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2016-04-10朱兆华
朱兆华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3+1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朱兆华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政史地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既教授完基础知识,又很好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是政史地教师的共同期盼。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对外部信息做主动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些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与调控。”3+1课堂教学模式较好地贯彻了这一理论,有效地解决了老师们的困惑。
二、模式与实践
3+1课堂教学模式由“3”和“1”两部分构成,“3”即学生的预习、讨论和展示,“1”即老师的点拨。
预习:即学生按照老师提供的导学案进行的自主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明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练习以及根据自身的经验对原有知识进行自主扩展和创新。这是一个只需要学生进行独立作业的过程,需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安静的学习环境,老师只要维持良好的环境即可。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
讨论: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按照自然学习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抓好两个关键。一是要事先安排好学习小组。以前后相邻两桌四个或六个同学一组为宜。二是要维持好课堂秩序。既要让他们围绕导学案展开讨论,又不能因此而束缚他们的思维;既要点燃思维火花让他们有所创新和扩展,又要保证他们讨论的话题不偏离教学主题。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0分钟。
展示:在充分的课堂讨论的基础上,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一位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抓好两个关键。一是学生的展示要按照导学案的次序进行。这样做,有利于全班同学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学习,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允许多位代表同时出现在讲台前。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观点直接进行针对性的争论,把第二环节的“讨论”推向全班,有利于集思广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这个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
点拨:在学生代表根据导学案进行展示的同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点拨、提醒并引导学生归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特别要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学生主体和老师引导的关系。老师只在其中起引导作用而不是讲授作用,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甚至争论,而不是越俎代庖,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一定要“放得下”,这对老师而言不仅仅是一个教学行为的转变,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挑战。二是详和略的关系。对于教学目标中的一般知识要略,要相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相信他们经过对基础知识的预习和对题目的练习,已经得出了一个统一的较为正确的答案。对于教学目标中的重点知识、练习中的易错题要详,既然是重点知识,就必须特别强调。三是书本知识和创新扩展的关系。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为基础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三、成果与反思
新课改以来的教学实践表明,用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的3+1课堂教学模式,因为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而使中学政史地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实现了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成绩。当然,上好这样的一堂课,需要老师精心设计一份导学案,通过设置一些重要的任务和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