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念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2016-04-11马振清蒋雪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纪念爱国主义仪式

马振清 蒋雪莲

纪念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

马振清 蒋雪莲

纪念仪式是以重要节日、事件、人物为纪念对象,借助规范的仪式操演、具有象征意义的政治符号来凝聚人心的一种活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纪念仪式因其对受教育者具有价值观教化作用,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纪念仪式推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应坚持纪念仪式发展的正确方向,探寻爱国主义融入纪念仪式的多种路径。

纪念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路径

纪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纪念仪式具有强化民族认同、凝聚社会力量、构建集体记忆、巩固政治信仰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利用我国改革发展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华民族传统节庆、国家公祭仪式等来增强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意识。”[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以纪念仪式的形式强化爱国主义信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坚持纪念仪式发展的正确方向,探索纪念仪式的多种推进路径,进而促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一、纪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选择

纪念仪式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早期祭祀礼仪的延伸和发展,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的仪式活动。纪念仪式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属性能够对参与者产生价值观教化作用,是被广泛运用的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运用纪念仪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理论的合理性、实践的可行性和现实的有效性。

1.理论的合理性: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相契合

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二者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拥有共同的源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纪念仪式和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纪念仪式作为古老的人类文化现象,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纪念仪式能够回溯以往,延续历史记忆,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储存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高尚道德情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纪念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将爱国主义这一优秀传统资源转化为象征符号,通过重演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为爱国主义情怀提供生发的土壤。

纪念仪式与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相同的价值目标,即巩固信仰。纪念仪式是帮助人们解决情感问题的重要方式,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力量、精神力量,培养其积极的政治情怀。纪念仪式是为维护信仰而服务的,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集中在共同传统和共同信仰上,集中在对伟大祖先的追忆上,集中在集体理想上。在举行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实际上就是在表达、强化和维护信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巩固和塑造这种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爱国情怀,能够提升受教育者对爱国主义的精神追求的水平。

2.实践的可行性:纪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切入点

纪念仪式是爱国主义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从内容构成上看,纪念仪式承载了众多教育符号。国家,作为一个难以触摸和感受到的“政治共同体”,要想获得更多民众的理解和认同,就要化为具体的可被感知的象征符号,如国歌、国旗、国徽、国花等。符号“使不能直接被感觉到的信仰、观念、价值、情感和精神气质变得可见、可听、可触摸”[3]。纪念仪式是由符号构成的教育信息的“象征之林”,借助于纪念仪式,人们进入象征的世界,在无尽的想象和感性思维中体味国家的观念和价值,获得神圣的体验感。

从时间节点上看,纪念仪式还能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利契机。纪念仪式是日常生活的非连续部分,在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搭建起连接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桥梁,在这座宏伟的巨桥上,历史事实异彩纷呈,传递着历史记忆,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纪念爱国英雄人物,以典范作用激发爱国热情;纪念传统节日,延续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纪念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以史为鉴引发民众思考,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力量。在每年的特定时间,激发民众以高度的热情关注纪念日,这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利时机和民族共享的神圣时间。举行关于人物、事件、节日的纪念仪式,将过去重新置于人们眼前,使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永存民众心中,永葆生命力。

3.现实的有效性:纪念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

纪念仪式因特殊的教育功能被广泛运用于具体实践。“它永久保存的传统记忆把社会用以表现人类和世界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它是一个道德体系、一种宇宙论、一部历史。”[4]518每个时代虽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但相同的是每个时代都有运用纪念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实践。

纪念仪式的发展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对凝聚国人思想、实现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古代社会,帝王拥有国家统治权与所有权,是国家的象征,在举行政治教育仪式——封禅大典之时,向天、向地报告自己的功劳、政绩,使人民了解并认可帝王统治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强化帝王权威。在近代社会,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民族危机中,各种政治势力纷纷举行纪念仪式以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强化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政府更加注重对纪念仪式的运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5]从日常的升旗纪念仪式到举国关注的天安门国庆纪念典礼,这些丰富实践充分彰显了纪念仪式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二、准确把握以纪念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正确方向

指导思想及以其为基础的文化积淀是纪念仪式作为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灵魂。纪念仪式不仅是传播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渠道,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导政治文化的梁柱。偏离了方向的纪念仪式会导致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偏废,只有准确把握纪念仪式活动开展的正确方向,才能有效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奠定纪念仪式的思想根基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执政党,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共产党开展任何实践活动的思想源泉。起源于原始祭祀的纪念仪式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或多或少地会带有宗教或封建意识的残余,因此,在继承这一古老教育形式的同时,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引导纪念仪式活动的开展。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纪念仪式中要坚持“无神论”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方式揭示出真正存在于世间的高尚与神圣之物,替代了宗教中虚幻的‘神灵’以及专制思想中的个人。在马克思主义中,‘人民’、‘国家’、‘共产主义’以及为共产主义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都是极为崇高而神圣的事物,是值得人们尊敬、崇拜和敬畏的对象。”[6]在纪念仪式活动中,应该运用这些符号来建构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世界,实现对纪念仪式参加者的精神洗礼,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正确的态度客观地对待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坚决维护历史,反对个人崇拜、个人神化的纪念仪式。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做到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步入形式主义的怪圈。在组织纪念仪式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教育对象、仪式时间、仪式空间等具体情况,结合有利的教育资源以及民族特色,选取适当的教育仪式类型,运用象征符号营造神圣氛围,安排合理有效的仪式流程,规范仪轨,举办具有实效性的纪念仪式。虽然纪念仪式具有重复性,但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地开展相同的纪念仪式,在坚持纪念仪式程式性的同时,把握其灵活性和适用性,以理性的态度将仪式实践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2.把握本质特征,增强纪念仪式的独特优势

相较于其他教育载体,纪念仪式具有自身的特点。纪念仪式的神圣性和承启性特质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无法被替代。因此,必须把握好纪念仪式的本质特征,更好地发挥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突出纪念仪式的神圣性,使其区别于表演、集体娱乐活动。神圣性是纪念仪式的重要特征和内涵,“事实上,如果仪式不具有一定程度的神圣性,它就不可能存在”[4]43。纪念仪式的神圣性在于它能够沟通世俗世界和神圣世界,以其承载的众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及对神圣事物的崇拜、信仰,带领参与者进入神圣的仪式时空,获得神圣的体验。假如仪式只能起到消遣的作用,它就不再是仪式了。戏剧表演的功能在于给人们带来愉悦和美感,表演者和观看者带着娱乐的心理参加活动,没有神圣的表达和体现。而纪念仪式的参加者往往是带着一种对信仰的虔诚和敬仰的态度来参加活动的。纪念仪式属于公共仪式,通过主动、自觉、神圣的方式作用于人,参与者以仪式为中心而会聚,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仪式共同体”,在这个“集体”中,参与者原有的身份、地位被弱化了,而“中国人”“炎黄子孙”的共同身份则被强化了,参与者的爱国情怀被激发,对祖国的认同感被提升。

纪念仪式具有承启性,“仪式时间突破了日常时间的连续性和匀速流逝性,是常态时间的中断点、突出点以及两段日常时间的转折点、承启点”[7]。社会的正常运行是神圣与世俗的和谐。纪念仪式的缺失会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而纪念仪式过度开展也会导致社会秩序的不平衡。加之,人们在被长期而频繁地挑起高昂情绪之后也会疲惫和厌烦,会对仪式活动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应把握好纪念仪式的时间承启性,划定纪念仪式与日常生活的适当比例。

3.结合传统与时代,彰显纪念仪式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从原始上古时代的祭祀仪式到当今彰显时代性的纪念仪式,这些在无数时间节点上举行的神圣的仪式活动表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应深入挖掘中华传统礼仪教育宝藏,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节日的生命力。“我国的民族传统节日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8]纪念仪式是对民族文化的积累、保存和贡献,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和信仰的呈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义》)中国是拥有厚重文化的礼仪之邦,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纪念仪式活动,祛除其中的封建迷信部分,吸收合理有效的成分,可以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宝贵的思想财富和实践案例。

同时,纪念仪式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新媒体作为新的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各种新媒体能够用一套紧密的纪念仪式网络来“格式化”全国的疆域,用同时和同样的仪式来体现举国一致,把现场的仪式氛围传递给全球华人,使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基于互联网的新兴纪念仪式——网上祭奠先烈的纪念仪式活动日益涌现,这种方式不但能降低组织成本,减少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活动的形式化,拓宽了纪念仪式的功能场域。新媒体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扩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信息网络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纪念仪式的时效性,扩大其覆盖面,增强其影响力。

三、以纪念仪式为载体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的主要路径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纪念仪式对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何稳定思想和坚定信仰的形成都不可能简单地依托于一场教育仪式而毕其功于一役。因此,需要探寻以纪念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持续、积极地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

1.以历史性为起点,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感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人们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1]纪念仪式涉及的对象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节日,这些纪念对象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光辉的爱国主义精神。

纪念仪式需要向民众展示完整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9]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历史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纪念仪式的历史重演能够引导民众对历史产生思考。纪念仪式通过特定的方式、跨越时空的对话,将人们带入历史的时空,置身历史的场景,去感受历史、触摸历史,是保留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和开展历史教育的优质载体。在纪念仪式操演中运用各种手段展现历史事实,用现在时的仪式演绎过去时的故事,历史画面和历史原音的重现,能够唤醒民族沉睡的记忆。

2.以多样性为依托,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统摄性

多样性是文化存在的样态,纪念仪式的多样性体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差别。纪念仪式以其纪念对象、纪念形式的多样性及多样的教育元素,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统摄性。

一方面是纪念对象的多样性。纪念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节日纪念,包括国家政治节日,以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与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延续不断的时间链条,是集体记忆与民族存续的重要维度。二是人物纪念,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留下光辉足迹的伟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作出过特殊贡献、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对这些爱国英雄人物的纪念,能够激发民众的爱国热忱。三是事件纪念,包括党史国史中的重大事件。国难纪念可以提高民族凝聚力,培养民族意识、忧患意识;胜利纪念可以展示国家建设成就,激发民族共同体的力量。

另一方面是纪念仪式形式的多样性。纪念仪式的形式十分丰富,群众集会是典型代表。以集会为原点,根据空间大小和持续时间长短,形成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例如,国庆纪念和抗战纪念时举行的阅兵仪式,以整齐挺拔的军姿、轩昂豪迈的军容,鼓舞了士气,振奋了人心;纪念“南京大屠杀”“九·一八”国难时举行的默哀仪式,五星红旗伴随着高亢的国歌声冉冉升起,随后防空警报响起,全体默哀,礼兵向遇难者敬献花圈,祭奠死者;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举行的集体入党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使参与者感受党的光辉与伟大;为英雄人物颁奖授勋的仪式,表彰其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激励人们奋发进取。形式多样的仪式还需要结合声音符号、语言符号、文字符号、器物符号、行为符号等多种元素共同发挥作用。

3.以情感性为突破口,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性场域

纪念仪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唤醒情感。作为作用于人之情感的教育活动,仪式呈现的所有元素以及所有环节都有激发人们产生某种情感的功能。“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0]这就需要利用纪念仪式产生的情感能量,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性场域。

运用震撼性元素造成视觉、听觉冲击。在纪念仪式中加入礼炮声、锣鼓声、鞭炮声、绚丽的烟火、庄严与壮阔的场景、整齐的动作、巨幅的画像、恢弘的雕塑、激情的言语与语调等震撼性元素,这些元素在形状、色彩、场面、声响等方面具有突出和鲜明的特征,带给参与者以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冲击。

选取情感性元素实现积极的情感体验。音乐是纪念仪式运用的情感教育元素之一。音乐通过音调和韵律引导人们产生出仪式需要的情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礼记·乐记》)不同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感,对应爱国主义教育可选用国歌、军歌等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歌声中传达的激昂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号召力。语言同样具有激发情感的功能,简短有力、具有代入感的语言能够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在纪念仪式中使用具有凝聚力的代词如“我们”,可以使参与者产生共鸣。除了音乐、语言之外,动作、仪容、服饰、器物也是情感引导的重要元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共同将参与者带入强烈的爱国情感中,从而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纪念仪式使众多具有相同经历背景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分享着历史,从而形成了一个亲密团结的仪式集体。这一共同体具有很强的情绪传染性,不断强化和扩大个体的情感体验,随着仪式的持续,情感不断达到高潮,形成浓烈的情感氛围。各个纪念仪式产生的浓烈情感,积聚成长期稳定的情感能量。

4.以规范性为准则,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有效载体

在现代社会中,纪念仪式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已经得到普遍认可,在意识形态建设中日益受到重视。保证纪念仪式有效性发挥的直接方式就是将其规范化。纪念仪式作为开展已久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具备的特殊教育功能,正因为如此,给予其合法的地位与规定性,就成为开展纪念仪式教育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规范认识是纪念仪式规范化的基础。首先要为纪念仪式正名,明确其科学地位,认识到纪念仪式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应推动纪念仪式的规范化发展。纪念仪式具有规范性,“纪念仪式都由一套成文礼法仪轨支撑,并以它们的一成不变为显著标志。因而它们被当作一个制度革新社会中不变观念的代表”[11]。纪念仪式是形式化艺术,倾向于程式化,只有通过规范化,才能使其成为表达艺术。

仪式是拥有一套相对稳定或固定程序的行为体系,纪念仪式必须在所有细节上都遵守事先指定的方案,而且只能在立法机构的支持和控制下进行。规范仪轨是纪念仪式规范化的中心环节,纪念仪式用高度的程式化和固定性的暗示使历史得以延续,并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以爱国主义为纪念主题,周期性地举行集会纪念,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纪念仪式的全年均衡分布。这样,纪念仪式就能够持续再现爱国主义的力量,并且使爱国主义情感、精神在仪式操演中长久地延续下去。

总之,纪念仪式是社会生活的关键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纪念仪式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落细落小落实。

[1] 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2]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3]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M].赵玉燕,欧阳敏,徐洪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8.

[4] 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9.

[5]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6] 杨巧.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仪式载体研究[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4.

[7] 杨巧.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4(8):81.

[8] 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EB/OL].(2005-06-17)[2016-07-2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079/200510/ 12331.html.

[9] 习近平.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七十七周年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7-08(2).

[10] 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11] 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3.

(编辑:杨增岽)

马振清,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蒋雪莲,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纪念爱国主义仪式
纪念九一八
特别的纪念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十岁成长仪式
仪式感重要吗?
为纪念中俄建交 7O 周年
忘不掉的纪念
Talking strategies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