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2016-04-11张丽娜
张丽娜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加味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观察
张丽娜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北京 101300)
目的:研究并探讨加味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脑梗塞后失眠属痰热内扰型的患者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60例进行比较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安定制剂治疗,观察组应用加味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比较2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67%。结论:加味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优于艾司唑仑组,且方药可随症加减、组方灵活、使用安全,可长期反复使用不会产生依赖性,值得临床推广。
加味温胆汤;耳穴贴敷;脑梗塞;痰热内扰型失眠
失眠症中医称“不寐”,它是睡眠障碍最常见的类型,可以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和醒后入睡困难等[1]。脑梗塞后失眠症是目前临床中脑血管意外后常见的并发症。数据表明,脑梗塞后有35%的人患有失眠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常用苯二氮卓类药物,但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大,容易产生依赖性。笔者应用加味黄连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症6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脑病2科住院及门诊的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症患者60例,按先后顺序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平均64岁。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平均67岁,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2]中不寐痰热扰心证诊断标准: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酸嗳气,伴口苦,头重,目弦,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1.2.2 西医诊断标准 失眠症诊断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制定。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超过30 min;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5 h;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上述睡眠障碍每周至少3次并维持1个月以上。脑梗塞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4]。安静休息时发病者多;发病年龄较高;突然发病且其症状逐渐加重,1~3 d达到高峰;意识常清楚,偏瘫、麻木、失语等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比较明显;常有脑动脉硬化症及其他部位动脉硬化的证据,伴有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等;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脑脊液检查正常;CT或MRI检查提示脑缺血病灶。
1.3 纳入标准
愿意接受治疗或随访;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75岁以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7个因子成分得分>7。
1.4 排除标准
既往有中风或失眠史;有严重的心、肝、肾脏疾病史;有精神病史及癫痫病史;有失语、痴呆、意识障碍等不能配合检查者;有严重过敏史。
1.5 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相应的活血化瘀和脑细胞保护剂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及对照组在脑梗塞的治疗上无差异。在治疗期间注意忌咖啡、烟酒、茶水等,定时就寝,作息规律,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的在治疗期间相关药物可继续服用。
1.5.1 治疗组 给予加味温胆汤加减:黄连6 g,黄芩10 g,法半夏9 g,陈皮12 g,茯苓10 g,枳实6 g,竹茹10 g,夜交藤30 g,酸枣仁20 g,合欢皮10 g,甘草6 g。心悸惊惕不安者加远志6 g、珍珠母20 g、菖蒲12 g以安神定志;饮食停滞加焦三仙30 g、莱菔子10 g以消导和中,水煎取汁200 ml,每日1剂,早晚各1次口服。同时取耳穴心、肾、内分泌、皮质下、神门进行耳穴贴敷,每次贴敷最多3 d并进行更换,10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1.5.2 对照组 给予艾司唑仑片(天津太平洋医药公司)1 mg,每晚1次口服,10 d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1.6 疗效观察方法
1.6.1 疗效指标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是国际公认的睡眠自评量表,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估睡眠质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由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日间功能障碍7个成分组成,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计分,累积各成分得分相加即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
1.6.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PSQI总分减分率判断。痊愈:PSQI总分减分率≥75%;显效:PSQI总分减分率50%~74%;有效:PSQI总分减分率25%~49%;无效:PSQI总分减分率 <25%。PSQI总分减分率(%)=[(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100%。中医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达6 h以上,醒后体力充沛,伴随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显效:每晚睡眠时间在4~6 h,伴随症状减轻,病情逐渐向痊愈方向发展;有效:每晚睡眠时间3~4 h之间,伴随临床症状好转不明显;无效:每晚睡眠时间不足2 h,伴随症状未见改善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PSQI评分比较
表2显示,2组治疗后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和睡眠障碍方面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2组睡眠各项指标PSQI评分比较(分,±s)
表2 2组睡眠各项指标PSQI评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 别 时 间 入睡时间 睡眠时间 睡眠质量 睡眠障碍治疗组 治疗前 18.43±2.13 19.31±1.80 18.75±2.33 19.10±1.93治疗后 6.00±2.32**## 6.30±2.70**## 5.70±2.23**## 6.45±2.50**##对照组 治疗前 18.66±2.20 18.85±2.33 18.50±2.25 18.90±2.20治疗后 10.10±2.55## 9.98±2.55## 11.20±2.70## 8.73±2.43##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致残、致死率高,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由于脑梗塞起病急,中枢神经病变和脑缺氧可直接导致患者失眠。另外患者往往对突发的神经功能缺损引起的生活自理困难难以接受,对预后容易产生消极、恐惧、悲观、烦躁等心理反应,也可导致失眠。脑梗塞后失眠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肢体、语言等功能康复,因此积极改善睡眠是脑梗塞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失眠中医称“不寐”“不得卧”等,多为情志所伤,劳逸失调、饮食不节等引起阴阳失交、阳不入阴而形成,阳盛阴衰、阴阳失交是病机根本。《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云:“痰火扰心,心神不宁,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笔者在临床中发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工作压力大,起居失常,思虑过度,过食肥甘厚味,导致肝胆不利、情志不舒、郁而生火,脾胃之土因木郁则不达,加之饮食不节,脾胃受损,健运失司,痰浊内生,肝胆郁火炼痰生热,痰热扰动心神导致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较多,痰湿壅遏于中故见胸闷;痰湿停滞导致气机不畅,胃失和降,故见脘痞、嗳气;痰浊上扰清窍,故见头重目弦。痰热内扰,故见泛酸、口苦、舌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证。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有清热化痰、和中安神的功效。方中法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药;竹茹清热化痰、止呕除烦为臣药;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茯苓健脾渗湿,宁心安神;陈皮理气燥湿;甘草益脾和胃,调和诸药,在原方基础之上加黄连、黄芩,加强清热燥湿泻火之力;夜交藤药性平和,养心安神;酸枣仁补养心肝之血、安神定志且味酸,与甘草相伍酸甘化阴,使阳交于阴,阴自动而静,从而达到调摄阴阳的目的;合欢皮解郁安神。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连、黄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枳实有显著的镇静作用,还能提高胃液酸度,增加食欲和消化功能;酸枣仁可改善心功能、镇静催眠,诸药合用痰热实邪去除,阴阳调和,神安而寐。
中医认为,耳与脏腑经络的病理生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所以耳穴贴豆的局部刺激,通过俞穴-经络的作用调节体内外环境的平衡,从而达到平衡阴阳、调理脏腑、补虚泄实的治疗作用。由上可知,痰热内扰型不寐病位主要涉及心、肝、脾胃,故耳穴压豆治疗时以心、肝、脾穴为主。内分泌穴有较好的排泄、吸收和代偿等功能;神门穴有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功能。临床中耳穴贴压刺激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疗效。
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加味温胆汤配合耳穴贴敷治疗脑梗塞后痰热内扰型失眠症疗效确切,总有效率优于艾司唑仑组,且方药可随症加减,组方灵活,使用安全,可长期反复使用且不产生依赖性,值得临床推广。
[1]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81.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149.
[3]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8.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5]杨秀蓉,张尹红,徐志鹏,等.氟派噻吨美利曲辛对脑梗塞后抑郁焦虑的治疗[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9,18(5):319-320.
R245.9+1
B
1006-3250(2016) 09-1241-02
2016-03-18
张丽娜(1977-),女,北京人,主治医师,医学学士,从事中医内科的临床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