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鉴赏古诗须在回眸一望中

2016-04-09陕西张银翠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6年4期

陕西 张银翠

鉴赏古诗须在回眸一望中

陕西 张银翠

不可小觑的古文现象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离不开它生存的环境,诗歌是用文言文来写作的,鼎盛于唐代,发展于宋明清,因而诗歌中的词句要用文言文来解读。

一、词义

诗歌中难理解的词义大多是文言文中的古今词、多义词、词类活用。

1.多义词

【例1】

莎 衣

[宋]杨 朴

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

学生能揣摩出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纵使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会轻易地用自己的蓑衣去换。表现了诗人视官爵如粪土的孤傲之气。但有的学生在理解诗意时,纠缠于“博换”的“博”字上,在赏析散文化尾联的时候,表达为“不肯轻易而心胸博大的交换”。殊不知,“博”字在词源的解释中就有一个义项“换取,取得。”

【例2】

乱 后

[南宋]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荒宿草,墟落动新烟。困鼠鸣虚壁,饥乌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宿”字何义,不仅成为理解句意的重点,而且成为分析艺术手法的关键,有的学生理解为“住宿、停留”,因而艺术手法是拟人,那么此词作何理解呢?此句是倒装句,正确语序应为“川原荒宿草”。宿草,是一个词,指“隔年的草,后喻墓地,用作丧逝的典故”。那么在此处应理解为隔年的、掩埋着尸骨的荒草地。

2.古今异义

【例3】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首联“青春”指“春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一词亦是此意。尾联“管领”是“只管享受”的意思。

颔联“天津”,星名。楚辞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注“天津,东极箕斗之间汉津也。”一般称为银河。此处指天空。

2012年广东卷《余杭四月》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学生译为“四月天,在余杭的街道上,天一放晴,做生意的人就忙碌起来。”理解“道”和“生意”时,以今解古。“道”——“古道”,“生意”——“生气、景象”。

3.词类活用

【例4】

卜算子

[宋]张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学生答题时不明白两词的用法,竟译为“露水打湿了云,水迷失了归舟”,与生活常理相悖。“湿”与“迷”都是使动用法,应译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充满湿气,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

二、句式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省略句,在诗歌中最为常见。

1.倒装句

本文例4“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起舞闻鸡”为倒装句,正确语序为“闻鸡起舞”,使人联想起祖逖的典故,准确地把握“胸怀大志”难以实现的思想情感。

本文例3颔联“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正确语序应是“紫烟渐散笼帝阙,晴日稍回丽天津”,即天空中弥漫的雾气,在雨后太阳的照射下幻化成迷人的紫色,萦绕在帝都的宫殿;晴日不时穿过云雾,洒下明媚的阳光,天空变得明净亮丽。

2.省略句

古诗中多为省略句,语意跳跃,在理解时就需要猜和补。

【例5】

雨雪曲

[南朝]江 总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颈联若直接译出,写的当然是塞外的寒冷、凄凉之实景。但如果填入恰当的词语,它的意思就丰富多了,因为“天寒”才使人有彩旗失了颜色之感,因为“地暗”才使人有军鼓声音低落之感。 更兼“愁云”漫起,“别路”越显迷茫,情寓于景,岂有旗彩不“坏”鼓声不“低”之理?王国维不是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吗?

细品方知的情感体验

在古代,写诗成了诸多士大夫失意或得意时寄情的精神楼阁,剑酒中有悲愤有洒脱,菊松中有气节有情操,扁舟之弄,渔歌之唱常常伴月而生,有自娱自乐之情,更兼细品慢捻中的个中况味,将那一丝感觉描摹得让读诗人欲罢不能,欲抒不得,细腻绵密抑或澄明干净,真真的在情感心田中耕作。今人匆匆之履非入得古诗境,方可体诗中真味也。

1.体物入微

【例7】

残春旅舍

[唐]韩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身为晚唐被贬之人,忆起晚春时节的京都,虽有柳絮、飞花这些残败之景,却能以乐观之态,抒写京都春景的美妙,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心系朝廷,期待复兴的真情实感。因而脑海中反复浮现京城一物一景,树头之蜂正着意于唤友采蜜之甜,池面之鱼恰忙碌于吹波沾絮之乐。颔联一“抱”自上而下,一“吹”自下而上,高低俯仰,生机无限。

2.感觉细敏

【例8】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唐]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颔联中描写种满兰花的小径,暗香袭人,用幽兰连缀的珮饰也被暗香熏染,不知是幽珮之香还是兰花之香;种植槐树的庭院落下像金子的金黄色的槐米,有色有香,淡雅而恬适。

3.情感丰富

【例9】

日暮倚仗水边

[金]王 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作者的羁绪不是一个“羁”(漂泊)字所能涵盖的。其中的谪官之痛,秉道直行的信念,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沉浮的厌倦……都在诗中有所体现。

4.情感矛盾

【例10】

临江仙·暮春

[宋]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作者的伤春、羁旅、惆怅之情自不必说,但矛盾的情感在词中却体现得很缠绵。“故园”“怀家”写出自己思乡情切,急于回到家中,但“别来此处最萦牵”,在即将离开之时,牵挂此处,矛盾之中有作者的难言之隐,故乡有亲人坟茔,此处有一同漂泊之亲友。想走走不开,不走心悲凄。一个落寞的王室子弟心中的纠结寓于词中。

5.情感表达婉转

【例11】

送人归京师

[宋]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人强烈的故乡之思借门外叫个不停的子规鸟,日落时分山村中那不断的幽梦来暗示。诗里的寄托、感慨、讽喻和伤离感乱之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正是诗人写出“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的原因。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

古代文史知识浩繁而琐碎,若专门去学习,费时费力,但在平时语文阅读时,鉴赏诗歌时多问,多积累,有了一定的文学底蕴、文学素养,答题时是不会有多大阻力的。

【例12】

咏素蝶诗

[南朝]刘孝绰[注]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从读懂诗意入手,“绿蕙”,绿色的蕙兰,可以联想到屈原的《离骚》“既替余以蕙纕兮”,“蕙”,香草,代表美好的品性。“青薇”,青色的薇草,可以联想到《采薇》。《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事。借指隐居生活,后来也表现坚守节操。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芳华”“嘉树”更是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美好品性的追求。

下面附常用的文史知识,以供参考:

(1)宦游,泛指离乡求官奔波在外。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游春望》诗曰:“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2)青冢,王昭君的墓。“独留青冢向黄昏”,王昭君曾经因为没有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汉元帝错选作单于呼韩邪的妻子。为了汉与匈奴的和好,她远离家乡,可是最终还不是变成了一堆黄土,有什么用呢?

(3)纶巾鹤氅,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陈与义有诗云: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4)“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上半句用的是《孟子》中的一个寓言,讲的是齐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反而在其妻妾面前夸耀有富人请他喝酒。下半句用的是春秋时的一个典故,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肯下山做官。

(5)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鲍照刘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作者单位: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