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书香:莫把“气质”当“景致”
2016-04-11贾宪章
■ 贾宪章
校园书香:莫把“气质”当“景致”
■ 贾宪章
又到“世界读书日”,许多校园又把“书香”当作“节日景致”打扮起来,或热衷“激励之景”,热火朝天举行“读书评比”;或喜欢“时间之景”,大张旗鼓举办“阅读活动月”;或乐于“直观之景”,主题鲜明组织“书香展示周”……校园里一时间“书香阵阵”。
毋庸置疑,书香应是校园固有的一种“气质”——学校和教师不仅应该倡导读书风气,还应通过自身爱读书、多读书的实践,引导学生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如此以来,校园自然书香弥漫,教育也自然步入佳境。
校园书香应是一种“环境气质”而不应是一种“酒香景致”。书香是校园特有的一种“环境气质”,通过教师示范、气氛熏陶,帮助学生们形成一种阅读习惯。这种气质不是一定要具备何种形式、包含哪些内容、固定什么时间。可许多校园热衷的恰恰是看得到、摸得着的“酒香之景”,乐于沦落成一个个“酿酒车间”,忙碌着将“书香”进行“瓶装”和“罐装”。有的习惯“时间之瓶”——晨读提前一些时间凑成“爱读时间”,午间活动加点时间成了“悦读时刻”,晚上还要学生自设“自读时间”……无休止地变相利用本来属于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说得堂皇一些,对学生是一种充实,说得过激一些,就是一种摧残。有的热衷“数字之箱”——读书笔记讲篇数、字数多少,个人评比强调活动次数、获奖人次,班级量化比较各类活动分数、每次活动的百分比……而诵读质量如何?笔记是怎样写出来的?慷慨激昂述说读书之乐的人真的读书了吗?……“箱子”之外的诸多问题却少有人问津。
校园书香应是一种“课程气质”而不应是一种“茶香景致”。只有把诵读活动纳入校本课程,把读书与听、说、写、编、画、演、做、想象相结合,逐步建构自己的阅读课程体系,及时确定学生必须熟读背诵的篇目和数量,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和篇幅推荐给学生,编制辅助学生阅读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校本阅读教材,合理安排校内课外阅读时间,创新课堂阅读教学,开设课外阅读指导课,引导学生潜心阅读经典美文、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激发其浓厚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这样的“校园气质”需要时间,需要坚持,并不是一蹴而就、立等可取的。可一些校园却像泡茶一样培育“书香”,轰轰烈烈地开展几次“主题月”活动、大张旗鼓地举办几次诵读成果展、郑重其事地进行几次大型表彰活动……感觉只要“煮茶之水”咕咕作响了,校园里就可以到处弥漫着扑鼻的书香。
校园书香应是一种“课堂气质”而不应是一种“花香景致”。每个人都清楚各种学科课堂才是校园书香的氤氲之地。因为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经典中的经典,校园课堂教学水平居高不下,每节课上针对于诵读的指导自然格外凸显,学生们喜欢读、读得通、读得深入就不只是语文或者数学某方面的书籍,而应是全方位的,包罗万象的,学生受到的熏陶、感染、激励也一定是润物无声、悄然无痕的。可一些学校却偏爱视书香为“花香”——阅览室要宽敞明亮,管理者要职责明确,借阅记录要规范有序,就连桌椅的色彩都要十分讲究,可到此处“赏花”的不是“参观团”就是“指导团”,因为谁都清楚,一节课连着一节课的师生是无法光顾的;在每层教学楼设置一个漂亮的“读书吧”,书架的样式要别致,书目要丰富,可如此“如花景致”,学生却因忙于应付繁重的作业根本无暇欣赏;师生读书笔记设计得新颖别致,读后感、佳句摘抄、观点辩论……真正做到了“落花缤纷”,却没有人关心大家的读书笔记是怎样写出来的,对师生有多少实际的意义……
有了真正爱书的人,才能闻到淡淡书香;真正有了一群爱读书、会读书的老师和学生,校园里才可能书香盈盈,书香气质才会成为每一所校园的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