016.05.007

D262

A

1672-0911(2016)05-0007-07

2016-07-09

贺善侃(1947-),男,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

猜你喜欢

战略目标全局依法治国
Cahn-Hilliard-Brinkman系统的全局吸引子
量子Navier-Stokes方程弱解的全局存在性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下煤炭洗选技术的发展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落子山东,意在全局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第一生产力”是实现“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内在动力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