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旗帜*
2016-04-11孙清华
孙清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旗帜*
孙清华
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具有引领作用,它能够指引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正确方向,融汇精神世界构建的内容来源,观照精神世界构建的丰富层次,整合精神世界构建的多维力量。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思想引领和精神旗帜的作用,并与其他意识形态建设活动紧密结合,共同推进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引领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精神懈怠、心理浮躁、人情冷漠等现象。当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就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关涉精神文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方面面。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其固有的性质和功能,能够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中发挥引领性作用。
一、构建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必要性
“精神世界”是一个反映一定时期内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精神面貌的概念,涉及心理活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理想信念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涵括个人、群体和社会等不同的主体层次。“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在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理想信念等各个精神层次上呈现出来的整体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和急剧的社会转型,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剧烈振荡和变动。这其中既有精神提升的新契机,也有精神滑坡的新挑战。首先,物质条件的丰富为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物质生活需求得到较好满足的基础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强。但是,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发展速度还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导致人们的物质欲望与精神追求的失衡,物欲的过度膨胀加剧了精神世界的荒芜。其次,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也造成了冲击。改革、开放、创新等理念,一方面增强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对人们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剧烈冲击。传统、现代乃至后现代思想互相碰撞的张力,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心理上的不安与恐惧。最后,以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有利于汲取西方优秀文明成果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西方的理论思想和价值观,形成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西文化的冲突、西方霸权主义的渗透、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这些均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精神世界的混乱。
在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部分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精神追求弱化和淡化。主要表现:沉迷于物质欲望,把物质利益当作唯一的追求,把物质享受当作唯一的快乐;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一切,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违背良知,没有道德底线;人际关系的竞争性加剧,信任感下降,冷漠感增强;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缺失,生活的意义感逐渐丧失。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浮躁、重实用、冷漠、焦虑、迷茫等心理暗潮涌动。其次,精神秩序混乱甚至冲突。人的精神世界包含着多样化的内容。这些不同的内容相互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如果打破了精神世界的有机统一状态,那么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出现问题。在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旧观念之间的冲突、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转换、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都会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混乱。因混乱而生的精神困惑,突出地表现在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层面。“社会转型中人的精神困惑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困惑,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做什么人’和‘怎样做人’的困惑。”[1]人们在精神困惑中更容易作出错误的价值选择,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一些令人心寒的怪象:官员贪污腐败、老人倒地没人扶、助人为乐遭“碰瓷”、不法商家造假售假、因私怨报复社会等。最后,精神根基不稳甚至缺失。理想信念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层根基,如果动摇了这个根基,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地动山摇。在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人们比较普遍地信奉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但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些人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却动摇了。有的人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视为超越现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圣事物;有的人因为现实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而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解释力;还有的人因为不能正确看待特殊历史时期的教训,而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妖魔化;甚至有的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从宗教迷信中寻找精神寄托和人生价值。这种因理想信念解构而引发的信仰缺失状态,给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
因此,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时代的呼声。近些年来,学界也日益关注精神世界的构建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对策和建议,比如,“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提升现代公民意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重视精神教育”“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等等。这些构建思路均有其合理性,但却忽视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引领问题。构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需要精神旗帜的引领。一方面,精神世界的构建十分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顺利和有效地推进这一工程,就需要引领性的力量来协调各种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另一方面,构建精神世界的外在环境十分复杂,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存、激荡的情况下,如果缺乏鲜明的引领旗帜,精神世界的构建就容易迷失方向。只有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精神旗帜的引领,才能真正解决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中存在的精神追求淡化、精神秩序混乱和精神根基动摇的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性质和科学内涵,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在关联和深层互动,都使它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精神旗帜和引领力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可以协调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张力,有助于构建根基稳固、内涵丰富、和谐统一的精神世界。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正确方向
方向的选择是精神世界构建的前提。在旧的精神世界被打破、新的精神世界尚未确立的调整时期,最使人们感到困惑的就是“向何处去”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鲜明地指引着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彰显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从目的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为了引领和协调国内多样的价值观,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凝聚共识。这个共识的底线便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认同和坚持。从内容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念均与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息息相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相一致,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理念的浓缩,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要求。尽管从形式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国家所宣传的价值口号相似,但其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质却与空头口号截然不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准则,反映了现阶段社会主义发展对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既避免了简单复归传统的偏向,又避免了超越历史阶段的倾向。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基。过去积淀下来的中华优秀传统不能抛弃,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弘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构建精神世界时只能往回看,只能回归传统文化,即回归以“三纲五常”为轴心的封建时代。我们必须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和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同时,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要面向未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并从这一远大理想中获取思想启示。无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放弃这一远大理想,失去了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就失去了精神世界的“主心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要实现共产主义,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再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也并不意味着现在可以用共产主义精神要求所有人。总之,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要立足现在的实际,扎根于过去的优秀传统,并展望未来的远大理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兼顾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汇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思想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西方文明成果既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精神资源,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奠定了精神世界构建内容的民族性与根基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华,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视整体利益、凸显责任意识、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虚礼仪、重视道德修养的特色。例如,在国家层面,“富强”蕴含古人富国强兵的思想,“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孔子家语·贤君》);“民主”蕴含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文明”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对礼的重视,如“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第十六》)、“人之所以为人,礼也”(《礼记·冠义》);“和谐”承载着古人对“天下大同”和谐境界的不懈追求。在社会层面,虽然与今天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念具有阶级性上的本质区别,但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与之相关、具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观点。例如,道家思想蕴含独来独往于天地间的潇洒与自由;墨家倡导“兼爱非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法家强调法律、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主张“法平则吏无奸”(《商君书·勒令》)、“道私者乱,道法者治”(《韩非子·诡使》)。“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观念则自古便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的责任感,对“敬业乐群”(《礼记·学记》)的倡导和追求,“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不苟》)的修养,“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的诺言,“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仁爱思想,等等。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保证了精神世界构建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必须坚持的根本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它的灵魂”[2]。用它引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可以保障其构建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众所周知,公有制、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集体主义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主义的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消灭剥削后提出的具有实质意义的价值理念,旨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人权和切身利益,而非一种掩盖剥削的伪善性的谎言。例如,恩格斯在《德国状况》一文中曾对资产阶级关于平等的谎言进行过犀利的批判:“平等原则又由于被限制为仅仅‘在法律上的平等’而一笔勾销了,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作平等。”[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等”,则追求全体公民的地位和合法权利的平等。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凸显了精神世界构建内容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不是封闭式的,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来自世界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成果会不同程度地进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用于中国人的内心,进而影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成为当前精神世界构建的内容来源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合吸纳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例如,古希腊文明颇为重视“公正、友善、民主”等价值理念,柏拉图将“正义”列为国家和个人的四大美德之一;亚里士多德将“公正”视为灵魂的善,并置于德性之首,在他看来,公正和法治、平等是休戚相关、紧密联系的,他说:“我们是把守法的、公平的人称为公正的。所以,公正的也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4]古希腊人也非常重视民主、法治、言论自由在城邦政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为后人留下了有益的民主制度设计和多样的政治法律思想。对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理念,我们则可以抛弃其阶级属性,而借鉴其对个人基本权利的提倡和重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丰富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括心理、认识、伦理、价值、精神等不同层面,有助于提升人的能力素质、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它观照精神世界多元的认同层次,既可以是入耳、入心后的认同感,也可以上升为一种信仰;它面向全社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主导、引领作用,契合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体等不同主体层次的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括精神世界构建的不同方面和要素。它不仅蕴含了当代中国人对于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认知、理解和选择,而且积淀了当代中国人对于这些价值追求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其内容既关涉个人的道德品质,还关乎国家的“德”和社会的“德”,是个体人格修养的精神追求,也是国家和社会积极倡导的崇高的道德精神境界。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了精神世界的多元认同层次。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构建中,按照对内容的认可程度进行划分,既有根基性的信仰层次,也有基础性的一般信念层次,还有认同和接受层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旨在入耳、入心,引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确立价值评判的标尺。但这并不是说,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为所有人的信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达到的效果只有底线标准而无上线要求,底线就是让人民群众知道、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自觉地用其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照精神世界构建的各个层次,并能在不同层次上发挥引领作用。比如,品德高尚、具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会把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视为一种信仰追求,在他们的精神世界构建中,这些价值观发挥了理想信念层次的作用;而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些价值理念可能只是一般的道德规范,因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构建中发挥道德规范层次的作用。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体等不同层面,契合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不同主体层次。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既宏观又微观,既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一般要求,又是个体自身精神世界构建的具体选择。探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并不是要求所有个体的精神世界都如出一辙,而是旨在让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反映民族整体面貌和时代精神的基本特征。因此,承载这些特征的内容必须既能符合个人精神需求、贴近个人修养的实际,又能超越个人层面,反映社会和国家的精神标尺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符合这一要求,能够兼顾个体、社会和国家等精神世界构建的不同主体层次。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多维力量
精神世界构建的力量是多维的、复杂的,既包括根本性的内在力量,也包括助推性的外部力量。在外部力量中,既有可控的、积极的引领性力量,也有不可控的消极干扰因素。积极的外部力量包括党和国家、学校、新闻媒介、知识精英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精神世界构建的内在力量与外部力量。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呈现出自发性与主动性相统一的特点。人们在精神生活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精神养分,这种自然的积累过程具有自发性,并非外力可以左右。同时,人们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又能够主动地、有选择性地构建自身的精神世界。因此,精神世界构建的落脚点还在于人自身,人民群众是精神世界构建的主体性力量和决定性力量。但精神世界的构建也需要积极的外部力量发挥助推作用,并保障精神世界构建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实践,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党和国家倡导并投入大量资源来培育的价值理念,又凝聚了积极的外部力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整合精神世界构建的内在力量与外部力量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性力量,能够抵御精神世界构建的消极因素的干扰。人类精神世界的构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些因素既有可控的,也有不可控的;既有积极的外部助推力量,也存在消极的负面干扰因素。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虽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积极的精神养分,但仍然有一些消极因素试图侵蚀人们的精神世界。最为典型的就是西方别有用心的舆论干扰力量。例如,一些西方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内群众散布丑化中国及中国领导人的不实言论,大肆渲染、片面解读中国的人权问题,等等。除了通过宣扬负面言论来降低中国人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之外,他们还通过娱乐、影视等渗透性更强的方式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以上类似的干扰因素都不能被我们完全掌控,只有充分调动所有能利用的力量发挥其作用,才能有效抵御外部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推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引领性的力量,它在引领精神世界构建的同时,也发挥着抵制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渗透的重要作用。[5]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合精神世界构建的各外部力量的突破点。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的外部力量包括不同的主体。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格局,党和国家是推进精神世界构建的领导力量和根本保障;鉴于精神世界的特殊性,学校作为主阵地,对于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发挥着基础性的教育作用;社会舆论、新闻媒介和知识精英则发挥着宣传、解读和倡导的作用。将这些发挥不同作用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精神世界的构建,而整合的关键在于找到相对一致的、重点突出的、投入力度大的突破点。由于精神世界的构建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较难聚焦力量,因此只有选择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来重点倡导,才能让不同主体协调一致、共同发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世界的内核,是我们必须聚焦的内容;同时,它也是当前党和国家宣传的热点、学术研究的重点和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上论述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6]。国家机构、高校、军队、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将中央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相应的学术研究亦不断推进,相关研究课题明显增加,学理研究日益深化。通过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走进了大街小巷和千家万户,越来越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调动不同外部力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整合精神世界构建的各方力量的突破点。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其突出的优势而能够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中发挥引领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引领作用自然而然地就能发挥出来。为此,我们还需要采取积极策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的有效发挥。
首先,要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中的引领作用。当前,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多数是从学生教育、主流意识形态宣传、道德建设、国家治理等角度切入的,而将其置于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视阈的研究则很少。这说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世界构建的作用还只是停留在自发状态,只有从这种自发状态上升到自觉状态,发挥人们的自觉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从个体角度来说,需要引导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身精神世界构建的重要意义,体会到寻求人生意义感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从社会角度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定位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建设或社会治理的层面,还要将其培育大众健康心态的作用挖掘和彰显出来。从国家角度来说,不仅要充分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制错误思潮侵蚀、凝心聚力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支撑的功能,还要认识到其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理想信念确立的重要意义。
其次,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生活化与常态化,使其有效渗入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世界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波“来得快,走得也快”的宣传热潮。宣传当然会有一定的效果,但在精神世界构建的视阈下,宣传热潮只是基础和前奏,而不是全部。只有借助这股热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培育工作常态化,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的效果,从而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发挥引领作用。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把理论上的引领作用转变为实践上的引领作用,关键就在于它能否被内化于心、能否真正渗入人们的精神世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首先要在国家治理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老百姓在办理日常事务时就能够感受到公职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体力行,能够看到官员的身行示范,进而对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充满信任感,并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实际利益的保障作用。同时需要借助各种载体(街头标语、公益广告、电视节目、社区活动、网络媒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并根据普通大众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创新培育方式方法。此外,还要推进相关制度的建设,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再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其他意识形态建设活动紧密结合,形成精神世界构建的合力。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世界的构建具有引领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仅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理想信念教育等常规活动也是构建精神世界的重要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充分利用这些已有的成熟的意识形态建设平台,而不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宣传热点另起炉灶。意识形态建设平台之间的互相配合,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常规化的意识形态建设平台,推进其培育工作的常态化。同时,其他意识形态建设活动也需要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契机,凸显自身建设的时代感,丰富和深化建设内容。
最后,要在多元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开放环境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尤其是方向指引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意味着在人们精神世界的构建中还应允许其他思想资源的存在。引领并不意味着垄断,这种引领作用需要在开放、自由、包容的氛围中实现。也只有在这种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越来越有生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有多方面的体现,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对根本方向的指引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意味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把握社会主义根本性,将其与西方所鼓吹的“普世价值”区别开来,也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构建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1] 郭湛.社会转型与精神困惑[J].前线,2002(3):26.
[2] 刘书林.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个重要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63.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648.
[4]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28.
[5] 吴潜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意义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 2015(2):7.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165.
(编辑:杨峻岭)
孙清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本文系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北京市社科联决策咨询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1501007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