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之道

2016-04-10陈运贵

社科纵横 2016年10期
关键词:城乡农村文化

陈运贵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发展之道

陈运贵

(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确定的发展战略,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更宏观的学术视野,破除文化建设就是单纯投入的观念,树立文化既是生产力、也是发展目标的思想,把城乡文化一体化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进行考察,明确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及其基本要求,正确认识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所面临的主要障碍,科学建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实现路径,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城乡文化一体化内在逻辑发展路径

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中,文化不再是一种经济工具、一种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而是一种发展的目标、一种评价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指标。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正是基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考虑。这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也是从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的重大部署。

一、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在逻辑

1.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涵。“一体化”一词最早出现在国际关系和经贸等领域,指两个以上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逐步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随着内涵的不断拓展,“一体化”也可以理解为: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互不协调的事项,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或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协同效力,以实现组织策划目标的一项措施。[1]“城乡一体化”的提法在20世纪就已出现,指的是把特定区域内的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规划的做法,是城乡各种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城乡一体化包括经济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很多内容,城乡文化一体化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城乡文化一体化是基于城乡一体化而出现的。

从理论上讲,“城乡文化一体化”是指在一个区域内,政府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城乡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坚持城乡文化发展并重、城乡互动的原则,将城乡文化发展纳入到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投入的轨道,以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资源共享、共同繁荣。它应该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是从制度层面上能够保障城市和乡村各种文化要素自由的流动不要受到制度的阻碍。二是作为政府的文化政策目标来讲,应该是统一的,既涵盖城市也应该涵盖乡村,城乡文化总体上有一个统一的政策目标,不能说对城市是一种政策,对农村是另一种政策。三是在同一个文化政策目标下,采取一个统一的制度安排、制度设计、制度安排。因此,城乡文化一体化不仅是一种战术要求,更是一种战略目标。

从战术要求上讲,在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就是要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文化规划、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政策措施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真正实现城乡在文化政策上的平等、文化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成果。从战略目标上讲,城乡文化一体化应该包含三个目标:一是在政治上要使中国传统的农民和城市市民都应该享有共同的文化权利。二是通过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推进,使城市和农村文化大体上能够处在同一个发展水准上。三是农民与市民应该享受大体相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能够提高和改善。

2.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内在要求。城乡文化一体化不仅关乎社会公平,而且涉及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的改革,追求的是更高层面上的社会制度的构建和发展,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公平。因此,我们必须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战略高度出发,强化对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认识。应当充分认识到,城乡文化一体化是走向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程度还不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公平性特征,及其对整个社会利益结构的合理调节作用未能充分体现。这就需要政府立足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统筹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确保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最大程度地缩小城乡、区域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应该看到,城乡文化一体化不等于统一化。城乡文化一体化既不是城市文化对农村的同化,也不是农村文化的城市化,而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实现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融合过程。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不是搞“一样化”发展,而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根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发展规律,追求城乡文化互补协调发展,走差别化、协调发展的道路。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文化产业布局和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二、实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1.实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因为文化现象从来就是与经济现象同步发生的,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就在于城乡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文化的介入将为城乡一体化提供正确的导向和精神动力、智力支撑,促进城乡居民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保持城市与乡村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并且以这种文化上的两极形成促进当地发展的张力,造就更多的田园城市和美丽乡村。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我国已经成为跨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并正在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社会公平的基本标志,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走向和谐的必要条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全社会公共文化需求全面快速增长同公共文化服务不到位、公共文化产品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尤其是随着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全面释放,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已经成为广大农民现实和迫切的期盼。为了适应这个现实需求,就必须实行城乡文化一体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一体化的资金安排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为向财政资源不足地区转移财力,用以增加公共物品供给,所产生的效用要大于投向财力充裕地区。与此同时,城乡文化一体化有助于促进城乡统一文化市场形成,使文化生产要素和文化产业能够在利益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在地区间流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与社会文化以及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因为“文化的介入不是要改变城乡一体化的经济中心,但它要赋予这个过程更多的内容、层次和色彩,特别是赋予文化以灵魂,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从片面发展到全面均衡发展的转变。”[2]

2.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产业发展、总量扩大的同时,支撑经济增长的要素条件开始发生变化,增长成本上升、比较优势弱化。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因此,无论是城市经济、农村经济的转型,还是城乡一体化经济的形成,都要注重协调发展和综合推进,注重其中的文化作用,特别是增加文化、智慧和创意的含量,而不能简单地依靠财力、物力的投入,更不是采取高污染、高消耗的办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既包括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包括实现文化在内的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当前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就必须理顺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整体推进、同步发展。与此同时,要不断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着力改变文化领域的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政策上一致、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

3.实行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是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的现实需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人口收入、受教育年限、医疗水平、农村文化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相对较低的农村人口素质与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滞后也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瓶颈,严重阻碍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当前,应当充分估计城乡文化一体化在有效缓解城乡差距中的重大作用。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现阶段,明确提出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是为公共财政配合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大政方针而树立的协调目标,可以据此更为积极地发挥财政的导向作用,配套构建更为合理的利益均衡机制来引导社会中各利益群体、经济主体的行为方式,适当优化社会分配关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改进社会总体的生存状态与福利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总指针,以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立足基层实际,遵循城乡文化发展规律,进一步增强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的自觉性、主动性,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文化差距,增强文化发展均衡性,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以保障城市市民与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障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城镇化在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包括农民的生活状态也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没有能够缩小城市和乡村的差别,这个差别还再继续扩大,数字表明,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22:1,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0:1。尽管我国的城镇化取得很大成就,目前已超过50%,但城乡二元分治的根基基本没有动摇。这就是我们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和主要障碍。展开来说,主要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发展形成的城乡文化差距。由于历史和现实多重影响,我国农村与城市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不均等问题还很突出。与城市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严重“贫血”,农民文化生活单调,文化阵地缺失,文化传播载体较少,文化场所濒临瘫痪,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贫乏;农村文化队伍的状况堪忧,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等问题多年来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特别是文化产品的供给方面,农村大大滞后于城市,农村的文化体系不断被边缘化,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渐有扩大的趋势。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普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建设欠账多、问题多。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和地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但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性改变。以2009年为例,城市文化投入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70.6%,农村仅占29.4%,城市比农村高41.2个百分点;城市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了33.27元,而农村人均文化投入只有12.1元。[4]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还非常明显,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还不可能消除这种差距,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体制机制的障碍。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公共服务体制的制度设计仍坚持城乡分离的思路,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倾向于以“体制身份”为标准,在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搞“区别对待”。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基本由国有部门和城市居民独享,非国有部门和农村居民,则往往被排除在覆盖范围之外,即便少许的、能够覆盖到农民或非国有部门身上的公共服务,也常常被冠之于所谓“支援”的字眼。因此,整个国家文化财政投入重城轻乡,整个国家公共服务体制是一种城市优先发展体制。政府的公共文化政策制订受制于城乡二元分治,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政策目标和制度安排。这不仅造成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占有、服务能力及供给水平存在较大的距离,也导致城乡居民文化权益及公共文化服务享有的权益严重失衡。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城乡分割、部门分割、政策分割、资源分割具有历史惯性,管理机构与管理者的观念及行为均很难适应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想彻底解决二元体制所遗留下来的问题,不仅面临弥补城乡文化发展的巨大差距,还要面临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突破。要消除一切不公平和歧视性的制度与政策,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我们不仅必须致力于消除不合理和不公正的制度和政策,也必须对农村和农民给予特别支持并不是救济、慈善之心和道德良知,也并非利他主义的善良和同情心,而是对历史的一种补偿,是制度公正的要求,也是全社会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受损者应有的权利。”[5]

3.文化资源的逆向流动问题。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看,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社会经济的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在市场作用下,资源的流动总体趋势是由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由贫困地区流向富裕地区。农村文化资源、农村文化人才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大,农村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短缺现象日趋严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大农民基本上已解决了生活温饱问题,基于物质匮乏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相对减少,而其他因素引起的社会矛盾增多,这种矛盾绝大多数是文化匮乏所致。农村与城市文化上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城市与农村之间在文化上的对抗性。如果说,长期以来城市优先发展战略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那么,现在实施城乡文化一体化,将文化建设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现实要求却与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相反,要变正向流动为逆向流动,则需要政府采取诸如行政、经济、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措施和手段,这必然有一个过程。

四、深化改革,为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提供保障

在讨论城乡文化一体化问题时,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用更宏观的学术视野,破除文化建设就是单纯投入的观念,不能就文化谈文化;要树立文化既是生产力、也是发展目标的思想,把城乡文化一体化放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下进行考察。

1.更新发展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城乡文化一体化不仅是物理和外观的变化,更是制度和人的变化。过去城市与农村的人口享受不同的公共文化资源,从出生起就决定了起点与机会的不平等,而城乡文化一体化将以提升城市和农村的文化、公民素质等内涵为中心,把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制度的统一作为方向,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城乡一体化无可回避城市与乡村各自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这正是文化介入的着力点。以人为本的思想、公平正义的精神、扶助弱势的情怀、城乡共同发展的追求,特别是不以牺牲乡村前途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去实现一时目标的准则,这些理念都决定着城乡一体化的性质和面貌。”[2]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就是要注重文化作用,加大文化分量,而不是把文化当作累赘和包袱,跳出文化看文化,从而找到文化的应有位置和发展空间,探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充分注意并尊重市场规律和文化规律,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高度出发,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整体出发,总揽全局、统筹兼顾、总体布局,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文化发展和需求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文化在规划制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建设、政策措施等方面一体化,让农民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文化成果。

2.以城乡一体化为依托,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我国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改革角度讲,要由原来的重单项突破,改变为大力推进户籍、保障、公共服务、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由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发展转变,是发展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模式,牢固树立城乡文化发展“一盘棋”思想,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把城市和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总体规划,坚持统筹兼顾,保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要彻底改变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重视农村经济建设、轻视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统筹规划城乡文化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乡文化发展规划一体化。在制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坚持农村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思想,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总体规划;要树立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思想,不要单纯就农村说农村,就城市说城市,而要坚持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要以城乡文化均衡发展为目标,充分考虑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总量偏少、水准偏低、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客观现实,坚持文化发展投入适当向农村倾斜的原则,缩小城乡文化差别,推动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政策上一致、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动,以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构建城乡文化一体化的制度框架,建立社区文化发展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利、文化成果,是城乡文化一体化的重心,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方向。为此,我们要妥善解决体制分割、相关制度整合、公共资源配置、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等问题,实行统一的城乡文化战略规划、统一的文化规划、统一的城乡文化政策,为全国推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更好的条件。要适应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应该对纵向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形成强县战略和强村战略两种思维,建立社区文化发展机制。从欧美国家经验看,城乡文化一体化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社区文化发展机制”。正是社区所独有的地域性、归属感、亲和性和互助性等特征,使得以农村社区、城市社区为载体的社区文化具有可触及、易获取、可享用等便利简捷特点,通过提升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既面向辖区本地居民又面向辖区外来务工人员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进城市与农村社区内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与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搭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开放包容的、和谐共享的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平台,塑造具有包容性的制度化生存与发展空间。

4.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城乡文化的融合。城市与农村各自的社会环境、文化底蕴、文化氛围不同,要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必须进行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有效对接。要大力整合城乡文化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一方面培育农村文化的自信,一方面增强城市文化的包容性,让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在具体实践中,需要完善和规范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以及区域间转移支付制度,以推进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互补与财力互助的进程。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尤其要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比例,实现城乡财政一体化。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充分利用城市文化在人才资金等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扶持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繁荣;引导鼓励文化部门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和生产更多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产品,帮助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和农村基层文化带头人,促进城市文化多下乡、常下乡,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享受城市文明。与此同时,组织乡村社戏以展演、调演等方式多进城、常进城,在与城市文化的交流、融合中进一步弘扬农村文化特色,突出个性,促进繁荣发展。通过城乡文化的双向交流、双向传输,促进城乡文化的衔接和融合,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城乡文化氛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需求,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强化全体公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进程,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从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1]王治卿.集约型一体化管理体系创建与实践[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9.

[2]孙若风.文化深度介入城乡一体化[N].中国文化报,2012-4-12.

[3]蒋建国.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J].求是,2011(23).

[4]惠鸣.制约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几个因素[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5).

[5]项继权.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09(1).

G122

A

1007-9106(2016)10-0051-05

陈运贵(1964—),男,皖西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当代文化。

猜你喜欢

城乡农村文化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年味里的“虎文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赞农村“五老”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