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
2016-04-11武建京
□武建京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教育教学研究】
山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分析及改进策略
□武建京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9)
当前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师资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进行多角度的分析,积极找寻有效措施对其进行改善,使其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职教育发展。
山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高等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全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由20所增至48所,在校生人数由3万余人增长到22万余人,为山西省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随着大量的毕业生从高职院校步入社会,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各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非常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关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下面就从不同层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
一、职业生涯教育院校层面问题及分析
高职院校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不断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就业服务,这是高职院校必须承担的责任。高职院校目前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不具备全程性
教育部在2007年12月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相关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将学生就业指导和学生职业规划,纳入到高职院校教学计划中去,明确指出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某一时期或者是在某一阶段需要落实的教育内容,而是需要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都要贯彻的教育内容。山西省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按照教育部要求逐渐过渡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学校没有严格的教学计划,教学进程安排随意;有的学校把该课程放在入学教育中进行;有的该课程设置在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学期,并没有真正落实教育部的教学要求。这样就导致了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没有具备良好的连续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科学系统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学生考虑的不够全面,最终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之后,聘用单位和高职院校的学生都不满意。[1]
(二)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缺乏良好的衔接性
高职院校招生的来源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另一方面就是相关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通过对口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这两方面的学生无论是在智力方面,还是在学生的其它素质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高职院校大的多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就业倾向,但是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希望继续升学。针对这样的差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必须要以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准,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能够适应从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变。但是在实际中,大多高职院校对于职业生涯教育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高职院校很难以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为基础,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和咨询辅导,帮助学生达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只是重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衔接,忽视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日后生活存在的联系,也不能帮助学生理清自身职业角色与其它的生活角色之间的混乱关系。[2]
(三)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师资力量普遍不足
根据教育部早在2002年就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 指导服务机构及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中有关规定,高等学校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工作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要保证不低于1∶500。但是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不能达到以上标准,2013年,笔者在《山西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中,对山西省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做了专门研究,当年全省有35所高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教育或就业指导课程,全省49所高职院校共有本课程专职教师161人,山西省高职院校当年平均在校生规模为4411人,整体上看近千名高职学生才配备1名专职教师,师资力量的缺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普遍而又严重的问题。[3]
(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教育和指导能够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的自主发展意识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得学生能够在内心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就业观,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让学生初步具备科学、合理地对自己未来发展进行规划的能力。但是教学实践中,学习内容不是具体到如何写应聘简历,如何着装,就是停留在对宏观就业政策的讲述和空洞的就业形势分析等,没有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具有的意义全面的展现。[4]加之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太过死板,课堂沉闷,不能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调动起来,也没有将课程与职业实践进行有效融合。学生在课堂上做其它事务、说话、睡觉等情况时有发生,课堂教学效果难以让人满意。
二、职业生涯教育企业参与方面问题及分析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促进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在校企合作或人员录用方面,企业与高职院校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企业在履行其社会责任或主动参与到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一)对高职院校学生招聘或有不公平待遇
有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多地是关注应聘人员的学历,对于应聘人员的能力并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在思想上认为重点高校毕业学生具有的能力,一定会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好,在实际招聘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会被优先考虑。有的企业在内部岗位安排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不能对口安排,既造成人才浪费,又影响到高职毕业生工作的积极性。类似待遇差距、晋升空间、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差距,都会使高职毕业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挫败感。这些不良倾向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都造成的了一定的阻碍,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与关注。
(二)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定位不明确
部分企业在招聘时,主要以毕业生的学历、专业、英语水平等众多模糊的要求作为人员应聘和录用的条件,对于应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道德素质等众多方面的要求反而不够明确,尤其对高职院校学生入职到岗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定位与路线缺少规划。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岗位工作与自身存在的契合点,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三、职业生涯教育学生自身问题及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接受职业生涯教育的主体,学生本身具有的职业意识对于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成效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现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意识上的缺失概括性的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高职生自我认知的缺失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认知程度还有待提升。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擅长的领域没有明确的认知,就业目标只是一味地想要步入到经济发展较为良好的城市中去,并且希望自己能够在大中型企业中担任较好的职位,对于自己的薪资报酬也有着很高的期望,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意识与自身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快要走出校园的这一时期,认为通过相应的职业测评就能够明确自己最为适合的事业,却没有意识到职业测评对于学生的就业只能给予一定的参考性指导,并不能帮助学生完全解决就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
(二)高职生对职业认知的缺失
职业的种类众多,又分属于不同的行业领域。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于就业人员除了共同的职业精神方面的要求,都有属于自身的特有职业个性特征。由于教学内容与实际的差距,学生本人对职业所具有的个性特征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造成学生对于职业的个性特征认知不够全面,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甚至对于职业的概念性认知都非常模糊。
(三)高职生对社会认知的缺失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面临毕业就业的时候,并没有站在社会的角度对职业进行认知。有为数不少的企业招聘人员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最为不足的就是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较差,对于即将面临的社会责任准备能力不强,导致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等方面都有待提升。[5]
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改进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合作机制体系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仅依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社会、家庭以及行业企业等方面具有的各种职业生涯教育资源整合并充分调动起来。政府部门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推动校企合作制度有效开展,可以通过严格审核评估确定部分 “教育企业”,根据企业可以提供的实习实践岗位或职业生涯教育项目,为其安排专项经费,或鼓励性地给予税收优惠,这样的制度安排,对于各级各类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体验或进行专业实习都能提供可靠保证。真实的工作环境,共同的利益所在,可以让企业、学校、学生各方的利益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改善人力资源供给都有实际意义。高职院校应该邀请一些具有丰富专业岗位工作经验的家长或社会人士,积极参与到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中来,将自身具有的工作经验和体会传授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的家长还能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及时反馈给学校,与学校有关人员共同商议沟通,帮助学生针对地性解决职业生涯问题。高职院校还要与企业进一步密切合作关系,帮助毕业生在步入岗位的初期,顺利适应校园环境到社会环境的转化,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进一步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
各学校要做好顶层设计,首先要出台合理科学的保障制度,参照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师数量、经费保障、课程建设标准、教学方法手段及教师培训等方面制订量化指标逐条落实。面对当前师资数量严重缺乏的问题,可以立足现有人员,建设由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思想政治课教师、就业工作人员、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等多方面人员组成的团队,通过模块教学,优势互补,临时改善教学效果。从长远看,必须解决教师的专业化、专门化程度低的问题,要大力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水平,引导和鼓励教师走专业化、学术化、专家化的成长路线,必须关注教师职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培训,要从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以及咨询技术和助人技巧等方面,多角度地开展专业性、综合性的强化培训。建议我省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办法时,专门制订就业指导教师系列的有关评定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
(三)职业生涯教育要与学校文化建设相融合
学生自我认知、职业意识及社会认知的培养不是简单开设几门课程的问题,正确价值观的培养,积极自主的态度形成,需要长时间、全方位地给予影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论,对我们职业生涯教育的启发是,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中学习,也能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无论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必须要抛弃以往“一刀切”的传统教学思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紧密联系学生的专业,对于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行深入分析,将职业生涯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以及专业教学的各个教学环节中。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将人文精神和职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构建良好的、全面的职业生涯教育环境。
[1]陈泓宇,郭继华,阎 婷.浅谈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144-146.
[2]桑昭惠.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2):30-32.
[3]武建京.山西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98-101.
[4]豆全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策研究[J].电子世界,2013(6):65-67.
[5]刘 华.试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有效性研究——以一个2013级新生群体样本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135-136.
(责任编辑:黄美珍)
Problem Analysis and Improvement Strategy on Career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Shanxi
WU Jian-jing
(ShanxiEngineeringVocationalCollege,Taiyuan030009,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present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education involved with the content, teacher qualific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which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 of students. The problems could be solved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seeking actively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m so as to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students and consequently promot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of students and vocational college development.
Shanxi province;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education
2016-03-29
武建京(1970-),男,山西太谷人,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G717
A
1671-685X(2016)03-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