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走”消除家长代劳现象
2016-04-10王方全
□王方全
“三步走”消除家长代劳现象
□王方全
每天下午放学之后,学校的卫生扫除活动就开始了。每到这个时候,在一年级的教室里,总会看到家长们的忙碌身影:洒水、扫垃圾、拖地……他们的孩子却袖手旁观,在一旁玩耍嬉戏。不仅一年级各个班有家长代劳的现象,二、三年级的教室里也有同样的情况。
家长替代孩子劳动,一方面是家长的原因:有的家长疼爱孩子,担心孩子吃苦受累;也有部分家长是因为孩子动作迟缓、拖拖拉拉,怕耽误了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是班主任的原因:有的班主任为了达到清洁目标,任由家长替代孩子劳动,甚至怂恿家长代替孩子打扫教室卫生。
作为家长,因疼爱自己的孩子而替代孩子劳动在一定程度上情有可原,但于理却不可恕。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剥夺了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机会,可能会造成孩子劳动观念淡薄、鄙视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等负面影响,甚至其他更严重的后果。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劳动教育势在必行的理念,对家长替代劳动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尤其对于班主任来讲,更有责任和义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对家长进行教育和疏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和孩子发展观,尽可能避免因家长溺爱孩子而造成不良教育后果的可能性。
消除家长替代劳动的现象,班主任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晓之以理。改变家长的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家长认识到替代孩子劳动潜在的危害。可以通过家长会、QQ群等渠道向家长强调替代劳动的四大危害:一是违背了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不利于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变相剥夺了孩子参与劳动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三是容易造成孩子过度依赖家长,且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理的能力;四是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果家长能够认识到替代劳动的危害性,他们便会让孩子自己劳动。
第二步,动之以情。消除替代劳动现象,仅仅在家长身上做工作还不够,还需要孩子的配合,毕竟孩子才是消除家长替代劳动的“主角”。如何才能让孩子认识到劳动很光荣、劳动有价值,自觉拒绝家长的“代劳”?可以利用班队会,讲述《劳动长智力》《寒号鸟》等有关劳动的小故事,培养孩子对劳动的感情;可以“爸爸妈妈很爱我”为主题,让孩子们说一说父母的爱,引导孩子知道哪些爱是正确的、哪些爱可能是有危害的;可以“爸爸妈妈不容易”为主题,让孩子们说一说爸爸妈妈的工作,引导孩子理解爸爸妈妈的付出和辛苦。孩子们理解了爸爸妈妈的不容易,也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便能够自己做清洁,拒绝爸爸妈妈替代自己劳动了。
第三步,束之以行。道理讲了,孩子也很配合,可能还是有家长“越俎代庖”。那么,班主任可以每天坚持定时蹲点,驻扎在教室里,守着孩子们做清洁。有时候,家长看见班主任在场,碍于老师说过理,自然不好意思再替代,只有耐心等孩子做完清洁再接其回家。对于那些一意孤行的家长,班主任可以故意“捣乱”,找各种借口把替代孩子劳动的家长喊出来“说事”,说说孩子在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或者和家长聊聊家常、说说闲话。尽管有时候家长明知道是班主任故意“找茬”,但是碍于情面,也只好悻悻作罢,任由孩子自己劳动。
经过半个学期的坚持不懈,我班上的替代劳动现象终于销声匿迹。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