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青少年生物学科普读物的创作

2016-04-10张建德

生物学教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科普读物生物学科普

张建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70)

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科学素养,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创作青少年生物学科普读物是用通俗的语言,普及生物学知识与技术的写作实践活动。

1 青少年生物学科普读物的特性

1.1 科学性 青少年科普读物的科学性是指其内容必须严密、准确,所采用的资料必须确切、可靠和权威,不臆造、不似是而非。科学性是科普读物的生命和灵魂,如果离开了科学性,读物会误导青少年读者,甚至变成传播伪科学。

例如,我国著名的植物学马炜梁教授的科普著作《植物的智慧——一个植物学家的探索手记》,整书创作表述严谨、科学。其中,书中描述瓶子草的形态特征:“瓶子草原产于美国北部和南部,它的花有苞片3枚,萼片5,花瓣5,雄蕊多数,雌蕊1枚,中轴胎座,子房5室,胚珠多数,蒴果。”科学性比较强。

1.2 通俗性 通俗性是指科普创作者对专业内容理解透彻,从读者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用读者所喜爱的形式表达出来。青少年生物学科普读物读者对象主要是在学校里学过生命科学的初高中学生,他们是非生物学专业读者,因而不能用生物学教材的形式呈现生物学知识。如果采用通俗性科技语体,创作时在不损害科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将文中的生物学专业用语转化成通俗的语言,通俗化是难度较大的写作技巧,最见创作者的写作功力。

例如,《昆虫记》中是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两只食粪虫之圣甲虫推粪球的,“汤姆和吉米所处的位置不同,它们的运输方式也不同。吉米是食物的主人,自然在运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出的力气肯定比汤姆大。吉米从粪球的后面向前推,后退朝上,脑袋朝下;汤姆的位置则正好相反,它在粪球的的前面,仰着头,带着锯齿的手臂按在粪球上,一对长长的后退撑着地面。”

1.3 趣味性 趣味性是科学知识与趣事相联系,用趣事包装科学知识并渗透到科普读物中,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科普创作经常会运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方式,来挖掘科学的魅力。生物学知识虽比较抽象,创作时要善于发掘生物学中的趣味性,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艺手法来表现生物学的内容,经典的有生物科普小品、科普散文和科普故事等。

例如,《航海日记》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生物进化学说的奠基人达尔文集科学与散文于一体的作品,该书带领青少年读者从中体味生命科学的奥秘,培养对生命科学的情趣。作者是这样描写一些蚂蚁的习性:“一些蚂蚁的习性也是我在圣萨尔瓦多观察到的。一天,我看到好多蜘蛛和蟑螂身后都是黑色的,原来在这些昆虫身后附近的地方,所有的草和树叶都被成群的小蚂蚁遮住了。那些昆虫都匆忙地经过一块空地,躲避到一堵旧墙脚下。然后蚂蚁又以长长的纵向的队形爬上墙。”

1.4 前瞻性 前瞻性就是要用长远,尤其是科学的眼光,对能够想到还未发生的而又有可能发生的科学技术前景进行展望。特别是互联网时代读者接受知识的快捷,以及当前这个时代青少年读者的科学素养普遍超越老一辈的特点,要改变“科普是低层次的科技工作”的认识。因此,科技成果要用科普的形式,乃至用新媒体的手段把前瞻性表现出来,让青少年读者了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发展前景,引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的激情,激励他们立志走进科学探秘事业。

例如,本社《“科创之光”书系》丛书之《干细胞——复制生命密码》,就是由国内外从事干细胞研究的专家,以科普读物(图书)的形式,把所谓“高、大、上”的干细胞研究最新成果以及发展前景,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给青少年生物学爱好者。

2 生物学科普作品的基本内容与框架结构

2.1 命题 科普读物的题目必须反映读物的主要内容,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1.1 主标题 科普创作者必须明白,确定科普读物的书或题目是命题,而对于报刊或出版社来说就是选题。务必先了解作品所投期刊或出版社的特色和选题风格,以提高杂志发表或出版的成功率。一部优秀的青少年科普读物,其书名或标题往往颇具冲击力,信息含量大。

例如,《名家科学眼丛书》之《造福人类的生物工程——创造生命的魔法》一书的命题,该命题除了吸引青少年眼球的主书名“造福人类的生物工程”外,还有反映书稿内容的通俗科普副书名“创造生命的魔法”。

把生物工程比喻成“魔法”,形象而生动地展现了生物工程的奇妙之处,引人入胜、遐想连篇。

2.1.2 小标题 小标题没有固定的格式,既可以是五六个字以内的短标题,也可以是复合型标题,即简洁的主标题加小标题,还可以借鉴其他长标题模式。如懒得出奇的峰猴,大狐猴与环尾狐猴……;也有用序号的。

例如,“第三篇 花的智慧:花外‘花’;植物如何避免近亲繁殖……”

2.2 前言与后记 大多数青少年生物学科普读物有前言(序言),其内容包括编写宗旨、主要特点、布局结构、成书背景、读者阅读建议以及致谢等。透过前言,可让读者很快地了解科普读物最具阅读价值、最精彩的是什么,为何而写、为谁而做,打动、吸引和震撼读者。

例如,《多彩的昆虫世界》一书的序言就很生动:“《多彩的昆虫世界》的特色是将自然界中争奇斗妍、异彩纷呈的昆虫汇聚一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和深入浅出地介绍昆虫各种奇妙的生活现象,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彩色照片涵盖了昆虫纲的绝大部分类群,绝大多数图片是作者实地拍摄的。”

后记则是作者对前言的补充,或在科普读物没有前言的情况下,对作品创作过程的补充描述,相当于“前言”后置。

2.3 文体 青少年生物学科普读物的创作文体是多种多样的[1],常见几种文体是:

2.3.1 浅说体 以浅说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生物学知识讲得具体而又生动,把读者一步一步地引入生物世界的万花筒,探求生命的奥秘。既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这是最常见的生物学科普读物写法。

例如,《昆虫记》是这样描写蝉的:“‘鸣鸣’是一只热爱歌唱的蝉。他的三四百个兄弟姐妹,因为蚋的入侵,在孵化之前,大部分丢掉了性命。他和哥哥乐乐幸存下来,以为很快就可以在充满阳光的树林间展翅歌唱。谁知道,刚刚破卵而出的他们,因为太柔弱,必须钻进黑暗的地底,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才能蜕变成真正的蝉。”

2.3.2 趣谈体 从引人入胜的生物故事、生命现象着手,生动有趣地介绍生物学知识。它把深奥的生物学知识置于趣谈之中,而又决不能背离生物学的原理,让读者享受阅读的快感,不知不觉中获取了奇妙的生物世界的知识。

例如,《稀奇古怪的猿猴王国》一书中,是这样描写白秃猴:“面部像人,不过脸色为鲜艳的猩红色;躯体从颈脖开始,长满着长而直的白毛,乍一看,犹如披着一件白色蓑衣的老农……”

2.3.3 自述体 这类读物是用拟人的手法,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传播生物学科普知识读物中赋予作者的语言和感情,生动有趣地进行自述,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自述体多见于低幼儿童科普读物。

例如,《昆虫世界历险记》。

2.3.4 对话体 通常是设计两个人物(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对话时有情有景,表达自由灵活,对话时可以穿插一些背景情节和环境依托,有特定场面和简单情节。该文体也多见于低幼儿童科普读物。

2.3.5 新闻体 采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来讲述生物学科普知识,新闻性较强,通常见于报刊媒体的新闻版面。

2.4 配图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人阅读文字让人不过瘾,需要图片不断刺激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求知欲——阅读进入了“读图时代”。以适量的、直观的图对生物学读物的某些内容进行形象的描述并活跃版面,可缓解视觉疲劳,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是现代科普读物不可或缺的编写方式。

直观、形象的图片是人类共通的表达方式,能超越各种不同语言体系的藩篱,降低读者付出的阅读成本,对读者而言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读者对插图的期望值比较高,希望图片质量高些,插图设计更灵活些,与作品内容更贴切,给人以活泼、健康和阳光的感觉[2]。

3 生物学科普读物的编写规范

3.1 生物学的物种学名 现在的生物学命名体系称为林耐双命名体系,简称双名制或双名法。每种生物,如植物等用两个拉丁文的单词加以命名。

3.2 生物学的符号规范 生物学科普读物中,名词术语外文字母的大小写、正斜体不同,其所包含的信息就不同。公式、符号和表达式的使用除了遵循一般的规范外,还有生命学科特有的表达含义。

例如,拉丁文学名(种、属)、基因符号、限制酶的学名部分等用斜体。基因和蛋白质书写的规范:产生同一突变型的不同基因,在基因符号后应用大写斜体表明,如lacY、蛋白质,应注意用对应的基因或等位基因表示,并用正体书写,首字母大写,以区别基因。表示基因位点、基因区段和抗性基因的符号中的字母和数字用斜体[3]。

3.3 生物学的量和单位 使用国际单位制(SI)和我国颁布的计量单位,已废弃的单位在正式出版物中不能使用。计量单位字母符号须规范书写。

例如,s(秒)、min(分)、h(小时)、d(天)、m(米)、m2(平方米)、L或l(升);溶液浓度mol/L或mol·L-等。

生物学的有关计量单位,遗传距离cM、分子量kD、DNA片段长度kb和bp;分子量应改为相对分子质量,单位为l;当分子量单位为u时才称分子质量,分子质量的单位“道尔顿(Da)”也已被废弃。吸光度标准量符号应为D(λ),将OD和A作为光密度的量符号使用是不规范的。离心速率应采用国家标准单位符号r/min,而用符号rpm(转每分)是不规范的[4]。

猜你喜欢

科普读物生物学科普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科普达人养成记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科普读物资源开发在农村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意义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
科普读物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