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借鉴”走向“创新”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相关研究述评

2016-04-10储冬生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借鉴驱动探究

○储冬生

从“借鉴”走向“创新”
——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相关研究述评

○储冬生

编者按:做研究都需要对相关的已有成果进行分析,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如何做好相关研究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来做,本文为我们提供了一则很好的范例。

问题驱动式教学国内外都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本文重点就国内与问题驱动式教学相关的研究,从研究背景分析、相关概念诠释、教学流程梳理、影响要素提炼、实施策略建构等角度进行述评,并阐述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供大家在研究中参考。

一、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研究背景分析

21世纪将是人类依靠知识进行创新,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就对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所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面对的重要课题。爱因斯坦曾经有这样的观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可能更加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通过实验或运用数学知识就能完成,而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近年来,基于问题的教学己经成为国际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样的核心思想。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综上,一线教师普遍认可这些观念,但是又缺少可操作的实施策略作支撑。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进步的原动力,问题的存在也是教学活动质量提高的关键点,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落实《纲要》和《课标》的这些要求,实施问题驱动式教学是一条重要路径。问题驱动就是指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驱动学生深入地思考教学内容的本质,以问题为教学的特定载体,以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主线,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作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即研究,学科即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领域尚未有人对问题驱动式教学进行系统研究,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与此研究有内在关联的项目值得借鉴,如:华东师范大学孔企平教授提出的“大步提问”的教学观念,广东省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黄爱华提出的“以‘大问题’为导向的课堂教学”的教学观念,上海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潘小明提出的“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堂转型”等等。

二、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相关概念诠释

问题驱动式的学习模式(Problem-Driven Learning,简称PDL),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姆(Jerome Seymour Brun⁃er)提出来的。在此之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学者称之为“问题式”学习模式,也有的称之为“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问题驱动”教学(Problem-Driven Teaching,PDT)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是指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链”,以此来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外驱力。单一的问题无法形成驱动力,必须是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问题驱动”教学法,即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合作以问题背景创设情境,以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为主线,并按照学生的心理智力发展情况精心设问为核心,然后围绕提出的疑问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此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进步,实现师生互动、师生综合素质共同提高的目的。近年来又有学者提出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受到广泛重视。PBL就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解决为主线”,而不是现成的文本内容在师生间的机械位移。实际上,问题驱动就是指以“问题”为载体,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发展,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虽然以上这些研究各有侧重,名称的表述也不尽一致,但是都要求教与学能够以关键问题为抓手来展开,都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教学活动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原则;二是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原则。其关键都是设计有效的驱动问题,即在特定内容学习之前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心向、引起学生学习欲望或学习进行中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提问或问题。这种方式能増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给学生留足自我思考的空间,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

三、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流程梳理

问题驱动式的学习模式(PDL)的一般流程如下:(1)组织学习合作小组——小组中各自成员相互介绍,创设问题解决氛围,PDL中的角色描述(包括PDL中的辅导员)。(2)设计新问题。(3)学习者理解问题。(4)PDL的任务分配。(5)讨论“问题”与形成问题空间。(6)问题解决与展示成果。(7)反思。(8)问题抽象并总结(知识类:如概念定义、主旨、图表及原则等)。(9)自我评价、小组成员及PDL过程的评论: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解析、推理;利用哪几种学习资源发掘信息;学习者自己在小组分配的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自身获得和精细化的知识及要点。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有研究者将“问题驱动”数学教学法的实施分为问题驱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理性归纳、问题应用、反馈调节等6个环节。韩国学者开发的小学数学PBL教学模式基本流程则包括课堂导入、提出问题、搭建解决问题的框架、搜集与整理信息、解决问题、总结及评价等部分。

综上,各种流程规划有共性的地方也有诸多差异,但是都围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展开,我们在研究中主要是借鉴中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即上文6环节的观念),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小学儿童)的特点稍作优化(将3、4两个环节整合为一个环节),从而形成“问题引入、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应用、问题总结”等5个环节,用问题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用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合作探究,整合应用。

四、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影响要素提炼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否高效应该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课前的问题设计要科学,所设计问题变式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反馈和理解;第二,在问题序列的呈现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教学内容在教学环境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一个同步驱动的状态,课堂多数时间学生是在顺应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理解和学习的。

问题驱动式教学首先要有好的问题,问题教学的设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从学生的需要和特征出发,设计出真正的本原性、驱动性问题。对数学知识本原的追求决定了这样的做法是可行的,只有抓住数学学科本质和学科统领性观念,才能使得教学注重本质,才能吸引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交流。

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应用“问题驱动”理论,提高课堂效能,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有效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引发学生内驱力,生成活动平台。(2)借助任务解决的过程,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3)“问题串”的形式也没有限制,可以根据课堂内容来做具体的安排,一般来说,渐进式的问题形式,并列呈现结构使用较多。(4)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是“真活动”还是“假活动”。(5)教师应善于倾听,智慧理答。(6)教师需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顺应与内化。

另外,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多关注学生,鼓励质疑,教给方法,优选教法,并应注意以下几点:(1)增加理论基础知识,钻研教学教法。(2)面向全体进行授课。(3)提高驾驭“问题”的能力。(4)教学理念上,注重问题的指向性和专业性。(5)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要只满足于学生思考结果正确与否,教师的提问应该贯穿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弄清问题阶段、拟定计划阶段、实行计划阶段、回顾阶段)。(6)创设情境从问题开始。最后还需指出的是,师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它的构建是对传统意义上基于问题教学的反思与超越,也是实施问题驱动式教学的最关键因素。

综上,对学科本质的理解程度、问题设计的水平、问题情境的创设、问题序列的呈现、启发和引导能力、驾驭“问题”的能力、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因素都会影响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施效果。这些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就是考验教师两方面的能力,即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问题驱动式教学对教师是一种挑战,最主要的挑战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如何设计出好的问题;二是如何面对学生生成性的问题。

五、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建构

不同的学科都有基于问题驱动的教学研究,大家也都基于不同学科的特点提出自己的教学策略。如:基于问题驱动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创设丰富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定位新的数学教师角色;确定新的追求,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针对初中生物提出的PDT教学策略:前需问题潜伏启发的策略、内容问题细化引领的策略、单元问题认知建构的策略、综合问题点拨发散的策略;问题驱动语文课堂的教学策略:激发探究兴趣,唤醒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加强原初认知;促进交互对话,关注问题生成;开拓思维深度,搭建解答支点;回归问题源本,关注本真语文;延迟教师评价,提倡适度模糊;针对物理学科的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有效提问的策略、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指导问题解决的策略。在处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2)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3)尽量地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4)多用追问的方法。(5)切忌将回答问题作为惩罚的手段。

综上,不同的学段、学科都有人提出了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相关策略,但这些问题驱动式教学的策略总体上仍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表述得都比较原则,有些还不能称之为策略,仅仅是注意点而已。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教学迫切需要在梳理总结他人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实践建构出既具学段特点和学科特质,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实施策略。这也正是我们研究问题驱动式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使我们的研究能够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我们尝试针对问题驱动式教学的各个不同环节建立起针对性的策略,如:问题引入阶段的挑战激励策略,问题分析阶段的合理优化策略,问题探究阶段的方法指导策略,问题应用阶段的多元开放策略等。

从“借鉴”走向“创新”,是一种研究的意识,更是一种研究方法和路径,我们可以慢慢去尝试。

猜你喜欢

借鉴驱动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