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电影中的感性表达
2016-04-09雪征
雪征
[摘 要] 传统的空间审美在影片拍摄和剪辑中促进传统语境的形成,赋比兴的借鉴催化角色情感和推进情节的发展,强视觉的民俗仪式化能达到“满煽情”的效果。不一样的城市展现不一样的地区文化,同一个城市也具备了多方面的文化意义,电影的多维感官美建立了形象的经典文化影像,让经典文化得以情感化、通俗化地表达。本文主要以北京、上海、杭州、重庆相关的几部影片进行研究分析,阐释城市中的传统元素和都市电影本土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传统元素;都市电影;文化建构
现代都市电影要构建民族化审美体系,借助地区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是最便捷有效的手段。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世界都市文化界限正在逐渐消融,都市电影借助独特的城市文化元素来塑造城市风格,这对宣扬民族文化、传承城市历史、获取观众共鸣等具有很高的价值。
一、 都市影像中的本土化选择
现代都市电影如何提升自身艺术水平,提高社会现实意义和文化内涵,塑造富有特色的视听感受,这是电影界以及审美界都十分关注的话题。对于城市影片中地区和艺术界限的淡化所带来的困顿,人们心中已经有了保护自己风格的解决途径,即恰当地把握不同区域象征文化要素的差别与不同区域历史积淀下的不同文化符号,进而建立并维护区域化乃至民族化的独特审美体系和文化视域。
导演把人物设定在不同的背景里,对背景的显著特点良好利用,这种特点是暗示和象征形态,就可以让电影的创新继续,利用蒙太奇联系不同的片段,把一幕幕片段串接起来,对观影者关于艺术的回忆与想象是自然而然的。当地艺术得到了复古式的解释时,也是都市人回忆旧文化的一种体现。此类典型文化形象在空间层面上的延续性能够顺畅地推动剧情发展,同时,其在时间层面上的片段性为影片故事背景的建构打下了基石。正因为如此,许多都市电影人运用经典思想中含有的运动和空间流畅性,制造的人物也利用解构主义和形态主义,让观影者对历史背景和思想空间有一个多元化的认识。
可以说,在都市电影中加入历史元素的片段,让经典艺术成为思想深度的装饰品,会把艺术变得国际化,一种多维度的艺术形式将会展开。
二、 传统元素在都市电影中的影像识别符号
每个区域的价值美学、情感复杂化的经典影视形式在都市生活的刻画中起到了类似中国骈文的艺术效果。这种美学形式的主体一般体现在背景组成的碎片中,他们无论从外在形象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极富有魅力。这是一种人文范畴的美感,这种美感运用在影片中描绘出了内涵美,加上旧式建筑物的外形特点和源自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特色,或营造出江南水乡的清新恬静之美,或呈现出西北荒漠的粗犷不羁之美,或表现出炊烟袅袅的田园小镇之美。这样的元素在影片中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形成了艺术主题和人物的感情形式、感官和思想美学特点的一部分。
艺术区域表现在民族意识的不同、物质精神的不同和思想深度的不同;同样,对区域地区的理解也是对区域艺术的理解,在影片宣传时确立了人群美学主义的形成。在中国经典艺术中,人和空间关系是紧密相联的。在《坤卦·象》中,就阐述了人与天是互相协调的,人按照天的形式去运作,去顺应天的周期;《易经》也说出了无往不在变化,又无往不在重复是天道;《文赋》中说明了万物由心而生,心中自有四海。这些对于世界的思想对经典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多彩的空间美学形态,表达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地区文化体系也逐渐构建起来。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多数城市历史文化都源远流长,城市中的代表性建筑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地区文化特色。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上海的弄堂、苏州的园林、陕西的窑洞等,这些建筑蕴含着不同的韵味,代表着其所在城市的区域文化。这些经典静止物质元素,毫无疑问都是体现局部、加大观影者地区认知的意识形态。
在每一部城市作品里都要依靠这种物质世界创造的背景,电影的导演利用这种经典的局部符号,希望组建起电影中独特的镜头经典空间,在全球电影界表现的是一种中国独特的电影语言。这种极富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符号元素通常以两种方式融入都市电影的创作中:其一是经典物质世界的组建,其二是艺术空间的复刻。
经典的物质空间又走向了特定的局部背景和道具背景。自然风光中水乡的湖泊、西北的土地;道具背景中的经典建筑,比如斑驳的屋檐、灰色的墙体、幽深的街道等江南的建筑风格,通过空间顺序展现的都市园艺,具有北方历史特点的京城,中西交融的新生代大都市,在重视传承和重视变革中表现出迥然不同的局部特色。
电影《船家女》就是利用主人公的行动来展示环境的:船只、湖水、小桥、衣服特点等,完整地创造了在现代城市艺术矛盾下的经典电影形式。电影将故事发生的背景选定在水域广阔的杭州,将主人公的生活环境设定在湖泊和湖泊周边,对杭州代表景观西湖进行了多角度的拍摄,让故事背景逃离了物质禁锢。
婆婆的古木、三潭印月中的建筑、波光粼粼的湖面、轻盈的小船,山路边缘柳树下创作的艺术家等,随着剧情的推进,不但成为剧情的地域坐标的形式,还营造出浓郁的水乡特色。众所周知,上海鲜明的城市文化和人文特色融合在柔情似水的利益场、殿堂级别的现代建筑、零散在城市中星星点点的小巷、夹杂了油画海报等元素中。这些有着浓重艺术差别和地区间的经典建筑群与西方建筑,展示了一个现代化城市所独有的名利与典雅。这种特色的形成源自于民国时期的上海,在江南商业文化的浸润下,上海呈现出一种优雅从容的气质。例如,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就将上海气质发挥到极致。《花样年华》中色彩斑斓的服装和光线烘托下若隐若现的街道,把柔情的怀旧和经典美学于豪放的拉丁艺术下,打磨上了一层细致情怀和完整习俗。
经典艺术背景的创造不能摆脱生活的剧情的投入。尤其在喧嚣的社会背景和嘈杂的城市霓虹中,世态炎凉,更注重人之间的关系包含的风俗渗入电影制作的世界浪潮当中。
这种掺杂不是停止在对特殊风俗的表面上,而是用习俗的矛盾加强剧情的推进,从而组建起有特色的艺术经典的价值取向。费瑟斯通说过,家庭的感受是从经历中提取的,属于象征性的展示,各种回忆性的表达,以及各种风俗活动中的价值体现。
导演孙周的作品《心香》,将诗歌的艺术手法融入电影之中,用富有诗意的俯视和远望镜头切换翻开了电影的新篇章,在随着主人公视角移动的过程当中,都市压抑、安静而古老的戏曲建筑,直观地反映出两位老人远离尘世、喜欢怀旧的心理,在剧情的高潮阶段,用诗歌抒情的技巧,把家人的代沟比作经典艺术和新型艺术间的代沟。在电影的最后,用诗歌结尾的技巧,用抒情的传统背景音乐,展示了家人依依惜别之情。
“习俗文化是艺术的参考书,是民俗艺术与区域艺术最为具体最代表的表达模式。”在导演张艺谋的作品中,几乎都用民间习俗作为电影的基调,例如影片《红高粱》表现出了高密县独特的“颠轿”风俗,影片《菊豆》中对染坊工作程序的展现等。再如其近期作品《归来》之中,以特殊的历史时期、特殊的回忆、特殊的舞蹈等为背景进行陈述,这些在记忆中淡化的代表了人民苦难的艺术形式,展示了观影者的内心需求。结局以悲怆、温暖和安静的状态把意境升华到典雅的境界,电影中不停地说明回归,却在坚持、恬静、收敛的内心中进行着周期性的等待回归。这种差异性的艺术手法展现,以“单调化”达到“丰富化”,这种状似神话中的壮举,抑或是脱离现实生活中的传奇,都是艺术精神逐步升华的特征。
三、 可视化传统元素的影像美学属性
对一个城市的回忆、面对电影所想象的更深层面的体会,如同在特定的空间和时代之中,似曾相识的氛围之内,人们的念旧情怀和乡土情怀被唤起的情感认同。京城是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城市,包含着历史和当代、独裁和自由等很多矛盾因素,在作品中展现繁杂的审美价值。
近代现实主义的出现,对北京艺术风格的审美表现给观影者带来了剧烈的感知冲击力。例如陈凯歌的早期作品《霸王别姬》,影片中的所有画面都是当时时代背景的真实写照,陈凯歌用浓墨重彩的豪放艺术形式展示复刻性的空间组成,很聪明地把主人公和艺术的生存空间紧密结合起来。拍摄的过程中,故意摇晃摄影机,利用夸张的对焦手法把横跨五十多年的地区艺术如其所是地融入电影中。利用灯光特效和放大特效让角色和空间有层次感,用现实主义的结构特色融入住宅、街道、老旧的高墙等艺术景点,并用单调的灯光进行衬托,把艺术独有的行为特点、多彩的服装等风格推向壮丽的顶点,贯穿于镜头的经典小吃、宠物、玩具,夹杂着小巷中各种小摊叫卖,都市的幻想背景也随之拓展开来。中国艺术的结构与时空展现形式成为呈现中国南方水乡的主要艺术手法,拓宽了影片中时间与空间的范畴,将江南水乡的缥缈雅致和婉约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影片《船家女》中水乡城市的背景表达以镜头的反转来完成,就像《清明上河图》的构图结构,地区背景完整统一,让艺术的形式更加立体而丰富。展示了杭州静谧的典雅内涵,把主人公阿玲的心理状态和思想融合在同样的维度里,展示了阿玲生活的极大艺术化和悲剧化。阿玲所代表的悲剧化人生也包含了都市传统文化的元素。
当今时代中,人们对城市背景的认知往往利用传递的形式来展现,影片成了电影时代各地区城市风格的经典背景,是城市风格自我艺术的幻想折射。北京城在不同的电影中展示的是“经典都市”“近代帝都”“政治中心”的艺术幻想,这种多维度的艺术风格来自于历史的组成和世界化的成就。在“经典都市”中,又发扬了本土和意识形态的多重标准,掺杂了皇城故都的原始背景。电影《骆驼祥子》中,将老北京的四合院、胡同、牌坊等特色建筑描摹得十分生动,体现出老北京的文化特色。以住所和活动范围为介质,组建了一个和家庭、环境相关的艺术体制,聚集了流畅、安稳、经典的文化形式、平民心态、信仰意识,成为守旧和坚持、温暖和品质并重的古都艺术价值的参照。在《末代皇帝》《最后的贵族》等作品中,一些历史皇家建筑又是代表着王道、意识形态的载体,抒发了不可遗忘的回忆。与此同时,北京在很多影视作品中是代表着独一无二的国家象征,也是政治的暗示。《霸王别姬》中灰色的庭院和弥漫着血腥味的操场代表着都市的记忆。上海在电影中也展示出多彩的艺术特质,在体现旧社会的作品中,它的五光十色是外族人压制的象征;在新时代,又是代表了世界化的意象;在《花样年华》中,是温柔的革命浪潮;在《苏州河》中,它又是荒凉的代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都市影片中的文化表征就像一个讲述者,它在用语言描绘着城市,并且运用修饰过的、自以为是的画面进行宣传。让这些没有活力的、停止的背景意象唤醒人们的民族幻想力,电影运用了声音、灯光、画面等多元形式组建了多维度的经典艺术。在《霸王别姬》中,背景音乐运用了大篇幅的二胡和锣鼓,小巷中的嘈杂声都是日常化的烘托,让电影的整个色调都更加民俗化,具有强烈的地方特点,这些声音连接艺术化的灯光和住宅等场面,让经典文化在感官层面得到了体现。在《花样年华》中,出现了色彩斑斓的旗袍、烟草、海报、小巷、小碗汤等,构建了一张张可以触摸的上海。方言、音乐、老旧的收音机组合在一起,又把上海停在了回忆的感官维度中。
四、结 语
纵观中国现代都市影片,对于不同城市的地域文化都进行了贴切细腻的体现。都市电影利用具有城市文化代表性的艺术符号将地域文化渗透到故事之中,对地区文化特色体系的构建起到了推动作用。伴随着全球一体化,民族特色文化在西方文化输入过程中日渐衰弱,这些融入了传统文化表征的都市影片,引发了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唤醒了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记忆,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救赎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真.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 许迪声.个体与集体:中国都市电影创作元素分析[J].当代电影,2009(12).
[3] 楚卫华.人与都市的冲突与融合——中国都市电影文化分析[J].电影评介,2009(19).
[4] 王群.面对现代文明的思考──新时期都市电影创作探讨[J].当代电影,1999(05).
[5] 孔朝蓬.欲望都市:名流效应商品化与新世纪都市电影[J].当代电影,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