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选教学内容 致力少教多学
——《如梦令》教学及思考

2016-04-10蒯威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如梦令清平乐村居

○蒯威

精选教学内容 致力少教多学
——《如梦令》教学及思考

○蒯威

●古诗词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词句理解,基于“少教多学”的原则,教师要精选教学内容,深度整合词句理解,留给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学得轻松,读得有味道。

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老师们基本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加重要。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不少老师在深入钻研文本的基础上,也能研制出精确、适当的教学内容。然而,一旦碰到古诗词,仿佛这种方法一下子失去了作用。古诗,就那么几十个字,无非就是讲讲作者、意思,很难再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地方。事实上,坚持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致力少教多学,同样能提升教学效果。下面就以《如梦令》一词的教学为例,谈谈古诗词在语文知识、词句理解以及朗读指导等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一、语文知识:精选属于“这一首”的知识点

师:对于“词”我们并不陌生,以前也学过一首词,还记得吗?

生:是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

师:(出示《如梦令》和《清平乐·村居》)同样是词,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既有题目,也有词牌名,而《如梦令》这首词却只有题目。

师:其实这里的“如梦令”是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一定有“词牌”。还有什么不同?

生:《清平乐·村居》分上下两片,而《如梦令》只有一节。

生:《如梦令》也要比《清平乐·村居》短。

师:这个秘密全都藏在词牌名的这个“令”中。通常在词牌中,有“令”字就表示这是一首短小的词。所以,像这样的词也叫“小令”。

【思考】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无痕、自然,巧妙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切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对于《如梦令》这首词来说,有关“词”的知识就是一个重要知识点。而这样的知识,学生本来就了解不多,这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既不能过深,也不宜忽视。教学中,通过《如梦令》与《清平乐》的对比,同学们发现同样是词,却在词牌、题目及篇幅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别,从而引导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令”的特点。这段教学,没有把“词”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针对“小令”的特点展开,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理解词意:抓住核心问题深度读懂词作

1.整体把握。

师:通过自学,你能说说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内容吗?

(生说大意,说得比较简略。)

师:你基本读懂了词的意思。通过这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概也知道,词中写了一件“事”。一般写事,有这样几个要素,也就是“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这首词虽然短小,这几个要素却样样齐全,先说给同桌听一听,要把这些要素说清楚。

(学生同桌练习。)

师:谁再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说词意,这回说得清楚生动。)

【思考】与“逐词逐句”的分析讲解不同,这里的教学从词的整体入手,大致感知词的主要内容,不仅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保护孩子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有助于理解个别难懂的字词。老师抓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几要素大概感知词作的大意,更接近“词”与现代文本阅读的距离,产生阅读的亲切感。

2.深度探究。

师:既然“沉醉”是事情的原因所在,那么我们就看看有多少事因“沉醉”而起。仔细品读全词,用“因为‘沉醉’,所以‘____’”说一说,并写写自己的理解。

(学生自学,同桌交流自己的发现。)

生:因为“沉醉”,所以“晚回舟”。词人在郊外玩得很开心,很舒畅,不知不觉多喝了几杯,回去已经晚了。

生:正所谓“酒能助兴”,词人说“兴尽”也表明玩得很开心,其实也是说玩得很“尽兴”,所以才“晚回舟”。

师:你们看,联系前面的“兴尽”就能加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

为节省计算量,简化分析过程,可使用如下方法:由于模拟中的阵列A、阵列B长度达170 m,因此,在评价阵型变化时无法尽数讨论线阵上的各个点的变化,可通过讨论阵列首、尾端的变化来衡量线阵的阵型变化剧烈程度。

生:因为“沉醉”,所以“不知归路”。词人喝了很多酒,完全失去了方向感,连回家的路都记不起来了。我爸爸有一回喝多了,只好让我妈去接他回家。

师:把诗词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我们对词句的理解就更深入了!

生: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就像前面说的,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回家的路都已找不到了,大概也就只能凭感觉划船,这样难免要找错方向、迷路的,把船划到荷花丛中。

师:有道理!用“联系”的眼光读书,看到的就比别人多,比别人深。

【思考】古诗词的教学用力最大、耗时最多的就是对词句意思的理解,这就要求老师在诗词解读的基础上,设计出能统领全词理解的核心问题。在这首词的教学中,通过“因为‘沉醉’,所以‘______’”这个大问题,教师讲得少了,给学生留下了对于词作广阔的探究空间,更有利于把词句的意思进行深度整合、深入理解。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诗词意思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翻译”,而是一次有意思的发现之旅。

3.聚焦关键词。

师:因为“沉醉”,还发生了什么?

生:因为“沉醉”,所以“争渡,争渡”。

师:同学们怎么理解?

生:就是拼命划船,赶紧划船。这时候词人发现自己身处在藕花深处,已经走错路了,所以要拼命划船,找到出路,赶紧回家。

师:古诗词的语言都非常精炼,可谓惜墨如金,但这里偏偏重复用词。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两个“争渡”中也看得出词人当时看到天色已晚,心情也特别焦急,可能也是一急,酒也醒了一半。

师:怎么读好这两个“争渡”?

生:(读得比较快)词人非常焦急,这样读表示词人正在奋力划船。

……

【思考】“少教多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节省出宝贵的课堂时间,重锤敲打文本的关键词句、核心段落。自古以来,词家在评说这首词的时候,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争渡”一词。在短短的一首小令中,运用这种重复的手法,不仅写出了词人迷路后奋力划船的行动状态,还写出词人急于寻找出路、赶路回家的焦急心情,可谓不可多得的妙语。可见,两个“争渡”潜藏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也是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的地方。教学中,以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生动的生活场景,揣摩词人心底细腻的心理变化,读出词作的味道,也读出了词人的形象。

三、诵读诗歌:训练阅读感受的真切表达

师:“沉醉不知归路”正是词人十五六岁豆蔻年华的真实写照。【补充资料: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文学熏陶。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生活优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学生练习朗读,读得声情并茂。)

师:词人说“常记”就是经常想起,这是二十六岁的李清照。【补充资料:宋徽宗大观二年(1109年),李清照二十六岁,丈夫赵明诚受排挤离开京城,退居家乡,两人情投志合,创作诗词,享受平静的生活。】想起当年的事,应该怎么读?

(生朗读,读得比较舒缓。)

师:“常记”不只是十年,而是二十年、三十年的事!【补充资料: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李清照四十六岁,国破家亡,北宋灭亡后逃往南方,这一年秋天丈夫去世。】此时的李清照会不会又记起当年的事?

生:一定会!这是她人生最不幸的时候,一定会想到年少时的幸福、快乐!

师:现在你会怎么读呢?

(生朗读,读得悲怆动人。)

师:一首词,我们读出了不同的理解,读出了不同的感受,也读懂了一位词人。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思考】古诗词诵读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朗读不是发声技术的训练,而是阅读感受的真切表达。“少教多学”强调,老师的教要教在点子上,教在关节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也是如此。抓住“常记”二字,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回忆”,自然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这样让情感切入点与朗读训练点无缝对接。特别是通过一首词走进一位词人,结合词人丰富的人生经历,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理解词作。这种在理解基础上,朗读的表达训练与指导才更有价值,更有针对性。

猜你喜欢

如梦令清平乐村居
村居
清平乐
如梦令
《村居》高鼎
村居
如梦令
村居
萧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
如梦令,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