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农用地整治分区及工程配置

2016-04-11范垚杨庆媛

江苏农业科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分区重庆市

范垚++杨庆媛

摘要:农用地整治分区是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分区是农用地整治项目配置、工程模式选择的基础。在新时期,土地整治成为破解农业现代化发展制约因素的重要手段,而现有的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较少考虑现代农业发展对土地整治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此,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条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选取19个影响重庆市农用地整治分区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将重庆市除渝中区、江北区、大渡口区3个基本城市化区域外的35个区(县)划分为6个整治分区。在综合分析各区域土地整治基础条件、特色农业产业、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农用地整治战略及工程配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区域差异和地方特色,以期为重庆市土地整治规划、农用地整治项目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战略性建议。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农用地整治;分区;工程配置;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 F2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2-0437-07

收稿日期:2015-09-09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311006)。

作者简介:范垚(1991—),男,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与国土规划、土地整治研究。E-mail:fanyaoswu@126.com。

通信作者:杨庆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地经济与政策、土地利用与国土规划研究。E-mail:yizyang@swu.edu.cn。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进行现代意义的大规模土地整治,最初的目标是新增耕地,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土地细碎化以及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1]。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土地整治的范畴、内涵、目标等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已逐步发展为对农村“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乡村景观文化的重要抓手[2-4]。农村土地整治包括农用地整治、集体建设用地整治,其中农用地整治已成为新增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重要途径。

目前,学术界对土地整治的分区研究主要涉及国家[5]、区域[6-9]、景观[10]3个尺度。分区依据主要有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分区[11]、土地适宜性评价分区[12-13]、土地整治综合潜力评价分区[14],以及基于规模效应、生态安全、限制因素耦合的分区[15]。分区方法主要有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16]、聚类图法[17]、聚类分析法和叠图法[18]、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19]等定量研究,以及根据区域功能进行分区的定性研究[20-21]。研究对象主要有:对农用地整治潜力分区,从而确定各区域的整治模式[22]和整治时序[23];针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构建高标准基本农田综合质量评价模型,进而划定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24],通过分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影响因子,根据限制性因子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进行分级和时序安排[25];开展耕地质量评价、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适宜性评价,并运用四象限法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进行分区[26]等。

现代农业具有生产技术科学化、经营形式产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生态环境优良化、经济社会功能多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等特征[27]。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物质保证,在“四化同步”推进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农业须适应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提出的新需要,开发多功能性,巩固和强化农业的重要战略地位[28]。现代农业发挥生产功能要求促进农业生产方式集约化,提高高产稳产田比重,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29];发挥生态功能要求治理农业环境污染,提升土壤保持水土能力[30];发挥文化和休闲服务功能要求将农耕文化植入乡村旅游[31]。可见,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和资源环境条件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发挥多功能对新时期土地整治提出了新要求[32]。农用地整治通过土地平整工程归并田块,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供了土地利用条件;将土壤培肥与灌排水设施配套,提升耕地质量和抗灾能力,促进粮食产量的提高;通过田间道路系统的完善增加田间道路密度和通达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通过农田防护工程改善农村生态条件[33](图1)。农用地整治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抗灾能力、提高土地利用程度和产出水平、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及经营方式的转变,并能促进土地集中、生产集约、产业集成[34],成为破解农业现代化制约因素的重要手段[35]。

重庆市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工作,整治模式由以新增耕地为主的目标单一型转变为重视耕地质量提升,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三峡库区移土培肥重大工程、统筹城乡发展“整村推进”相结合的多种整治模式,经历了从田坎改造、农村道路治理单项工程到中低产田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综合工程的过程,逐步由单一走向综合[36],体现了西南丘陵地区的土地整治特色。而在已实施和正在开展的土地整治项目中,普遍存在整治模式和工程配置“一刀切”的现象。重庆市地处丘陵山区,幅员面积较大,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均,区域性差异明显。应客观要求不同地区的农用地整治模式、工程配置有所差异,对农用地整治类型进行分区,体现区域特点和农业产业特色。已有研究多通过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进行整治区域划分[37-38],较少考虑现代农业发展对新时期农村土地整治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求等因素。

本研究根据重庆市各区(县)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条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不同找出区域共性,并区分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对各区域提出针对性的整治战略和工程配置建议,为重庆市土地整治规划、各区(县)农用地整治项目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战略性建议。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思路

在分析重庆市各区(县)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已有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成果,结合重庆市自身特点,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方面的因素,形成重庆市农用地整治分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并将所得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归纳区域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由于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大部分或全部位于都市功能核心区范围内,城镇化率均达95%以上,已无或较少有农用地,故以重庆市其余35个区(县)为评价单元,将其分为不同类型的整治区域。根据各区(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制约因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提出各整治区域相应的整治战略和工程配置建议,并采用ArcGIS 9.3软件进行定性修正和命名,得到最终结果。

1.2研究方法

常用的土地整治分区方法有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或将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分析法受人为主观影响较大;定量分析法通过构建分区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对指标进行量化,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人为主观影响,获得较为科学合理的结果,因此选用定量分析中常用的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

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是一种多变量化简技术,其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因子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即通过“降维”的方法分解原始变量,将相关性较强的变量分为一类,形成彼此相互独立或不相关的变量,用较少变量代替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从而减少分析指标数量。

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别称群分析,是一种采用“物以类聚”的思想,根据对象间相关程度而对样本或变量进行分析的多元统计方法,分为系统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有序聚类法等。本研究采用聚类分析法,即假设各样本独自成为一类,计算样本间的距离,将距离最近的2个样本合并为一类,再次计算新合并样本与其他样本的距离,并将距离最近的2个样本合并,按照该方式直至所有样本成为一类为止,然后根据需要确定最终分类方案。

1.3分区指标体系的建立

将农用地整治分区的影响因素分为自然条件(A)、社会经济条件(B)、土地利用情况(C)、现代农业发展水平(D)4个类型,根据重庆市实际情况选择平均海拔等19个指标(表1)。

1.3.1自然条件类指标平均海拔(A1)指各区(县)的平均海拔高度,由DEM图通过分区统计获取,海拔高度的变化会引起气温和日照变化,从而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布局产生影响。15°以下坡耕地比重(A2)指15°以下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各地的地形地貌条件和适宜耕作的耕地比重。

1.3.2社会经济条件类指标地区生产总值(B1)指各区(县)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反映该区(县)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农业增加值比重(B2)指各区(县)2013年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反映该区(县)农业发展总体情况。地区财政收入(B3)指各区(县)2013年区(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反映该区(县)开展农用地整治项目的财政支付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B4)指各区(县)2013年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反映该区(县)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1.3.3土地利用情况类指标土地垦殖率(C1)指耕地面积占区(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该区(县)的农用地利用结构和利用程度。园地面积比重(C2)指园地面积占区(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该区(县)农用地利用结构。森林覆盖率(C3)指林地面积占区(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县)的生态环境状况。未利用地比重(C4)指未利用地面积占区(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县)可通过复垦、开发新增的后备土地资源量。九等以上耕地比重(C5)指区(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中九等以上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该区域土壤的质量状况。水土流失面积比重(C6)指水土流失面积占区(县)土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和可通过土地复垦新增耕地面积的潜力。耕地整治潜力(C7)指各区(县)2011—2020年通过农用地整治可新增的耕地面积,反映该区(县)耕地后备资源的保障程度,间接反映该区(县)可整治农用地规模。

1.3.4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类指标农作物播种面积(D1)指各区(县)2013年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反映该区(县)农用地的利用程度。灌溉保障率(D2)指各区(县)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反映耕地的抗旱能力和灌溉工程的完善程度。耕地集中连片度(D3)指各区(县)耕地总面积与耕地总斑块数之比,即耕地斑块的平均面积,反映该区(县)耕地的规模化水平。农用机械总动力(D4)指各区(县)2013年拥有用于农、林、牧、渔业的各种动力机械的动力总和,反映该区(县)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农产品商品率(D5)指各区(县)2013年农业产品商品量占农产品总量的百分比,反映农业的商品化程度,间接反映现代农业的专业化程度与规模化程度。人均农村道路面积(D6)指农村道路用地面积与农业总人口数之比,反映该区(县)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间接反映农产品流通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表1基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庆市农用地整治分区指标体系

因素层影响指标指标解释或计算方法自然条件A平均海拔A1(m) 15°以下坡耕地比重A2(%)15°以下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社会经济条件B地区生产总值B1(万元)农业增加值比重B2(%)农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100%地区财政收入B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B4(元)土地利用情况C土地垦殖率C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园地面积比重C2(%)园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森林覆盖率C3(%)林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未利用地比重C4(%)未利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九等以上耕地比重C5(%)九等以上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水土流失面积比重C6(%)水土流失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耕地整治潜力C7(hm2)2011—2020年耕地整治潜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D农作物播种面积D1(hm2)灌溉保障率D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总面积×100%耕地集中连片度D3(hm2/块)耕地总面积/耕地总斑块数农用机械总动力D4(万kW)农产品商品率D5(%)农产品商品量/农产品总产量×100%人均农村道路面积D6(hm2/万人)农村道路面积/农业总人口

1.4数据来源

平均海拔数据来源于1 ∶25万重庆市数字高程图(DEM)。15°以下坡耕地比重、农村道路面积、耕地面积、园地面积、林地面积、未利用地面积、耕地总斑块等数据来源于重庆市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库。地区生产总值、地区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产品商品率等数据来源于《重庆统计年鉴(2014)》。土地整理项目数、耕地整治潜力等数据来源于重庆市土地整理中心及《重庆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有效灌溉面积数据来源于各区(县)统计年鉴、各区(县)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农业信息网等,并根据近年实施项目情况将原数据折算为2013年数据以保持数据一致性。九等以上耕地比重数据来源于各区(县)耕地质量等级调查成果报告。各区(县)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发展规划及特色产业等数据来源于《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重庆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2分区过程与结果分析

2.1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28°10′~32°13′N、105°11′~110°11′ E,地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东临湖北省、湖南省,南靠贵州省,西接四川省,北连陕西省。重庆市北部、东部、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别称“山城”。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18 ℃,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000~1 500 mm。辖区总面积为 8.24万km2,下辖21区17县,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民族地区于一体,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013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34%。201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27×104亿元,3次产业结构比为7.9 ∶50.5 ∶41.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4.30万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2万人、8 332元,城乡收入比为3.03 ∶1。

截至2013年,重庆市入库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共计3 118个,实施规模达75.39万hm2。其中,市级投资项目301个,实施规模达13.39万hm2;区(县)级投资项目2 817个,实施规模达62万hm2。全市实施“基本具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6.68万hm2,实施“稍加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3.51万hm2,实施“全面改造”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8.29万hm2,实施总规模达18.48万hm2。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南川区、大足区、合川区、涪陵区、梁平县等5个区(县)实施高标准农田1.55万hm2,总投资达3.06亿元。

重庆市2013年第一产业产值达到1 002.68万元,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7.9%;农村人口为1 237.2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66%。全市将现代农业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通过构建“两区一带”(指方山丘陵和平行岭谷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大巴山和武陵山特色农产品产业区、长江流域优势特色产业带)的农产品生产战略格局和“四优七特”(指粮油、柑橘、蔬菜、畜牧等4个优势产业和渔业、林业、茶叶、特果、蚕桑、中药材、烟叶等7个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力争将重庆市建成我国西部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2分区过程

将原始数据输入SPSS 18.0软件,通过因子分析对其进行降维处理,以达到用较少公因子代替较多原始指标的目的。首先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s球形检验测定样本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值为0.786,大于0.700;球形Bartletts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0,因此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将原始数据进行降维,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并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公因子进行旋转。提取后,主成分对于所有因子变量的公因子方差均较大,提取的3个主成分可解释原始数据79.34%的信息(表2),可较好地代表原始数据的信息。

采用组间联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对得到的3个因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采用余弦(Cosine)测度距离。因子分析已将数据标准化,采取就近原则对聚类结果进行适当调整,依据土地整治条件、区位条件将重庆市划分为6个整治区域(图2、表3)。

2.3分区结果

2.3.1环都市区综合整治区(Ⅰ)该区域包含渝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6个区,是除渝中区、江北区、大渡口区外的主城区,包含重庆市五大功能区中的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全部区域。该区域是重庆市都市区的范围,地形为典型的川东平行岭谷,区域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22%,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 21.13%。该区域土地整治项目较少,2002—2013年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数仅为全市总项目数的4.04%。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为都市现代农业,重点发展时令果蔬、花卉苗木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凸出休闲观光、科普教育、旅游等服务功能。

2.3.2城郊中低产田改造区(Ⅱ)该区域包含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綦江区等4个区,位于主城区周边,区位条件较好,是长江进入重庆市境内的上游区域,水资源充足。区域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2.73%,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5.29%,2002—2013年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数为全市总项目数的14.46%。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为城郊特色农业,重点

表3重庆市农用地整治分区

整治分区包含区(县)环都市区综合整治区(Ⅰ)渝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巴南区城郊中低产田改造区(Ⅱ)涪陵区、江津区、永川区、綦江区渝中渝西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Ⅲ)长寿区、合川区、大足区、璧山区、潼南县、铜梁区、荣昌区、垫江县、梁平县三峡库区腹心坡耕地改造区(Ⅳ)万州区、忠县、开县、丰都县、云阳县秦巴山生态涵养整治区(Ⅴ)奉节县、城口县、巫山县、巫溪县武陵山生态保护整治区(Ⅵ)南川区、武隆县、石柱县、酉阳县、黔江区、彭水县、秀山县

为蔬菜产业。

2.3.3渝中渝西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Ⅲ)该区域包含长寿区、合川区、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区、璧山区、荣昌区、垫江县、梁平县等9个区(县),大部分区域为城市发展新区。该区域为丘陵宽谷相间,地形相对平坦,地势较低,后备耕地资源充足,整治潜力较大。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6.41%,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3.19%,2002—2013年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数为全市总项目数的30.46%。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为优势粮油蔬菜产业。

2.3.4三峡库区腹心坡耕地改造区(Ⅳ)该区域包含万州区、忠县、开县、丰都县、云阳县等5个区(县),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区域土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59%,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6.87%,2002—2013年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数为全市总项目数的16.30%。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为库区特色农业产业,优势产业为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

2.3.5秦巴山生态涵养整治区(Ⅴ)该区域包含城口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等4个县,基本特征为平均海拔较高、中高山较多、坡耕地比重较大。区域土地面积为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7.43%,人口仅为全市总人口的6.21%,2002—2013年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数为全市总项目数的10.94%。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为山地生态农业。

2.3.6 武陵山生态保护整治区(Ⅵ)该区域包含南川区、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酉阳县、秀山县、彭水县等7个区(县),平均海拔较高,位于喀斯特地区,农用地整治潜力相对较低。区域土地面积为全市土地总面积的 27.19%,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11.22%,2002—2013年开展的土地整理项目数为全市总项目数的23.70%。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为农林畜牧产品加工业。

3整治战略及工程配置

3.1分区整治战略

各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条件等基础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土地整治内容应有所侧重,结合各自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与要求,按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提高耕地质量、促进规模化经营、合理增加耕地数量、提升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形成不同整治战略。

环都市区综合整治区(Ⅰ)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较好,政府有较高的支付能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劣势为农用地面积相对较少,土地集中连片程度较低,整治潜力不大,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应依托国家中心城市优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大力开展都市现代农业型综合整治项目,为城市提供多样化、优质安全的时令果蔬和花卉苗木等农副产品。同时拓展农业功能,打造优美的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会展农业、设施农业等,推进市民“体验式”旅游,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和科普教育基地。在土地整治项目方面,应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园、采摘果园建设的综合整治项目,以土地向规模经营大户集中为原则,推进农村土地资源高效整合,统筹城乡土地利用。

城郊中低产田改造区(Ⅱ)的优势为地势相对较低,未利用地比重和人均居民点面积较大,因此有较大的新增耕地潜力,蔬菜产业优势凸出;限制性因素为坡耕地比重较大,影响土地规模化种植和经营。应发挥区域蔬菜产业带的优势,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形成标准化生产技术和重点蔬菜产业基地。在土地整治项目方面,应推进精品蔬菜标准园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未利用地开发,以及废弃地、灾毁地、居民点复垦,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通过土地整治适当增加耕地数量,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渝中渝西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Ⅲ)的优势为平均海拔较低,15°以下坡耕地面积比重较大,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优质耕地比重较大,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耕地集中连片度较高,已有优势粮油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劣势为农田防灾抗灾能力较差。应利用地势较为平坦开阔、地块平均面积大、集中连片程度高、土壤肥沃、交通便利等自然条件优越和产业配套效果好的特点,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基本具备”“稍加改造”“全面整治”项目,提升耕地质量,促进耕地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构建便利的交通运输网络供农产品流通,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灌排体系,打造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峡库区腹心坡耕地改造区(Ⅳ)的优势为园地面积比重较大,土地整治项目较多,农产品商品化率较高,有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的良好产业基础;限制性因素主要为三峡库区消落带水土流失带来的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应以治理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为主,保持耕作层地力,同时发挥柑橘产业带等库区特色农业产业优势,加强坡耕地改造,推进高标准柑橘基地建设,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打好库区牌和生态牌,打造柑橘观光示范走廊,保障库区生态环境。

秦巴山生态涵养整治区(Ⅴ)农用地整治的限制因素为人均耕地面积少,优质耕地较少,海拔较高,生态环境退化。应依据当地地形特点、土壤条件、气候本底,发展以林地为主的山地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的林特农产品。重点打造库区特色农业产业观光园和示范园,培养渝东北绿色有机生态走廊,建立绿色生态屏障,将先天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武陵山生态保护整治区(Ⅵ)农用地整治的限制性因素为山地比重较大,耕地整治潜力较小,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地区经济落后。应加强区域生态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发挥区域农林畜牧产品加工业的特色优势,推进中高山区农用地改造项目,围绕农业产业需要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规格,以加快生产机械化步伐,满足产业高效化需求。

3.2土地整治工程配置

根据各分区整治战略,结合区域农用地整治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对各整治分区进行土地整治工程配置(表4)。表4农用地整治分区工程配置

整治分区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环都市区综合整治区(Ⅰ)以归并田块为主,注重表土剥离与回覆,适当建设条田,田坎以石坎为主可筑坝或直接引水,采用明渠或管道灌溉,重视排水设施建设增加田间道路密度,提高田间道通达度注重农田景观改造,适当布设坡面防护工程和护路护沟林城郊中低产田改造区(Ⅱ)加强缓坡改造和坡改梯工程,梯田和坡式梯田结合,可爆破改土,新建田块以石坎为主,重视熟土的优化与改良,注重土壤改良灌溉水源以建设山坪塘、蓄水池为主,同时建设排水设施和沉沙凼,适当布置节水滴灌喷灌重点建设适宜小型机械耕作的生产大路,提高田间道路建设标准适当布设坡面防护工程和护路护沟林,规划拦山堰、排洪沟渝中渝西高标准基本农田重点建设区(Ⅲ)以田块归并、土地平整和条田建设为主,适当扩大条田规模,保证耕作层厚度达到基本农田要求发展泵站提灌,采用明渠或低压管道引水,合理规划沟、渠,提高灌溉保证率和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农田抗洪抗旱能力适当提高硬化田间道和生产路密度,合理布置下田坡道,便于农业机械进出田块,生产路可与沟渠组合布设加强田间道两旁农田防护林和护岸林建设,修复护河堤三峡库区腹心坡耕地改造区(Ⅳ)加强缓坡改造和坡改梯工程,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透水、通气、保水性能灌溉水源以建设山坪塘、蓄水池为主,解决田间灌溉和排水问题完善田间道路系统,生产路可与沟渠组合布设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相结合,适当布设拦山堰秦巴山生态涵养整治区(Ⅴ)以缓坡改造和梯田化建设为主,注重适宜果桑、烟叶、林药等生长的土壤的培肥与改良,提升土壤透水、保水能力灌溉水源以建设山坪塘、蓄水池为主,注意排水设施和沉沙凼的布设构建便利的田间道路网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工程、农田林网工程与坡面防护工程相结合武陵山生态保护整治区(Ⅵ)爆破改土,进行土壤分配或客土回填,做好田块归并和条田建设,适当布设坡式梯田,注重土地面源污染治理与盐碱地改良灌溉水源以建设山坪塘、蓄水池为主,重视排洪设施建设增加田间道和生产路密度,提高田间道路通达率,构建便利的田间运输道路网络农田林网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坡面防护工程相结合,布设拦山堰和截水沟

4结论与展望

农民人均纯收入、土地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农作物播种面积等因素是重庆市农用地整治分区的主要影响因素,公因子在以上影响因子的载荷均达到0.9以上。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将重庆市35个区(县)分为6个整治分区,并提出每个区域的整治战略及工程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重庆市农用地整理模式和工程标准“一刀切”的问题。多样化的整治模式和工程配置可体现区域差异和地方特色,为今后重庆市农用地整治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国内已有研究多从农用地整治潜力、耕地质量等方面对农用地整治进行分区和时序安排,较少结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及其对农用地整治的要求进行研究。本研究结合了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条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4个方面的因素,为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科学划定农用地整治分区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果选取不同的农用地整治分区影响指标,研究结论也会不同,科学选取、综合判断才能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结果。以各区(县)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整治分区,与《重庆市现代农业建设总体规划》的“五大农业主体功能区”划分单元相一致,提出了县域范围的农用地整治策略,但难以反映各区(县)内部地域差异。如果能以各乡镇甚至各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将农用地整治项目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相结合,则可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也更具指导性和实际操作性,将成为农用地整治分区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谷晓坤,范春晓,柴铎,等. 不同类型区农用地整治对农田生产能力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5):745-753.

[2]刘彦随. 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3-8.

[3]吴次芳,费罗成,叶艳妹. 土地整治发展的理论视野、理性范式和战略路径[J]. 经济地理,2011,31(10):1718-1722.

[4]严金明,夏方舟,李强. 中国土地综合整治战略顶层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4):1-9.

[5]罗明,王军. 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 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6]朱雪欣,王红梅,丁一. 佛冈县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区位选择[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1):249-256.

[7]黄晓阳,金晓斌,郭贝贝,等. 黄土台塬区农用地整治分区研究[J]. 资源科学,2014,36(3):438-445.

[8]许晓婷,隋立春,李芹芳. 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研究[J]. 测绘通报,2014(1):82-85.

[9]蔡海生,赵建宁,曾珩,等. 江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11,25(3):38-44,51.

[10]郭熙,黄俊,马文娜,等. 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工程模式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1):102-108.

[11]孔波,黄涛珍. 耕地质量等别划分与分区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市为例[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9):973-977,990.

[12]张红梅,范树平,栾巍. 安徽省淮河流域土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模式探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4):57-59,61.

[13]魏宏安,王介勇. 延安市黄土丘陵沟壑区沟道土地整治适宜性评价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129-132.

[14]王培东. 县域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评价和整治分区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15]周建,张凤荣,张佰林,等. 规模效应、生态安全、限制因素耦合的农用地整治研究——以天津市蓟县为例[J]. 资源科学,2014,36(4):758-765.

[16]李小平,刘光远,赵天琪,等. 干旱区县域土地整治分区实证研究——以新疆奇台县为例[J]. 山东国土资源,2014,30(8):91-96.

[17]张正峰,陈百明. 土地整理分区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J]. 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23-126.

[18]毛美桥,许庆福,丁喜莲,等. 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分区研究——以山东省肥城市为例[J]. 山东国土资源,2012,28(8):61-64.

[19]练炳维,王松林. 海南农业功能区划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75-80.

[20]李彬,高远,李刚,等. 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类型区划分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4):465-469.

[21]刘巧芹,吴克宁,王海,等. 土地综合整治战略研究——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6):7-13.

[22]朱俭凯,刘艳芳,刘谐静,等. 广西农用地整理条件分区及其模式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3):257-262.

[23]潘瑜春,刘巧芹,陆洲,等. 基于农用地分等的区域耕地整理规划[J]. 农业工程学报,2009,25(S2):260-266.

[24]王新盼,姜广辉,张瑞娟,等.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域划定方法[J].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0):241-250.

[25]冯锐,吴克宁,王倩. 四川省中江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时序与模式分区[J].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2):243-251.

[26]唐秀美,潘瑜春,刘玉,等. 基于四象限法的县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布局与模式[J].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238-246,293.

[27]姜作培.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建设路径[J]. 经济问题,2007,334(6):69-71.

[28]尹成杰. 农业多功能性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J]. 中国农村经济,2007(7):4-9.

[29]关小克,张凤荣,李乐,等. 北京市农业发展态势及土地整治策略研究[J]. 资源科学,2011,33(4):712-719.

[30]张勇,汪应宏,陈发奎.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的理论基础和生态工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6):703-707.

[31]马佳. 上海都市多功能农业区土地整治新思考[J]. 上海农村经济,2014(5):29-31.

[32]谷晓坤,刘娟. 都市观光农业型土地整治项目的社会效应评价——以上海市合庆镇项目为例[J]. 资源科学,2013,35(8):1549-1554.

[33]张俊凤,刘友兆. 农村土地整治对“新三农”问题的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2):144-148.

[34]宋佃星,延军平,李双双. 基于土地整治的三门峡库区(华阴段)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1):50-54.

[35]吴海洋. 农村土地整治:助推农业现代化[J]. 求是,2012(7):51-53.

[36]杨庆媛,冯应斌,杨华均,等. 从单一走向综合:重庆市土地整理回顾与展望[J]. 资源与产业,2008,10(5):23-27.

[37]李宏伟. 重庆市不同功能区土地整理工程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9.

[38]何江,邱道持,谢德体,等. 重庆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环境与不同尺度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473-477.魏利峰,纪建伟. 基于Contourlet变换与LSSVM的玉米种子识别算法[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2):444-445.

猜你喜欢

分区重庆市
面对窨井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前进中的重庆市渝东卫生学校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浪莎 分区而治
基于SAGA聚类分析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基于多种群遗传改进FCM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VTS“分区-分时-分类-定责”管理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