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2016-04-10李发展
李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70)
影响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李发展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十一五”时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兰州市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兰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理性分析影响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因素,对于查找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探讨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
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高速增长期,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初步形成,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文化旅游收入不断增加,文化旅游经济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时期,兰州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84.3万人次,年均增长24.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80.74亿元,年均增长25%;接待旅游人数较“十五”时期增加1791万人次,增长159%;累计实现旅游总收入较“十五”时期增加101.2亿元,增长126.8%;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均高于全国和甘肃省的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2010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91万人次,同比增长26.7%;实现旅游总收入63.5亿元,同比增长68.4%,其中国内旅游收入62.8亿元,同比增长69.7%,入境旅游收入963.2万美元,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5.8%,占第三产业的11.6%,占甘肃省旅游总收入的26.8%,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兰州市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时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兰州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文化旅游经济将呈现出持续快速、逐年递增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还有诸多因素在影响或者制约着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与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兰州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地位不高,正处于加快发展的上升期;文化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比较弱;文化旅游业发展仍落后于其他省会城市,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还远远达不到支柱产业和龙头产业的要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名牌;总体发展规划滞后,基础配套条件不够完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和开发程度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导向性投入较少;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文化旅游企业经营方式陈旧,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等。
一、思想认识不足,观念更新不够,文化旅游发展观念落后
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既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甘肃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兰州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发挥兰州市比较优势、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握重要机遇期、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兰州市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就必须把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与积极推进“文化兰州”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必须从抓旅游就是抓兴业、抓旅游就是抓就业、抓旅游就是促开放求发展、抓旅游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等方面更新观念。2003年6月,兰州市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中共兰州市委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兰州”的意见》。同年,《“文化兰州”建设规划(2003—2015年)》颁布。“文化兰州”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发挥区域文化的作用,突显文化的静态和动态功能,以文化统领兰州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努力把兰州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突出的文化标志、鲜明的文化形象、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文化内涵、独到的文化特色、发达的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人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思想认识不足,观念更新不够,文化旅游发展的观念相对落后,导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意识淡薄,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思想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认识上,着眼点多在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却忽视了对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不利于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也不利于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较低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影响或者制约着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关系到文化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近年来,虽然兰州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是全国十二个交通枢纽之一,六条国道在这里交汇,数条高速公路辐射周边地区,新扩建的兰州中川机场已开通直飞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旅游包机航线,黄河兰州段航运已开通近四十公里的市内旅游航线,与西北地区周边旅游城市相比,具有一定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较强的可进入性,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兰州市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相对较慢,部分必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旅游景区景点周边饭店、宾馆、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质量低下、数量不足,景区景点比较分散,没有得到高标准、高品位的开发建设,可进入性、可利用性相对较差,已开发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缺乏有机连接,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群优势,出现了“近看一朵花,远看一盘沙”的现象,不能满足不同游客的多层次需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较低。
三、行业市场竞争力较弱,文化旅游业发展后劲不足
兰州市文化旅游行业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综合化经营程度较低,经营业务单一;文化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较小,创新能力不足,效益不显著,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较弱;文化旅游企业整体水平不高,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不太明显,普遍存在“小、散、弱、差”的现象,缺少具有竞争实力的规模化、集团化文化旅游企业,加之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方式,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陈旧,致使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关联度不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手段,与兰州区域特色相适应的文化旅游经济体系尚未真正建立,文化旅游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整体较弱。
文化旅游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文化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游客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文化旅游人才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兰州市旅游局现有的机构设置、人员构成等仍远远不能适应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与其他省会城市的旅游主管部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甘肃省旅游局工作机构的设置也不相对应,更与兰州市文化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人员少、工作量大、机构不健全仍然是影响或者制约兰州市文化旅游工作开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正因为如此,兰州市文化旅游教育和培训工作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已不完全适应,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也不完全适应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文化旅游人才总量不足、层次和质量不高、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业内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竞争激励机制,人才浪费和人才流失现象大量存在,人员过剩与人才奇缺同时存在,文化旅游业缺乏高级管理人才和一线实用性人才,如旅游管理和服务、项目策划与开发、市场营销等,特别是熟悉业务、懂经济、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导致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后劲不足。
四、管理体制和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文化旅游市场不完善
总体发展规划相对滞后,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等权限划分模糊,存在一个景区景点多头管理、相互扯皮推诿、恶性竞争的现象,在开发利用上,也很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开发利用;旅游、公安、交通、卫生、工商、质监、安监、物价等部门横向联合和市、县(区)上下联动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单打独斗,部门联动、上下互动的协调机制也没有真正建立,导致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序经营和有效管理难以实现。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区域合作,形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景区的合作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利共赢。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并未发挥兰州市“座中四联”的区位优势,建立起有效的区域合作机制。
“十二五”时期,虽然兰州市将围绕“丝路重镇、黄河明珠、山水城市、水车之都”旅游城市形象,着力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办好一个展示兰州旅游风采的文化旅游节会;评选一组代表兰州旅游形象特征的摄影作品;制作一批体现兰州旅游特色的标志性广告;征集一套特色鲜明、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认知度高的兰州旅游宣传品;编撰一册反映兰州旅游特色的导游词;编辑出版一套旅游教育培训教材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文化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提升,但文化旅游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市场机制不够完善,市场在文化旅游领域配置资源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或者制约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文化旅游行业的正当竞争。
五、投融资机制不畅,文化旅游业投入不足
制定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全社会兴办文化旅游业,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虽然较快,但经济总量仍然偏低。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兰州市文化旅游业投融资机制不畅,激励机制不完善,政府导向性投入较少,缺乏切合实际、行之有效、贯彻始终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融资平台搭建不力,银企对接不顺,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等融入相对不足,多元化投资主体尚未形成,文化旅游业投入不足。而资金短缺使文化旅游行业,特别是文化旅游企业常常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一些好的文化旅游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是推迟,就是搁浅,致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特别是深度开发相对滞后,多年来风景依旧而面貌未改,导致许多景区景点未老先衰,出现了“侏儒症”,名牌和拳头产品较少,附加值不高,没有形成名符其实的产业链。据统计,“十一五”时期,西安市每年列支旅游专项资金1000万元,乌鲁木齐市每年列支旅游专项资金2300万元,而同期的兰州市仅为800万元左右,明显落后于周边省会城市,与省会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要求极不适应。
六、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不高
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广泛进行宣传促销是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加快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广泛的宣传促销,不仅可以提升兰州市文化旅游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也可以对外宣传兰州、展示兰州,提高兰州的知名度。文化旅游产品的特性,就是不可移动性,像莫高窟只能在敦煌,麦积山只能在天水,贵清山只能在漳县等,你搬不动它,只能让游客到那里去游览观赏,这就是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即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与促销。目前,兰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缺乏特色产品、主导产品和精品名牌,市场竞争力不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在宣传促销方面,兰州市文化旅游业无论是在宣传促销的力度上、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与周边地区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与相关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的广泛合作不足,多渠道立体宣传促销不够,致使文化旅游产品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大、范围不广、深度不够,尤其是在交通枢纽地带和发达地区对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不到位,效果不明显,导致一些文化旅游产品“锁在深闺无人识”,知名度不高。
以上主要因素,已成为影响或者制约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国际文化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内宏观政策的倾斜、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区域文化旅游合作的趋势,也为兰州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兰州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兰州市要按照国家把甘肃建成文化大省的要求,充分发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交融的优势,以黄河为载体和平台,凸显“黄河明珠、山水城市、丝路重镇、水车之都”的城市形象,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精品旅游节点城市、西北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西部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1]中共兰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2010-11-18.
[2]兰州市政府.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纲要[Z].2011-2-22.
[3]兰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Z]. 2010-12-3.
[4]李俊霞,刘心刚.兰州文化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
[5]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Z].2011-8-3.
F592.7
A
1007-9106(2016)10-0044-04
*本文为2013年度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区域特色理念下的兰州市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李发展(1963—),男,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法教学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