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2016-04-10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交换律教研员课例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 王 瑾 程 玲

以问题为中心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二幼儿园 王 瑾 程 玲

本学期,为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园调动全体教师合作参与,力求发挥各自的奇思妙想,在思想碰撞中求新求异,并从中提升教师设计、思考、教学组织的能力。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灵活把握课堂,在不断地实践与反思中逐步提升专业能力,发现成长过程中的“真”问题并不断修正和提高。

一、活动源起

在课例的一研、二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有效地把数学应用题的创编与生活游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感悟,而教师如何在活动中组织与引导才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不束缚、不强制,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幼儿的主体性合理体现,促使教师在“实战”中,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针对活动中的问题,在教研员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生动地问题式课例研讨专题教研活动,以下就是大班数学活动“奔跑吧,数字”课例研讨活动的纪实。

二、活动实录

1.发现问题,引领教师讨论问题。

教研员:老师们下午好,经过长达一个月的研课、磨课和展示,大班“奔跑吧数字”活动给我们呈现了精彩的瞬间,今天,让我们在再思考、再实践中再一次优化活动。

教研员:看完回放后,请大家以观察评价者的角度深入思考,这节活动中还存在着什么问题呢?

师1:在复习了5以内加法的基础上,尝试看图片仿编5以内的加法应用题并列出算式,这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难易程度刚好。但在PPT中,我发现既有动态图也有静态图,我认为应该从易到难,层层递进。

师2:我认为图片的选择很重要,尽量选择一些与幼儿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可以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的创编应用题。教学环节中更应该体现出层次性,由易到难慢慢积累,带领幼儿用发散思维去战胜困难。

师3:教学PPT的制作和使用的适用性会影响幼儿的理解程度,教师的引导方法同样会影响幼儿的理解。制作PPT是为教学服务的,老师要从多个维度去观察、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到位了自然就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火花,从而合理体现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地位,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和巧妙的引导,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

师4:我认为应把重点放在让幼儿创编应用题上,在结合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大胆创编。

教研员:老师们都各抒己见,我来说说我的想法——首先,教师应以孩子的视角参与活动,老师在制作PPT时应该在能让幼儿看得懂图片的基础上进行创编,老师作为活动的指导者、引导者,应该让幼儿的思维时刻处在不束缚,不强制的环境中,教师在创编时应注意生活游戏之间的巧妙结合,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感悟!

2.明确症结,对症讨论。

教研员:针对我们找出的问题,在活动中怎样处理教师主导与幼儿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呢?

师1:我认为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虽然起到了引导作用,但应注意适度,不影响幼儿的主体地位,才能让活动更完整。

师2:在闯完第三关后再加一组看算式编应用题效果会更好,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师3:尝试创编应用题时,教师采用的都是故有模式,没有引导孩子用发散性思维来创编应用题。

教研员:说的很好,根据教学内容的选择来引导幼儿进行创编,那么如果由你来上这节课,你会如何引导幼儿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创编呢?

师1:我会选择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孩子观察,然后引导幼儿创编应用题。学习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孩子们多拿生活中的事物举例。

师2:从活动来看,创编不能以编应用题为目地,关键是挖掘事物的特性,如物体的颜色、大小、方位、属性等来进行创编。一节课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教具和课件的辅助,就课件而言要做到动静结合、从易到难,课件的使用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研员:那么请大家想一想,对于幼儿借助媒介创编来说,动态事物与静态事物的呈现,哪一个更贴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要呢?

师3:我认为课件制作要遵循从易到难的规律,但是,我认为理解静态图片要比理解动态图片难度大。例如,动态地展示先进来几只小动物、又来了几只小动物这种类型的应用题,幼儿容易理解,但是如果直接出示静态图片,幼儿的思维从具象到抽象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有难度的。

师4:数学活动本身对老师和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要让幼儿思路清晰,老师的思路得先整理清晰。图片的动静结合不能忽视,但我认为难度的跨度不是很明显。对于创编应用题,理解静态图片确实比较难,但为了让幼儿有更多发挥的余地,“看图说话”这样的形式非常重要,格外需要老师的引导,尽量让幼儿多说。

教研员:说的很好,从动态图片到静态图片确实是思维上的跳跃,对于幼儿来讲是难度上的提升。

3.寻根究底,分享改进方案。

教研员:在梳理出所有问题后,针对数学活动谈谈你的设想,即合理的可实施方案,针对某一点的改进也可以提出来。

师1:在有蝴蝶的这幅图上,应当让幼儿先理解图片的内容——有3只蝴蝶,又飞来了2只,孩子在表达时先后的顺序要说清楚。之后出示的图片也存在这个问题。先出现什么,后出现什么,思路要清晰。如何让孩子既学会加法交换律,过程又简单易懂,这也是一大难点。我个人认为借助实物的操作会比图片更容易理解,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列算式创编应用题,更可以动手操作尝试使用加法交换律。

师2:我会在播放PPT让幼儿创编应用题的环节中,自然而然地将加法交换律融合进去,而不会生硬地去讲这个规律,我会询问幼儿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可以通过交换几个物体的位置来列出 1 + 2 = 3 和 2 + 1 = 3 ,再通过对比这两个算式来引出加法交换律。

师3:算式太抽象,我认为创编应用题时应该先将算式变成图,从动态变静态,幼儿合作创编如填数字、看图填数,让幼儿由具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增加数学活动的深度。

师4:如果让我来上这节“奔跑吧数字”,我会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创编应用题上,让幼儿大胆地把生活中的经验加入到里面,然后,再列算式。我会巧妙地提到加法交换律,如果幼儿没有意识到,我会更加深入的去跟孩子们一起探索,不会刻意地强调加法交换律。

教研员:对幼儿来讲,探索的过程远比很快就得出的结果要重要很多,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体会和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促进幼儿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表现。

三、活动感悟与思考

这样的教研形式让教师在思想上有了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又有实践经验和应对策略。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保持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组织活动更能得心应手。

研课,让我深切地感受到,磨出一堂优质活动课,不可能是个人力量的产物,必须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这样的教研形式对团队里的每一位老师都是一次再学习和再提升的机会。这样的教研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和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课例研讨让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成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们对《纲要》的理念把握得更准确,对教材内容的剖析也更深刻,以研讨的形式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应变能力、创新教学能力。

在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就需要教师在面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时有较强的应对能力和较好的应对策略。有灵活、机动地组织能力,善于抓住教育契机与幼儿擦出智慧的火花,这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淀。

教学之路是漫长而久远的,此次活动虽告一段落,但我们的思考和研究不会停下,将再一次站在新的起跑线上!

本文是2015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 GHBZ03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交换律教研员课例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高远处立意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高观点立意 低结构教学
——特级教师周卫东苏教版四下《乘法交换律》教学赏析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课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下)
从一名教研员的视角看德国音乐教育(上)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纪实与反思
为教研员“下水”击掌叫好
运算律,无论在哪里都适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