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妈妈”的一天
2016-04-10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家长
□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家长 徐 玲
“义工妈妈”的一天
□ 黄浦区蓬莱路第二小学家长 徐 玲
2015年9月,熟悉的蓬二校园里多了一群陌生人,她们带着特殊的任务走进学校,也走近孩子们的生活,她们就是“义工妈妈”队伍。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既是义工,又承担了学校的特殊任务,所以我们也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校园特工”。
每逢执勤日,我们早上7点半前准时到校,站在校门口迎接老师和同学们清晨的第一张笑脸。“懂礼仪”是校训,也是孩子们的第一堂必修课,显然蓬二的孩子们掌握得非常好。从第一次执勤我就发现90%以上的孩子都能对我们主动微笑致意,所以我学会了尽情enjoy这新一天最好的打开方式!
除了在学校门口向同学老师们微笑问好,我们也有任务在身:帮助执勤老师检查同学的红绿领巾佩戴情况,或是现场协调门口的接送安全状况,碰到雨天安排有伞和没伞的孩子共撑一把小伞,校园的清晨瞬间变得温馨而有爱。
8点后我们跟随着孩子们统一的队伍来到操场上检查各班的早操情况。阳光洒在大草坪上,孩子们整齐划一的动作常常让我感觉穿越回自己的学生时代。当然,“特工”任务也不能忘:仔细监督全校的两操情况(上午的早操加下午的室内操和早晚两次的眼保健操),并将各种情况记录下来。
除了两操,课间和午间也是和孩子们碰面的好机会。中午当孩子们用餐的时候,我会去现场考察下宝贝们平时的伙食营养,看看当大人不在身边时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到底如何,顺便提醒下孩子记得珍惜粮食,不要挑食。课间,我们也会到处溜达溜达,记录下孩子们生动的瞬间。每到这时我就会由衷地体会到学校对每个细节的精心设计、考量,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在文明楼一楼二楼的“悦读天地”或三楼的“听觉世界”里放任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休息片刻,或是在走廊里的小屏幕上感受浩瀚自然的力量,在墙面“拼拼乐”区域体会和小伙伴一起拼图的乐趣;午间除了窗明几净的校图书馆,还能在校园人气新坐标“巴士教室”后面的“自由小书屋”尽情享受阵阵书香;或是到小镇丛林和三两好友一起聆听几首美妙的音乐顺便放空下自己。原本枯燥的休闲时光被打造得有条有理、有滋有味。当然,在加入孩子们的队伍做个“大观众”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时不时维持下秩序,提醒他们做个“守规则”的好学生。
孩子们上课的时间也是“义工妈妈”相对比较空闲的时间,我们既可以在学校为我们特意准备的宽敞明亮的“义工妈妈办公室”里写写报告,也可以在校园里四处逛逛,看看哪里美了、哪里变了、哪里赞了、哪里亮了,看看哪里脏了、哪里旧了、哪里少了、哪里坏了,第一时间用相机或手机记录下来。我常常会去那些孩子们正好外出的空教室,布置教室环境选用的形形色色的绿色作业是我个人偏爱的观赏主题,别看这一份份小小的作业,从中也可以看到孩子的童心、老师的用心和学校的爱心。
通常义工日下午放学前,我们会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拍所感作个简单的小结。每到这时,随着一张张照片导入电脑,我的脑海里也会对一天的工作进行倒带式的回放和梳理。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自己随手记录的每一条总结和建议竟然都被学校管理层认真研读、分析,更有一部分提议被直接采纳了,而且反馈、响应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例如义工安安妈妈偶尔提到了学校墙面游戏的损坏问题,结果下一次执勤时就发现几乎所有的墙面都换上了用学生自己的绘画为素材的全新拼图!小陈妈妈建议学校的大屏幕是不是能定期放些自然类的科教片,结果不到两周就发现所有的大屏幕都播上了最新最赞的高清原版纪录片!看到我们微不足道的工作在悄悄改变着每一位孩子的生活,这种无言的尊重和肯定,让我们妈妈团的每一位成员都体会到了久违的“事业成就感”。
一年多来,我们用妈妈特有的责任心对待工作、真心对待孩子、细心发现问题、热心解决困难、用心做好每一天细致而琐碎的工作。我们时而变身温暖的“爱心特工”,会主动捡起地上掉落的纸屑,关掉无人教室里还开着的日光灯,随手整理图书角里摆歪的图书,顺便帮头发散了的小女孩扎下辫子,孩子们习惯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看到我们的身影,他们会用最热情的语气地向我们问好、打招呼。我们有时也会变身严肃的“纪检特工”,校园内外的大小问题都逃不过我们的眼睛:小到操场上偷工减料的小动作、黑板上每日一句里的错别字,大到对学校、小镇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建议,我们的足迹遍布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的提案涵盖学校建设的大小方面。
“义工妈妈”这个职务,让我们承担起一份从未有过的特殊职责,透过它我们重新认识了学校工作的细致,老师工作的不易。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学校建设不仅是一所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教育所应承担的责任。
(本栏责任编辑 元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