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绘制与运用
2016-04-10安春苗
安春苗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论思维导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绘制与运用
安春苗
●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社会、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内容庞杂而宽泛。因此,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是中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思维导图的运用,恰好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思维导图的概述
英国“记忆力之父”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②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③分支由一个关键的图形或者写在产生联想的线条上面的关键词构成,比较不重要的话题也以分支的形式表现出来,附在高层次的形式上;④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因此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结构的。
二、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实例运用
本文着重探索思维导图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是因为历史具有独特的学科特点。首先,历史知识是以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四个要素为基础的,具有逻辑性和发散性;其次,历史知识具有时间先后的顺序性和连贯性,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系统的历史关联体系很重要;再次,中学历史教学又特别注重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掌握与联系,知识具有综合性。上述特点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帮助他们通过历史学习能够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本质,从全面的和辩证的、发展的和联系的、具体的和综合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问题以及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社会历史进行认知活动,并做到“以史鉴今”。
下面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12课《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历史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1.收集信息,梳理脉络。
本课以鸦片战争为中心主题,主要以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以及战胜(败)的原因为切入点,从而对照教材中相关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如补充战争前夕的时代背景理解战争爆发的必然性,查找动态的鸦片战争形势图理清战争经过,这些知识储存都为接下来学生的思维发散奠定了基础。
2.知识延展,拓宽思维。
通过上述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已经对《鸦片战争》一课有了系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鸦片战争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以此为切入点,联想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拓展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等相关知识,也可以让学生由此绘制一幅新的思维导图进行梳理,作为知识延展和思维拓展训练。
三、思维导图在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1.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
中学生在绘制历史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对教材已有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梳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能由此联想到其他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这一思维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严格遵循了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2.思维导图有助于教师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简单易学的革命性思维工具,它将枯燥的传统线性板书教学转变为现代的发散性教学,使古板单一的记笔记方式改变为图文并茂,富有色彩、线条、符号的思维导图。从表现形式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这种思维工具,是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效率的目的。所以,思维导图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工具,相信随着更多人的关注,思维导图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广泛。
(指导老师:王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