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急于翻开工业4.0
2016-04-09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一项宏伟计划,并在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标志着制造业强国之路开始正式迈出了第一步,如今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年头。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德国工业4.0与美国工业互联网是不得不提及的另外两个相似概念,也普遍被认为是“中国制造2025”衔接的对象,而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工业4.0则更加受到国内相关制造业的推崇。
在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历程中,工业4.0之前,蒸汽机、电力以及自动化分别代表了1.0、2.0和3.0时代,而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自动化生产工业革命一直延伸至今。近些年在世界范畴内,互联网以及智能设备的崛起速度令人窒息,一项新的技术或者一款新的产品也许转眼间就可能面临淘汰,所以以智能化为依托的工业4.0在推进基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反观“中国制造2025”,其中既有较为明确的大目标以及时间节点,也有细致的具体实行工程和所涉及到的领域,可以说是一个系统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概念。在“中国制造2025”中,汽车产业也被多次提及,首先在“五大工程”之一的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中明确提出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并给出了“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阶段性目标;其次,在总体结构中的“十大领域”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也赫然在列,所以说“中国制造2025”对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在“中国制造2025”中另外一项重要的工程——工业强基工程,在这项工程中同样列出了阶段性的目标,即“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罗列这些内容的意思就是想表示,目前,国内工业和制造业的基础自主性还是相对薄弱的,而这些基础则又牵扯到很多相关产业,可谓是重中之重。如今,虽然智能化以及网络化蓬勃发展,各种粘连类似概念不胜枚举,但最终还是要落脚在这些基础制造业上,所以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对于能够真正实现“中国制造”的迫切程度可想而知。而对于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是一项重点,不过,在内容上则明确表示了“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通过这几点来看,轻重缓急在“中国制造2025”之中已经规划得十分清晰了。
作为工业和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产业可以从材料、工艺等多个角度反映出前两者的真实实力,当前,中国作为汽车产销的大国,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自主品牌企业都难以摆脱一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对于国内的汽车生产者来说也是痛处,所以类似于着眼智能化以及尽早进入工业4.0的提法就自然成为了一种曲线救国的“捷径”。不过,我们可以看看那些真正部署了工业4.0的德国企业,从态度上他们依然重视传统的标准化批量生产方式,生产线模式的制造手段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如此做法其实目的很明确,便是夯实他们在工业3.0阶段的基础。在智能化生产过程中,承担基础制造的生产线已经不再是受到关注的重点,而纵观工业发展的这几次革命,可以说,制造业发展的态势是不断缩短设计与生产之间的时间,蒸汽到电力用了百年,电力到自动化用了几十年,照此推算从自动化到所谓智能化的时间会更短,到那时,包括汽车产业的生产过程可以从设计工作的一开始便进行,制造业将会批量生产个性化定制产品,而这一切的基础自然来自于工业3.0阶段的积累。
“中国制造2025”,从2015年开始到2025年,这10年时间对于中国的制造业来说相当关键,既要在智能化浪潮中不掉队,同时又要进一步完善自身制造业的实力,任务艰巨而繁重。所以,在工业4.0或是智能化等概念面前我们切勿急躁,抽出时间转回头去补一补3.0时期的课程,也许会收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