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时代意义
2016-04-11李祥营马红珍
李祥营马红珍
(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2.河南省汝南县农业局,汝南463300)
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时代意义
李祥营1马红珍2
(1.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400041; 2.河南省汝南县农业局,汝南463300)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和时代转变的重大理论与制度决策。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定型,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变,顺应民族复兴的发展趋向,促进国际格局的战略调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中国社会转型和阶段性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时代意义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发展和促进时代转变的重大决策。在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前提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定型,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变,顺应民族复兴的发展趋向,促进国际格局的战略调整,对中国民主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设计发挥原则性和构建性功能,从而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的制度定型
中国改革开放是综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重大工程,是贯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深刻的历史性变革。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又在不同的具体阶段突出相应的重点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对中国共产党性质的探索,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现阶段将完善人民民主制度提上议程,要求 “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1]25,建立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四个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更加定型”[1]18,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接力推进改革开放、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的重大举措。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就讲到:“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2]因此,中共十八大就承担着促进制度定型的政治任务,实现十年后达成制度定型的目标。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提出,为完善人民民主制度、实现制度定型提供了重要原则和具体规划,从而体现出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不是具体的政治制度,而是各领域各层次协商民主的综合形态,具有广泛性和多层次的重要特点。在国家政权层次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社会各阶级阶层广泛参与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以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作为基本组织机构,始终贯穿着协商民主的运行机制和政治理念,体现了人民民主制度的国体与政体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高层次的制度构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扩大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增强协商民主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推进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协商合作;坚持完善中国共产党、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和人民政协之间的协商合作机制,使体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最高层次的国家政权长期稳定和人民民主制度优势不断发挥。在基本政治制度层次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现为一系列制度、机制、规则和方法等,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基干制度[3],是体现国家核心利益的基本政治制度层次的制度构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集中和直接的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本制度的实践领域和运行机制,是历史悠久、较为成熟完善的民主制度形态。发展基本制度层次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增强人民政协与民主党派的功能,是健全和完善协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重点领域。在民主程序层次上,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入到国家、市场、社会各领域,深入到民主政治过程之中,形成协商民主精神和工作作风,构成民主政治运行的重要程序和重要环节,是体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多层次的拓展形式。在中国民主政治过程中,民主协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构成了民主政治的完整程序和系列环节。民主协商作为系列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作为独立的程序和环节,在实践中深入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之中,体现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广泛性。民主程序层次的协商民主在具体的工作领域中,主要表现为立法协商、决策协商、司法协商、群众自治领域的基层协商,以及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中的民族协商,经济领域的工资集体协商、区域经济合作协商,互联网领域的网络协商等各方面。
构建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作为协调人民民主制度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和基本要求。以此为基本前提,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构建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体系。
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适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新民主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遵循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阶级斗争构成了近三十年时代发展的基本轨迹。而改革开放延续的三十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构成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中共十八大处在新一轮三十年发展周期的转折阶段,新的时代要求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16,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从以市场经济为改革导向,发展到以关注民生为导向。因此,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正处于从一个三十年到另一个三十年的转变时期,从而承担起改革开放时代转变的历史任务,为时代转变的复杂形势引入了协调的重要原则。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实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也积累了严重的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经济的发展成果应由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贫富分化、腐败严重、官僚主义盛行,道德底线坍塌,群体性事件增多,重要共识面临挑战等。既得利益集团反对继续改革,利益受损集团质疑改革的意义。在新的条件下,凝聚改革共识,深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能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冲突,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的不安定,以稳定社会秩序。在时代转变过程中,各种利益冲突、意识形态的纷争与公共政策的分歧是必然的现象。由此而导致的社会矛盾、各种群体性事件,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通过沟通交流的方式来解决,以避免街头政治、暴力事件的发生。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发展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共同商议政策制定,并将意识形态的争议纳入到制度体系之中,通过制度体系进而形成公共政策,避免各种分歧、争端的极化,避免意识形态的直接冲突,避免利益分化对制度的破坏。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凝聚改革开放共识,实现大团结和大联合,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必然需要新的战略部署,在各种矛盾冲突中,新的战略部署只有通过民众的参与才能够形成。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备多种渠道,国家机关的、政协组织的、党派团体的、社会基层的。通过这些渠道,就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活力,在发展道路层面、利益分配层面、公共政策层面、政治制度层面形成广泛的认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团结与合作,实现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各方面的普遍共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避免极端化思潮破坏改革开放的进展。在目前的条件下,极端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泛滥,寡头化与民粹化并行,必须避免寡头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对改革开放的破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平等的、理性的沟通交流,使各种诉求遵循公共利益的要求。在观念上,正确处理好民主与平等的关系,充分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断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化解意识形态的冲突、情绪化的冲突和非理性思维的危害,为深化改革开放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围和社会心态。
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顺应民族复兴的发展趋向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转型结合在一起的。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后,中国经历着空前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转型持续奋斗的发展目标。
国家的独立、富强,人民得到解放并过上富裕生活,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任务。民族复兴不仅仅体现为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更体现为实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期待。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就是实现了从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复兴和社会转型。根据建国一百周年实现民族复兴和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任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的时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已经规划了民族复兴的步骤。
民族复兴突出地表现为国家的完全统一、民主政治发展、中国精神得到弘扬,实现全方位的社会转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祖国统一提供谈判规则,为高层选举民主创造基本条件,为中国精神注入重要文化内涵。
在实现祖国统一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两岸合作谈判提供基本规范。祖国统一是不可扭转的潮流,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在不放弃非和平方式的前提下,通过交往、对话、合作的方式实现统一,是合乎最广大人民愿望的最优选择。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倡导的共识原则、协商原则、沟通原则,是逐步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推进因素。坚持一个国家的共同立场,认同一个中国的政治方向,不断形成共识、凝聚共识、增进共识,增强国家民族认同。在基本共识的基础上,通过平等协商,加强制度建设,探讨两岸政治关系的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在目前国家尚未统一的条件下,要继续推进两岸的交流合作,通过沟通来促进各方面条件的实现,密切人民往来,融洽同胞情感,最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在推进民主政治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高层选举民主准备基本条件。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一个追求民主的政党,对民主政治有长远的规划。在建国一百周年之际,实现高层选举、发展高度的民主政治,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条件。在目前阶段,通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可以有效缓解社会冲突,避免选举民主导致的阶层分裂和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通过鼓励公民有序参与的方式,培育公民的参政议政能力,培养公共精神,保证中国政治发展既要高度民主,又要有序参与,还要避免社会发展的极化。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选举民主的发展,使政治进程沿着高度民主、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中国特色民主道路前进。
在弘扬中国精神方面,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核心价值体系注入独特的文化内涵。从鸦片战争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的屈辱走向精神上的舒展,需要协商民主的调节和规范。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倡导公共理性,避免从屈辱到自傲的极端化发展,避免全盘西化和返归传统的片面化发展,在中国近代以来的实践中,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精神文化成果,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按照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要求,既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又充分尊重各种社会思潮的合理主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风貌。
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促进国际格局的战略调整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进展,同时作为民主政治领域的重要原则、基本精神和具体方法深入到中国的外交政策之中,对国际格局的战略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世界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开端,此后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从战后的美苏冷战格局发展到苏东剧变后的一超多强格局,再到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多强并立的多极化政治格局逐步萌生,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使国际战略形势与战略格局继续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中国的崛起、美国的式微以及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全球政治问题的出现,国际关系的逻辑发生了改变,一个双赢世界已被一个零和世界所取代。”[4]美国的衰落是世界格局变化的突出体现,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实质上已经不再存在,除传统的挑战力量欧盟、日本外,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家迅速发展,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和发言权大大提升。
各国为挽救金融危机带来的颓势,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的政策,这些与全球化相悖的政策,使整个国际社会的合作越来越艰难。伴随而来的是真正的全球性政治问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全球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使重塑国际秩序成为迫切任务。政治自由化与经济市场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变化的基本趋势,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到普遍性的考验和质疑,维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重要价值和基本规范面临坍塌的危险。
世界性金融危机改变世界格局的另一突出体现是中国的崛起。中国在经济上的成功应对,在处理周边争端,与美国、日本等有重大争议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与欧洲、非洲国家的相互合作关系上,都体现出外交战略上的大国风范。中国现实面对的是苏东剧变到新世纪的金融危机阶段之后的国际形势的重大转折,以及构建稳定的国际战略格局的重大挑战。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与修改,促进国际格局的战略调整,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方向。中国不仅以自身的经济实力、政治军事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走上国际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也将中国推向世界格局调整的争端中心,使中国不得不为世界形势的发展推出战略性举措。
世界的多极化不可逆转,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合作日益紧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趋向,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各种矛盾与冲突此起彼伏,世界的和平与安宁需要所有国家的共同努力,需要运用协商合作的方式共同应对各种挑战。面对金融危机后新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提出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部署是长期以来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续,也是新时期协商民主思想在国际领域中的重要体现。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为中国外交政策注入新的价值规范,为国际格局的战略调整引入重要协调原则。 “中国国内的变化本身就改变着世界政治,同时又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产生着不同形式的影响。”[5]协商民主成为世界潮流,中国适应了这一潮流并推动其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倡议国际平等、团结,主张通过对话而不是武力、胁迫来解决重大的国际争端,通过增进共识来推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以国际协商的方式解决经济贸易、民主政治、文化交流等一系列问题,更加积极的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事关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具有一脉相通的价值理念。弘扬国际领域的民主协商精神,形成国际沟通交流的基本规范,创造新阶段的政治秩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将会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2.
[3]郑万通.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精神,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J].中国政协理论研究,2012(04):2-5.
[4]吉迪恩·拉赫曼.世界30年:全球政治、权力和繁荣的演变[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260.
[5]王缉思,唐士其.多元化与同一性并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1979-200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00.
(责任编辑:周 凤)
10.3969/J.ISSN.1672-0911.2016.04.037
D627
A
1672-0911(2016)04-0037-05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基层协商民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4XZZ002)。
2016-04-10
李祥营 (1973-),男,博士,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政协理论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
马红珍 (1983-),女,博士,河南省汝南县农业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