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早期西方音乐工业的全球竞争与市场营销

2016-04-11钱志中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格拉哥伦比亚唱片

钱志中 (南京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20世纪早期西方音乐工业的全球竞争与市场营销

钱志中 (南京艺术学院 文化产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

本文以1900—1920年西方唱片工业的全球拓展与市场竞争为考察内容,分析了欧洲和美国主流唱片公司的空间布局、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从生产与销售网络的地理空间布局、音乐产品类型的开发、主流音乐市场与利基市场的差异化竞争等方面具体阐述了格拉莫风、哥伦比亚、林德斯特罗姆、黑天鹅等唱片公司在全球市场渗透及流行音乐(黑人音乐)、歌剧、艺人推广等方面构筑竞争优势的方法与手段。

西方音乐工业;市场结构;市场竞争;音乐类型;产品营销

1900—1920年,西方现代音乐工业开始进入第一个繁荣期。1902—1910年间,美国和欧洲的留声机公司几乎将市场目标指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1907年,德国从事唱片与留声机生产的公司有181家,从业人员4599名。受到汽车、烟草、钢铁、石油等产业组织结构的影响,西方音乐工业通过康采恩这样的组织形式实现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控制生产和销售市场以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完成了20世纪初期音乐工业的全球化布局,并在产业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形成胜利、哥伦比亚、格拉莫风等主流唱片公司的市场垄断与集中。与此同时,愈益激烈的市场分割与市场竞争促使主流唱片公司不断调整竞争策略以顺应不断变化的产业环境。

一、主流唱片公司生产与销售 网络的全球化布局

20世纪初,唱片公司布点全球化生产与销售网络遵循的是最优区位选择原则。厂商最优区位选择的过程是寻求接近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两种作用力所控制的系统均衡点的过程。对于20世纪早期的欧洲和美国唱片市场而言,交通便捷性、城市人口规模、工厂土地价格、其它配套设施等是唱片公司谋求竞争优势需要优先关注的问题。

(一)交通条件、人力资源与唱片工厂的空间选择

在劳动生产率相近的条件下,大型唱片公司都倾向于选择在水陆交通方便、人口相对集中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设立工厂,通过规模经济、减少投入与产出的单位运输成本获取丰厚利润。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留声机公司最直接最有效的竞争战略是通过增加留声机及其配套的音乐圆筒、唱盘的生产扩大销售规模。欧洲中心城市巴黎、伦敦、米兰、巴塞罗那成为新的录音工厂聚集的地区。以欧洲格拉莫风公司为例,1910年,除了在巴黎和伦敦建造录音工厂,还在汉诺威、米兰、巴塞罗那、圣彼得堡、奥匈的乌斯季、拉脱维亚的里加、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以及印度加尔各答也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其中汉诺威位于莱纳河畔,是德国下萨克森的首府,处于德国南北和东西铁路的交叉口,又濒临中德运河,是水陆辐辏的交通枢纽,从1905年开始,格拉莫风公司持续扩大生产规模,汉诺威的录音工厂日均生产2.1万张唱片,年生产规模达到700多万张。1905年格拉莫风公司唱片的总产量估计达到2100万张。美国哥伦比亚公司在欧洲的分公司于1904年在伦敦建起了一个每天能够生产1万只音乐圆筒的工厂,其后的数年间,伦敦的工厂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图1.1910年代胜利—格拉莫风公司全球康采恩组织结构分布图

(二)中心城市与全球销售网络

为了在市场环境完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许多大行留声机公司纷纷建立起了由欧洲各个分支机构共同加入的销售网。在这些大型公司中,胜利公司子公司美国格拉莫风通过在卡姆登、蒙特利尔、新泽西的总部控制了北美市场,胜利公司还在中南美洲、中国、日本、菲律宾设立了代办处。(见图1)哥伦比亚公司于1897年8月在巴黎设立了哥伦比亚公司的销售机构——哥伦比亚格拉福风公司,其主要的商业业务是从美国进口的音乐圆筒和留声机,然后向荷兰、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塞尔维亚、埃及等欧洲的分支机构供应产品。1899年,为了与垄断法国市场的百代公司竞争,哥伦比亚还专门为法国市场生产唱盘。同一年,哥伦比亚公司在柏林建立了代办处以加强在德国、奥匈、丹麦、瑞典、挪威、波兰和俄罗斯市场的开辟与发展。在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帮助下,柏林国际出版公司于1900年建立,以进一步拓展音乐出版业务。

图2.1900-1920年美国留声机产业市场集中度

尽管美国与欧洲市场从1905年开始进入繁荣期,但由于绝大多数新成立的留声机和唱片公司缺乏足够的生产能力,且音乐录音产品的需求市场具有分散的地区性特征,所以1900年代的音乐工业竞争相对平和,还处在各自谋求市场发展,竞争整体有序的状态。在其它发展潜力巨大的地区,留声机市场得到了本地合作经销商的支持。最终,覆盖全球的音乐录音的生产分支机构和销售分支机构的网络基本形成。

(三)音乐录制与唱片公司的空间选择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西方唱片工业的全球渗透还表现在音乐内容生产的全球化视野。不同于其它物质消费品,唱片工业在国际市场拓展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不同地区消费者对音乐内容、音乐类型的偏好与熟悉程度。为了满足精神产品需求的差异化,大多数留声机公司都安排录音部门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进行音乐生产。他们经常被总部派往世界各地进行现场录音、制作符合本地需求的流行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以及受欢迎的声歌作品。1910年代,仅仅是格拉莫风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制作的音乐产品便超过1.4万首。

表1-1给出了1905—1919年间格拉莫风公司在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录音产品生产规模与批发销售额。早期的音乐唱盘和唱片都是单面录制的,这1.4万首不同标题的音乐作品中包含瑞典(5300首)、丹麦(4800首)、挪威(2350首)、芬兰(750首)以及冰岛等北欧国家的音乐作品。除了制作出售北欧国家本土音乐作品之外,格拉莫风也向该地区输出其它国家受欢迎的音乐作品。巴黎、伦敦、纽约等中心城市唱片公司的录音师纷纷被派往世界各地:中亚、印度、中国、东南亚、中南美洲、北非等,录制本地区的音乐作品,然后在欧洲和美国的录音制作中心进行复制加工并重新出口到这些国家进行销售。甚至有一家英国留声机公司的录音师在1910年曾经被派往遥远的高加索地区录制哥萨克原住民民歌。

二、20世纪早期西方唱片产业的市场竞争

从市场结构的特征来看,早期美国和欧洲唱片业表现出明显的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一方面,留声机产品的国内和国际需求旺盛,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对行业潜在的行业进入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早期留声机工厂的规模受生产能力制约,少数几家留声机公司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这为新企业的进入创造了极好的环境。但是这种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发展过程中慢慢出现分化、重组,并逐步向具有康采恩特点的寡头竞争的市场结构演化,处于核心地位的大企业或大银行作为持股公司,以垄断销售市场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从1908年开始,许多资本不足的音乐公司因为欧洲市场的饱和与残酷的价格竞争而选择退出市场,没有退出市场的中小型公司则纷纷被大公司兼并重组。到1914年,全球唱片工业的市场集中初步形成。

(一)兼并收购与全球扩张:欧洲三大主流唱片公司的竞争战略

格拉莫风与哥伦比亚公司的市场竞争。格拉莫风与哥伦比亚是欧洲最大的两大唱片公司。觊觎英国及其殖民地的巨大市场空间,哥伦比亚公司果断决定将其在欧洲的总部从巴黎迁到伦敦,与总部设在伦敦的格拉莫风公司展开直接竞争。双方竞争的主要策略是兼并收购和专利诉讼:哥伦比亚留声机公司旗下新成立的柏林国际出版公司不断拓展音乐出版市场,主要业务延伸至唱盘制作与生产,格拉莫风对德国出版公司提出专利诉讼,并运用自身在市场中积累的资本实力如法炮制,通过恶意收购,格拉莫风公司获得国际出版公司绝大部分股权,对欧洲的分支机构进行整合合并,只保留国际出版公司旗下的唱片公司,市场定位为低成本的细分市场。无序竞争导致的恶果是哥伦比亚在欧洲的子公司失去了完整的销售网络,当欧洲留声机市场已经转向比音乐圆筒成本低很多的唱片制作的时候,哥伦比亚反应滞后。拉莫风公司则在尝试多样化经营以分散风险的决策中进入打字机生产市场,且遭遇失败。

欧洲另一家进入主流唱片公司行列的是德国林德斯特罗姆公司。林德斯特罗姆的生存策略是使用廉价的录音演奏人员以降低成本,积极开辟流行歌曲、轻歌剧等新的音乐类型满足市场需求。同时,通过收购贝卡唱片、欧迪恩公司、格伦豪和托马斯公司拓展销售网络,得益于下属公司业已开辟的市场,林德斯特罗姆公司还向中南美洲持续扩张渗透,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智利的圣地亚哥建立录音工厂。此外,欧迪恩公司的双面唱片播放技术为林德斯特罗姆带来了独特的技术竞争力,仅仅五年时间,林德斯特罗姆公司很快跃居为全球性的唱片代理公司,可以与唱片工业的领导者胜利、格拉莫风和哥伦比亚相媲美。

(二)美国唱片市场的标准竞争

与欧洲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化渗透相比,美国唱片工业的发展受制于留声机的录音技术、播放技术、存储介质的标准混乱。欧洲的市场集中到1908年已经初步形成,而美国的市场结构一直到1914年仍然处于垄断竞争状态。1909—1914年间,只有18家留声机生产厂商和唱片公司在政府部门注册登记。图2给出了1900—1920年间美国留声机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反映出这一时期像欧洲那样的寡头垄断市场远未形成。

美国唱片市场的竞争总结为技术标准的竞争。美国唱片工业的技术标准主要针对提供录音与播放功能的留声机,三大主要的留声机机型爱迪生、格拉莫风、伯林纳的录音存储介质、转速等标准均不统一。对消费者而言,标准的不兼容会产生被动的“锁定”效应,购买了某一家公司的留声机只能购买同一家公司生产的唱片或音乐圆筒。哥伦比亚公司在这一轮市场竞争中遭遇的困局主要是其尝试向市场提供两套标准的播放设备以供消费者选择。这一战略定位的初衷原本是通过提供两套播放标准扩大产品的兼容性,然而这一战略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成本,影响了生产效率。由于亏损越来越多,成本很难收回。到1908年的时候,哥伦比亚几乎处在破产的边缘。战略失误让哥伦比亚饱受重创:除了伦敦,欧洲的其它代办处都关闭了,商务代表也全部解雇。哥伦比亚伦敦公司的董事会果断决定停止音乐圆筒的生产,而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唱片的生产与销售。

胜利与哥伦比亚这样以生产留声机起家的主流企业却并没有能够及时认识到这一变化,坚信能够通过硬件设备品质的提升、装饰性设计以及细分市场产品的差异化等组织发展定位继续保持消费群体的扩大。1920年代以来,胜利与哥伦比亚公司向市场提供的留声机产品设计愈加复杂,产品线从小的、廉价的留声机到价格高达1000美元的奢侈唱机。留声机工业的市场领导者们最初是非常藐视黑人音乐这样的产品,因为美国黑人音乐的主流消费者是那些非洲裔社群的居民,他们收入水平低,普遍缺乏良好教育,没有购买力。因此,胜利与哥伦比亚将这一部分市场贴上小众、专业化的标签。直到唱片机业务遭受重创,主流生产企业才开始关注黑人音乐。

(三)独立唱片公司寻求音乐产品利基市场的竞争优势

因为唱片播放技术标准成为留声机产业的统一标准,音乐工业的商业竞争自然而然地开始转向唱片内容的竞争。1910年,抛弃音乐圆筒之后采用共同的唱片播放标准终于使美国唱片工业获得关键性的发展转折,加上一些最重要的留声机专利技术陆续到期,专利使用成本的下降也导致新的供应商进入美国市场。到1919年,留声机产业已经有166家公司在市场中运营,留声机产量从1909年的34.5万台猛增到1919年的223万台。小型创新型公司像欧凯(Okeh)、黑天鹅音乐公司(Black Swan Music)开始关注音乐曲目范围的拓展,并首次将音乐制作的目标锁定在黑人音乐。

欧凯唱片公司最初利用公司所拥有的林德斯特罗姆唱片公司的音乐曲库的支配权向美国的少数族裔引进德国、瑞士、捷克和依第绪语唱片,以避开主流唱片公司。1920年,欧凯唱片公司邀请黑人作曲家和戏剧制作人佩里•布拉德福德为布鲁斯皇后玛米•史密斯(Mamie Smith)创作歌曲。玛米•史密斯的歌曲“疯狂布鲁斯”卖出100万张唱片,许多唱片还流入白人音像店。受到黑人市场利好的刺激,欧凯唱片公司其后录制了更多的铜管乐布鲁斯作品,并决定建立美国首家真正的黑人唱片公司。接下来的几年里,欧凯唱片开始签约一批黑人音乐艺人,并力图向流行音乐的主流消费群体——白人消费者推介种族音乐,1921年,欧凯唱片公司在《留声机世界》杂志运作了一次社论式的广告推广计划,通过对种族音乐的正面介绍,唱片公司试图向那些白人销售商们证明,这是音乐市场发展的新方向,是有利可图的新的音乐产品类型。

欧凯唱片公司的成功刺激了另一家旨在开发黑人音乐的唱片公司——黑天鹅唱片公司的创建。黑天鹅成功包装了女歌手埃塞尔•沃特斯,并通过巡回演出推广歌手和音乐。在宣传营销的过程中,黑天鹅更注重对埃塞尔•沃特斯的形象设计与包装,比如优雅的羽毛演出服装,舞台表演的舞蹈动作设计,都成为报道的重点。此次巡演历时七个多月,演出场场爆满,由此带来唱片邮购业务的猛增,唱片公司雇佣了30多人向美国各地的经销商启运了价值约10万美元的唱片。

对黑人音乐的宣传进一步扩大了市场对所谓种族唱片(race records)的需求,黑人报业为种族唱片的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因为规模小,资本实力较弱,独立唱片公司在分销渠道方面无力像大公司那样设立地区的分销处或代办处,而是另辟蹊径,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唱片配送与发行网络:报刊亭开始附带销售布鲁斯唱片,火车卧铺车厢的服务员也在兜售唱片,还有推销员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唱片。利用报刊亭、车站、上门推销等点对点的模式销售唱片,渠道成本低,方法手段灵活,市场效果良好。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唱片产业结构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全球留声机产业原有的市场格局,并形成唱片业新的市场集中,欧洲形成了典型的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在英国,格拉莫风公司和哥伦比亚格拉莫风公司相互竞争,在德国,宝丽风和林德斯特罗姆公司短兵相接。在法国,百代公司在战争的帮助下维持了以前的垄断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留声机产业的所有制结构。战败国德国已经彻底失去了自己在全球性的代理公司等分支机构。法国政府于1914年8月没收了德国林德斯特罗姆公司在巴黎的欧迪恩工厂,其后林德斯特罗姆公司在英国、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办事处相继关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留存下来的留声机公司只剩下贝卡、欧迪恩、帕洛风、格洛丽亚为数不多的几家公司。英国格拉莫风公司与德国林德斯特罗姆公司的命运有相似之处。战争甫一开始,公司便失去了在柏林的总部,紧接下来是失去了格拉莫风最重要的汉诺威生产工厂。德国政府将德国格拉莫风公司作为逆产充公,并让政府接管。

战后不久,在音乐繁荣的高峰期,音乐主流似乎依然在按照常规模式发展。这也意味着整个唱片工业不成熟阶段的结束。来自于音乐工业中心城市之外的新音乐推动让唱片工业积聚了更多的能量。得益于广播与电子录音技术的发明,爵士与布鲁斯音乐在美国及全球的传播速度加快,音乐出版与唱片工业一体化的进程也在加速。

三、1910—1920年代的音乐类型开发与明星营销

音乐产品类型是音乐曲式、风格反复重现的旋律系统及其关联文化背景被听众熟悉、认可并引导听众产生欣赏预期的产品形态,它是唱片产业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并有效引导消费行为的商业体系和审美体系的重要标识。多元化音乐产品类型的开发对丰富音乐品类、扩大消费需求、开辟新的音乐市场具有导向性意义。

(一)布鲁斯、爵士从边缘进入美国流行音乐的视野

1900年,唱片工业已经成为音乐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时候,出版流行歌曲的音乐出版商依然支配着美国的音乐传播,影响着美国流行音乐的审美趣味。流行音乐制作的大本营锡盘巷成为美国白人上流社会与中产阶级音乐趣味的制作工厂。正由于锡盘巷流行歌曲的创作队伍大多对欧洲文化情有独钟,一种比美国流行歌曲历史上更为同质化的风格占据了流行音乐的主流:音乐曲目中充斥着大量甜美的华尔兹旋律、进行曲音乐,也有一部分来自于音乐时事讽刺剧和歌舞剧。

布鲁斯是黑人歌曲中抒发离愁忧伤的音乐类型,其文化源头在密西西比河的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新奥尔良,是1914年之后种族主义与农村贫困导致的黑人北方大迁移的产物。芝加哥是黑人集聚的主要城市,非法售酒与黑帮活动活跃,一些黑人音乐也因此在这一地区传播、流行。从南部流入的黑人音乐慢慢渗透到舞厅和音乐出版社。1912年,非洲裔的流行音乐作曲家威廉•汉迪最早以活页音乐乐谱的形式提供了歌曲“孟菲斯布鲁斯”(Memphis Blues)。勒罗伊怀特的“黑人布鲁斯”和万德/加勒特的“达拉斯布鲁斯”(Dallas Blues)也于同一年出现。这些所谓的布鲁斯歌曲很快被吸纳进了舞曲乐队,紧接下来便被唱片公司看中开始录音制作唱片。

音乐生产组织向市场提供的音乐包装产品其实是经过测试的、在共同审美特征基础上进行局部创新的、在主流听众心理接受范围内的音乐产品类型。音乐的主流化需求特征就是通过共同模式的简单变化呈现的。因此,布鲁斯和爵士音乐的创新并不是艺术内在发展推动的结果,而是音乐商业化进程中增量效应与局部创新的自然结果。

(二)红标唱片与格拉莫风公司的歌剧明星营销

歌剧唱片的录制开发是格拉莫风公司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的业务代理潘•拉帕波特的思路。他建议盖斯伯格开发高雅、专业的音乐类型产品,与娱乐音乐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盖斯伯格开始尝试录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歌剧院大受欢迎的歌剧明星费道尔•夏尔加平的歌剧选段,在歌剧唱片的包装表现形式上,格拉莫风以独特的红色唱片标识以区别普通的唱片。这样,格拉莫风推出了首张歌剧明星唱片,并以红标的包装形式出售,定价1英镑。市场成功之后盖斯伯格将目光从俄罗斯转向歌剧圣地意大利,为米兰斯卡拉大剧院男高音恩里科克•卡鲁索制作十首歌剧选段的唱片,到1912年9月,格拉莫风公司已经能够向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复杂的唱片分类目录。

与此同时,版税支付形式吸引了更多的歌剧明星加入到格拉莫风的红标唱片库中。版税的引进对唱片工业的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一方面,打破了原来雇请艺人录音报酬的随意性,有利于根据艺人名声、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形成报酬的标准;另一方面它吸引了更多优秀的艺术家进入唱片市场,在提高艺术家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唱片内容的品质和名声。由于名声资源本身聚集了大量的社会注意力,音乐可以借助名声资源把受众的注意力引向产品本身,创造巨大的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弗朗西斯科•塔马尼奥(Francesco Tamagno)是首位接受版税合约的歌剧艺术家,他从每张唱片的销售中得到10%的版税分成,同时在唱片的显著位置也会标上塔马尼奥的名字,唱片售价1英镑。对塔马尼奥唱片市场乐观的预期还促使格拉莫风公司给予塔马尼奥2000英镑的预付款。格拉莫风率先开发的红标唱片虽然受到欢迎,但是它的消费者主要是上流社会和精英阶层,红标唱片并没有很快拉动了格拉莫风公司的利润上升。1901年、1902、1903年,格拉莫风唱片公司的利润分别为7.93万英镑、13.73万英镑和25.23万英镑,增速非常明显,但是对公司利润贡献率最高的依然是流行歌曲和一些进行曲风格的音乐,歌剧明星唱片销售份额只占销售总收入的1%。

(三)胜利、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产品开发与定价策略

胜利公司将欧洲制作的歌剧唱片引进美国市场,为了有效推广红标唱片,胜利公司通过提升录音技术和密集的广告宣营销扩大歌剧的消费群体。歌剧红标唱片取得商业成功之后,胜利公司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绝大多数明星都签约在自己公司旗下。明星战略一方面彰显胜利唱片公司的经济实力和行业影响力,另一方面红标系列远远超过一般唱片的售价强化了唱片的精英色彩,也对其它唱片公司形成了进入壁垒。当时一位熟练工人的周薪仅仅是3美元。红标歌剧唱片定价区间在1.5至7美元,主要参照歌剧明星的知名度、影响力、播放长度、唱片中包含的明星数量等,最昂贵的7美元唱片是威尔第歌剧《弄臣》中的片段。

胜利的竞争者根本无法进入有利可图的歌剧唱片市场。1907年,当哥伦比亚想重新进入歌剧唱片录制领域的时候,所有大都会的歌剧明星几乎都签约在胜利旗下。哥伦比亚转而求其次,将目光投向欧洲的一些唱片公司如欧迪恩、弗诺蒂皮亚(Fonotipia)。哥伦比亚公司自己并不为欧洲歌剧明星灌制唱片,而是通过与欧迪恩、弗诺蒂皮亚建立常态化联系,为这些公司录制的歌剧唱片在美国发行销售提供授权。

除了红标唱片,哥伦比亚在欧洲的分公司国际佐洛风公司创立了歌剧唱片的“淡蓝”系列,林德斯特罗姆公司开发轻歌剧、音乐时事讽刺剧、卡巴莱中。这样,20世纪初期,唱片工业的音乐生产内容除了民歌、进行曲、舞曲之外,曲目分类中又包含了歌剧、轻歌剧、音乐时事讽刺剧。其它的一些音乐类型如器乐、交响乐受到当时现场录音技术的限制还不能进行有效的商业化开发,小提琴与钢琴复制出来的声音失真,管弦乐队复制出来的声音有噪音扩散。在1925年电子录音技术的发明与引进之前,交响乐唱片在唱片公司的音乐分类目录中总体处于边缘位置。

歌剧明星伴随红标唱片进入音乐市场对唱片工业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歌剧音乐类型丰富了唱片产品的生产内容。其次,歌剧明星及其排他性的签约制度有利于其后流行音乐明星、超级巨星和唱片公司的良性合作与双赢。最后,红标唱片作为奢华、高档唱片的象征,通过高定价、高品质在市场中得以强化,有利于唱片市场根据目标消费群体提供具有价格歧视特征的差异化唱片产品。

结 语

整体而言,1900—1920年期间的唱片音乐曲目一方面取决于技术条件的约束(原声录音技术和唱片存储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音乐工业热衷于提供娱乐产品的审美需求。1900年之前留声机工业发展的孕育期,音乐录制的内容主要是区域性的音乐作品,满足的也是各个地区听众的需求。后来音乐关联产业(音乐歌舞剧院、音乐出版商、唱片公司)的联合与共生关系的形成,使音乐产业开始通过音乐发行主动引导观众消费偏好的形成,以吸引更多消费群体为目标才能保证整个产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一个互相强化的过程:音乐供应商生产受大众欢迎的流行音乐,唱片复制随之强化观众的需求偏好,由此形成音乐的审美趣味。

在这种情况下,唱片工业会捕捉所有在商业上证明是成功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曲目,如歌剧、轻歌剧、舞曲、欧洲卡巴莱、香颂、美国的流行音乐等。出现在音乐工业外围的拉格泰姆和布鲁斯一开始并不适应供应商们的传统发行模式。汉迪作曲的布鲁斯和欧文•柏林的拉格泰姆几乎与创新模式毫无关系,音乐工业吸收这些音乐进行改造并使它们本质上无法辨识,主要是为了使这些作品更加顺应一般听众的需求,这就是唱片工业的生存法则。

[1]Peter Tschmuck.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Music Industry[M]. Heidelberg:Springer,2012.

[2]Lee Marshall(edit).The International Recording Industries[M]. New York:Routledge,2013.

[3]Samuel Cameron.Music In the Marketplace:A Social Economics Approach[M].New York,2015.

[4]Gareth Murphy.Cowboys And Indies:The Epic History Of The Record History[M].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14.

[5]JanneMäkelä(2008).The state of rock:a history of Finland’s cultural policy and music export[J].Popular Music(27):257-269.

[6]Leonard,N.(1962).Jazz and the white Americans.The acceptance of a new art form[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2.

[7]Authur Bernstein,Naoki Sekine,Dick Weissman.The Global Music Industry:Three Perspectives[M].New York:Routledge,2007.

[8]Alexander, P..New technology and market structure:Evidence from the music recording industry[J].Journal of Culture Economics,1994.

[9]PekkaGronow.The record industry:the growth of a mass medium[J]. Popular Music,1983:Vol(3).

(责任编辑:王晓俊)

J603;J609

A

1008-9667(2016)04-0023-07

2016-07-31

钱志中(1969— ),江苏泰州人,管理学博士,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演艺产业、西方文化政策。

猜你喜欢

格拉哥伦比亚唱片
大自然的唱片
格拉迪丝·韦斯特:协助开发全球定位系统的隐藏人物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哥伦比亚的五彩河
善良带来的好运
坏唱片
意外的好运
格拉司琼对于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
合康变频成功进军哥伦比亚市场
寻找树叶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