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6-04-11林以广
■林以广
《西游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林以广
【教学目标】
1.熟悉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精读片段,探究艺术特色。
3.揭示寓意,感悟多彩人生。
【学习重点】
《西游记》的现实寓意及其积极影响。
【学习难点】
《西游记》的语言艺术。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老师读书时,曾记下过这样一句话——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从这句话里,你们能看出几个意思?
生1:要好读书读好书,这样我们的脑子才足够灵活。
生2:还要善于读书。
师:请说一说自己读过的、正在读的或是想读还没有读的一些书,好吗?
生3:我读过《汤姆·索亚历险记》。
生4:我正在读杨绛的《我们仨》。
生5:《西游记》。
生6:我想读还没有读的是《边城》。
2.猜谜语,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就以大家所熟知的名著《西游记》来做个交流,看我们在过去的阅读中有没有培养好善于读书的习惯。先来热个身吧。猜谜语:儿童阅读《西游记》(打一四字成语)。
生7:齐天大圣。
生8:六小龄童。
生9:家喻户晓。连儿童都能阅读,可见《西游记》家喻户晓。
生10:浅显易懂。儿童都能阅读,说明《西游记》浅显易懂。
师:这个谜语本来真的浅显易懂。看来,我们的书还读得不够多。还是我来公布谜底吧——少见多怪。“儿童”猜“年少”的“少”,而“少”还有一个意思是“多少”的“少”;“多怪”就是“好多妖怪”。(学生一片惊呼)
师:《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里面的确有很多妖怪。再猜谜语:童星(打一《西游记》人物)。
生11:红孩儿。很红、很火的孩子。(掌声)
师:已经渐入佳境了。不过,今天我们是研究《西游记》的。
3.分角色,评说人物。
师:红孩儿的母亲是谁?
生:铁扇公主。
师:他老爸呢?
生:牛魔王。
师:其实,红孩儿、罗刹女这些妖怪都不是《西游记》的主要人物。主要人物是?
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还有唐僧。
师:如果表演《西游记》课本剧,你最想扮演谁?
生12:我想演唐僧。他一心向佛,目标坚定。
生13:孙悟空。他神通广大,勇敢顽强,嫉恶如仇。
生14:我就演沙和尚吧。他虽然本领不高言语不多,但是他很忠诚。
生15:我想扮演猪八戒。他喜欢吃,我也喜欢吃。
师:猪八戒这个形象我也很喜欢。他虽然毛病多,但是幽默风趣,有他在,取经路上不寂寞。还有哪些同学也想参演的,课后去找我,我要看你们的演技。
4.填回目,重温故事。
师:其实,取经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好样的,他们共同演绎了精彩的取经故事。《西游记》里有好多的故事,你最喜欢哪一个故事?
生16:三打白骨精。
生17:三借芭蕉扇。
生18:真假美猴王。
(出示两个回目填充题)(投影)
(1)八卦炉中逃大圣,。
(2)尸魔三戏唐三藏,。
师:你们能根据前面的句子,说出后面的句子吗?
生19: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
生20: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退逐美猴王。
师:这些看起来像对联一样的两句话放在每一个故事的前面,做为题目,就叫什么?
生:回目。
师:所以,这样的小说就叫作长篇章回小说。我们看到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书里只分为第一章、第二章等,和我们的古典小说不一样。
师:《西游记》里写了几十个故事,其实主要就写了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21:西天取经的故事。
生22: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
师:有多少艰险?
生:九九八十一难。
师:有结果没有?
生: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师:好,连起来再重说一遍。
生: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5.听歌曲,挖掘主旨。
师:这是一个百读不厌的故事。请大家欣赏歌曲《故事就是故事》,同时思考一个问题——故事就是故事吗?
(播放歌曲《故事就是故事》)
师: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会听。请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一句歌词。
生23:不是你的事,也是你的事。(众笑)是你的事,也不是你的事。(又笑)
生24:故事里的事,说不是也是,说是也不是。
师:这话什么意思呢?
生25:故事不一定真实,但通过故事,作者是想表达点儿什么。
师:很好。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故事里面一定藏着什么东西。我在参观吴承恩故居的时候,一眼就看上了吴承恩故居客厅前廊柱上的楹联——(投影)
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艺苑久推北斗;
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奇篇演出西游。
师:大家从这副对联里能看出《西游记》成书的哪些信息呢?
生26:从“搜百代阙文,采千秋遗韵”可以看出,《西游记》是在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完成的。
师:可以说,《西游记》的成书,非一人之力,非一日之功。《西游记》积累了多少代人的心血。吴承恩是一位集大成者。好,还有什么信息?
生27:下联里“姑假托神魔,敢直抒胸臆”说明西游故事不是真的,作者只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师:由这副对联,老师想到了曹雪芹《红楼梦》里的一首诗。(投影)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师:《西游记》里的故事是荒唐的,但是,谁能理解其中的“味”呢?虚幻的神魔世界里,处处可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你能结合作品谈谈吗?
生28:取经路上,唐僧师徒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这是说,走向成功的路很艰难。
生29:“三调芭蕉扇”的“三”指的是困难重重。
师:石猴被推选为猴王,有何现实的意义呢?
生30:英雄是从人民群众中产生的。
生31:能者为王。
师:“大闹天宫”是《西游记》里一个重要的片段。一个代表平民的石猴敢于向天地最高统治者挑战,这是何等伟大的反抗精神啊。
6.“选修课”,大话《西游》。
师:如果学校开设“选修课”,请你去讲《西游记》,你最想讲什么?女妖、宝贝,还是神仙?
生32:我想讲金箍棒,因为它是孙悟空降妖除魔的宝贝。
生33:我讲芭蕉扇,这是一件神奇的宝贝,威力无比。就因为它,孙悟空吃了不少的苦头。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现实世界里的炸药,既能造福也能为祸。(掌声一片)
师:嗯,讲得真好。《西游记》里的宝贝很多。但是,那么神奇的金箍棒,也有用不上的时候。一物有其长,也必有其短。这些宝贝,都是取得成功的条件因素,就看是谁用,就看怎么用。
生34:我想讲神仙。那些神仙其实就是现实社会里的某些人的写照。
师:其实,我很想跟大家讲讲吴承恩的语言艺术。我以为,神奇的绝不是孙悟空手里的那根如意金箍棒,而是吴承恩手中的那枝生花妙笔。来看这一段文字——
你看他忍气别了师父,纵筋斗云,径回花果山水帘洞去了。独自个凄凄惨惨,忽闻得水声聒(guō)耳,大圣在那半空里看时,原来是东洋大海潮发的声响,一见了,又想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
师:有谁愿意当着大家的面来读一遍吴承恩是怎么写的?
生35:(读)(掌声)
师: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被困在八卦炉里,他哭过吗?
生:没有。
师: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流泪了!此时此刻,悟空虽然委屈,但对师父还是有感情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我建议大家在读《西游记》的时候,不要只把目光放在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上,还要多关注书中的诗词。比如关于“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作者这样写道——
翠藓堆蓝,白云浮玉……又见那一竿两竿修竹,三点五点梅花。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像个人家。
师:看最末两句,大家能看出作者想表达什么吗?
生36:“一竿两竿”“三点五点”写出了花果山水帘洞自然环境的幽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7.谈影响,启悟人生。
师:老师曾经看过这样的两句话——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投影)。这其中有什么意味吗?
生37:《三国》是讲计谋的,老年人看了会使坏;《水浒》里有太多的打打杀杀,少年人看了可能会有暴力倾向。
师:很好,那《三国》《水浒》到底能不能看?
生:能看。
师:书犹药,“是药三分毒”,不善读,就可能有副作用了。你读《西游记》,受到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呢?
生38:要想成功,就要历经千辛万苦。
生39:要苦练本领,积极乐观,才能对付种种困难。
师:是的。孙悟空正是有七十二变的真本事,才能一路降妖除魔,到得西天。总之,要“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结语:
师:我们不仅要读大师的经典故事,还要能写自己的人生传奇。最后,老师有几句话和大家共勉——
不要总是问路在何方,人生的修炼,不全是为了保护唐三藏。永远坚信:你是战天斗地的美猴王,会纵筋斗云,惯耍金箍棒!更有帮手好兄弟,八戒与沙和尚。不怕什么妖孽,不怕什么魔障,敢打敢拼敢担当,脚下的路,一定越走越宽畅!
【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西游记》的导读课,先要想清楚两个问题:
一是阅读的层次。《西游记》故事家喻户晓,孩子们即使没有读过原著,也一定看过电视剧、动画片或是青少年版的《西游记》。所以,要努力引领孩子们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去体会作者的心思,通过文字熏染他们的精神。
二是阅读的目的。名著阅读被重视是因为要考试,这简直是教育的一大悲哀。为了考试而进行阅读,其实是误导了阅读。我非常赞同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文化的意义就在一个“化”字,阅读其实就是“以文化人”。所以,这一节课,我试图让孩子们通过一些活动,走近大师,阅读经典故事,感悟多彩人生。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燃烧激情,从而真正地发展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内涵呢?
1.教师:做精神的向导。
教学活动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去完成、去实现的。要想让语文课“活”起来,教师就得静下心来多读些书,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品赏。上课之前,我自己先沉到作品里去,从表达形式到思想内容,反复推敲,体会作者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独特个性,把一堂课合理地处理成通过活动解决问题的几个环节。
2.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设置了“表演课本剧,你愿意扮演谁”这一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的行动中培养热情。
在活动中学习,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语文课堂教学,听说读写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提高能力。比如:“热身”阶段的“猜谜语”活动,学生明显地有渐入佳境的感觉。
而“灵动”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被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中,就可以激发情感。比如:在听了歌曲《故事就是故事》之后,我带领学生对吴承恩故居客厅前廊柱楹联和曹雪芹的诗进行探讨。学生情不自禁地朗读起来,沉醉其中,明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故事不只是故事”。
3.教学:沉到文字中去。
语文学习是以精神获得为主要目的的,没有情感的碰撞、人文的熏陶、文化的积淀,语文课会苍白无力。成就感是促进学生创造力自我“引爆”的巨大精神动力。比如:学生朗读“圣僧恨逐美猴王”的一个片段,声情并茂,感动全场。
课堂气氛宽松和谐,学生身心解放,才能勇于求知,对文本的阅读与学习才不会浮于表面,才能形成发自内心的独特体验与感受,才会与作者同悲同喜。
语文课堂,有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学生才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各自受到启迪,得到发展。
(作者为江苏省淮安外国语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