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存的家园
——生物圈”一节的教学设计
2016-04-10冯辰
冯 辰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225300)
1 教材分析
“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是义务教育苏科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对本节规定的重要概念是“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但对于“生物圈”概念的内涵没有明确规定。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材中给予的是直接呈现概念的方式,让学生先初步理解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分析生物圈2号的资料,体会模拟探究实验的思想,感受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生物圈的唯一性。再通过正、反资料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文明人,树立起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真正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与“和谐”。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阐明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
2.2 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收集资料,并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文明、和谐”的理念,树立“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并采用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做一个文明人。
3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提出,我们居住在一个美丽的蓝色的星球上,它的名字叫做地球。是不是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适合生物的生存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我们把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家园称为生物圈。同时通过PPT呈现课题: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播放《生物圈》视频,学生观看。
3.2 分析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 通过视频,由学生总结出生物圈的概念及范围。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的范围是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用视频直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圈有初步的认识。
3.3 领悟生物圈是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 教师引导,大家可能觉得,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如果地球不能住了,可以住到其他的星球上。真的可以吗?用PPT展示月球、火星、水星、金星等真实图片,并介绍这些星球上的环境状况。
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地球只有一个。教师再引导,别的星球不能住,那能不能建造一个封闭的人造环境呢?教师让学生先自主学习教材中“生物圈2号”的资料,并讨论思考:①科学家为什么把它命名为“生物圈2号”?②科学家为什么要提前撤出“生物圈2号”?③“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给了你怎样的启迪?同时可播放“生物圈2号”的视频,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归纳,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设计意图:以寻找人类的新家园的思路,让学生体会,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环境而生存,也无法建立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的人造环境。从而突破重、难点——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使枯燥的知识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4 生物圈资料分析 教师给出“环境恶化影响生物的生存”相关资料图片。并播放漫画视频《man》。视频故事情节:用漫画的形式展示了人类破坏地球的行径。学生归纳,我们要做一个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依据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用名为《man》的漫画形式的视频,让学生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人类破坏地球的行为有一个直观震撼的认识。
3.5 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师准备体验游戏“做一个文明人:垃圾要分类”,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如何做一个文明人。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生讨论:你还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去保护生物圈?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个文明人”的小活动,让学生体验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去保护生物圈,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文明、和谐”的理念,树立“保护地球,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并以实际行动来保护我们生存的唯一家园——生物圈,做一个文明人。
4 教学反思
本节的教学设计,立足于自然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能把“文明和谐”的思想带到实际生活中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生物圈。其中,①这节课的知识点并不多,主要是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采用视频直接呈现的方式,可让学生初步理解相关内容。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明与和谐”融入本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的情感获得升华,理解生物圈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生物圈。③通过名为《man》的漫画形式的视频,让学生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中学习,激发学习的兴趣,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对人类破坏地球的行径有一个直观震撼的认识。④通过“做一个文明人”的小活动(垃圾分类)让学生体验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去保护生物圈,培养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