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农村综合体广场景观设计

2016-04-09

山西建筑 2016年13期
关键词:福泉市福泉新型农村

李 萍

(云南云投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17)



新型农村综合体广场景观设计

李 萍

(云南云投生态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217)

通过调研福泉市松江村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从本土文化、产业发展、河道系统、低影响开发四方面,分析了该农村进行综合体广场的景观设计重点,并探讨了主要景观节点设计的方法,旨在打造出具有当地人文内涵、契合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型农村综合体广场景观。

农村,文化资源,景观节点,低影响开发

1 项目背景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乡村旅游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乡村旅游业已成为贵州省大力倡导推进的主导产业之一。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打造具有福泉特色的农旅结合旅游业态,是福泉市转型升级的关键,更是提升福泉形象的有力推手。福泉市提出建设新型农村综合体的目标,是通过一产与三产联动,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把陆坪镇松江村建设成一个集农村服务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合一”的新农村产业发展综合体。

2 项目概况

2.1 项目区位与自然资源

贵州省福泉市,古称且兰国,为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管辖下的一个县级市。1953年7月,平越县更名为福泉县,新改县名以县城名胜福泉山并有“福泉”而得名。福泉市陆坪镇松江村位于福泉市东北部,镇内居住有汉、苗、布依、水、仡佬、仫佬等10多个民族。

福泉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华中湿润区,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温14 ℃左右,无霜期245 d~278 d。

2.2 历史文化资源

福泉市古城垣位于福泉市区内,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现存小西门水城及五个城门洞和部分城垣。福泉山景区位于福泉市区,是一个融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宗教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相传是张仙人修炼成仙的地方。

3 设计重点

本项目着力打造具有区域特征的景观,强调生态与人文环境的呼应,注重中心景观、层次、细节的品质,实现优质景观元素的可持续性,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乡村道路。

3.1 福泉本土文化的体现

景观设计借助福泉文化元素体现对本土文化的传承。设计福文化、太极文化广场,结合时节举办如花灯会、少数民族节日盛会、农业产品展销会、广场舞表演场等群众公益活动,以此丰富农村旅游的趣味性,使游客在同一场景中能同时领略自然与人文的交织、碰撞与融合,从而为人们展示一种具有活力和创意的福泉新型农村综合体的乡村文化。

3.2 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景观设计充分利用农田、蔬果、花带、果林、观花观叶林等景观元素,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使景观设计与生态养殖、特色花卉果蔬种植、休闲度假、时令鲜果采摘、垂钓、农业博览、科普教育等产业在新型农村综合体园区的每一寸土地上达到统一和协调。

3.3 河道系统的梳理与利用

水体设计对营造整个广场与道路良好的景观效果和构建有效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本项目设计结合现状,采用人工开发和保留自然形态相结合的手段对水系、驳岸形式以及绿化景观效果等作综合设计,提出整治与改造方案,以建立富有本土特色的、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综合体环境。

3.4 低影响开发技术(LID)的应用

低影响开发技术,是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到2020年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本项目拟应用生态植草格停车场、透水铺装、蓄水景观池、生态植草沟、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土壤渗透过滤等低影响开发技术。

4 设计理念

“福”的最原始含义是“向上天祈求”。《礼记》“福者,百顺之名也。”福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扩张,它是对中华民族影响最远、影响最广的民族主流核心文化。“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讲求的道,是一种回归本源,崇尚自然的境界。

设计将“福文化”延伸为“文明”,将“太极文化”延伸为“自然、生态”,两种精神文化结合,寓意“生态文明建设”,将福与太极的构图通过广场铺装造型、少数民族文化景墙、LED地埋灯、水景喷泉汀步等多种景观元素构成“福泉太极文化广场”。 为新建的松江村新型农村综合体居民传递富贵吉祥、福气安康、财运连绵、节节高升、梦想成真等美好的祝福。

5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5.1 景观节点

1)园区大门是从村镇往文化广场集散点入口的标志性构筑物。此集散点设置导游图、指示牌引导步行游客往牌坊大门、景观桥直行;社会车辆往停车场方向行驶。牌坊大门的设计提取太极文化元素,青砖石雕体现古朴的文化气氛。在不影响车行的情况下,沿广场弧形设置树池座凳供游客休息,广场铺装材料采用彩色透水混凝土,将雨水渗透到地下,绿地自然缓坡排水至河流。2)游客中心,其建筑造型与结构来源于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民居坡屋顶、杆栏元素,传承其通透、质朴的特点,结合生态河道的水车,显得大气又亲切。3)根据现场原地形石壁,因地制宜改造的瀑布。水渠出水口处拓宽成蓄水池,并根据水量大小,设置溢水口调节,蓄水或排水;下方水池设置溢水口和排水口,埋管排至生态河道。瀑布用具有观赏价值的景石堆砌而成,在景石题福字“人间第一福”,瀑布两边的浮雕景墙表现本土少数民族文化。沿瀑布水池外缘是高1.5 m的主席台,节日活动时,瀑布台则成为视线的焦点。4)福泉太极广场构图由福字、太极八卦组成。中心广场直径60 m,水面宽6 m,水深0.4 m,每组八卦造型汀步出入口宽5 m,汀步间隙0.15 m。往生态停车场方向,沿广场弧线做两组绿化带与景墙,景墙浮雕表现福泉少数民族团结、生活与文化。福泉太极广场的景观元素由石材、透水铺装与浮雕景墙,五福花柱、植物与水,硬景与软景结合,体现太极文化阴阳、刚柔相生相克,相互关联、相生相成的关系。

5.2 技术与植物

1)低影响开发技术,在本项目中不同的景观元素表现不同的技术措施。植草沟为“滞”,湿地下凹式绿地、景观水体为“蓄”,土壤渗滤、水生植物净化为“净”,生态植草沟、透水砖、汀步、木栈道为“透”,生态河道为“排”,景观、厕所生活用水为“用”。2)生态河道与植物。在生态河道缓坡段,设计卵石滩、亲水栈道、休闲亭,为游客提供亲水、嬉戏的场所,增加广场活跃的气氛。根据福泉市降雨特点、生态河道与植草沟常年积水程度、深度、滞留量,将植物分为三个区:在“坡顶区”选择净化能力强,根系发达的湿生植物,如芦竹、旱伞竹、野茭草、薏米和纸莎草等。在“坡中区”选择净化力强,耐湿并具有一定抗旱生的半湿生护坡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藨草、水莎草和野山姜等[1]。“坡底区”选择耐湿耐旱植物及水陆两栖乔木、灌木和适当草本,如花叶芦竹、花菖蒲、美人蕉等。3)广场边的山坡生态修复,根据原有耕地的梯田台地造型,以种植景观花带、风景林带为主,修建山林健身步道、林间休息亭为辅,打造一个具有季节性变化的四季风景林。梯田台地以5 m的高差作为一个色带,分别种植不同特征的风景林带:北美枫香、五角枫风景林带,点缀球花石楠;白兰花、山玉兰、深山含笑风景林带;向日葵季节花带,点缀紫叶李、山楂、雪松;大叶女贞、大叶樟、雪松风景林带;樱花风景林带。

6 结语

基础建设改变农村的新面貌,产业联合形成农村的新格局,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的新发展。新型农村综合体广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要将农村、农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更要通过景观设计,将当地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自然资源等结合打造一个宜居宜产宜游的新型农村综合体。

[1] 伍业钢.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案例[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60.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new rural complex square

Li Ping

(YunnanYuntouEcologicalEnvironmentScienceandTechnologyLimitedCompanybyShare,Kunming650217,China)

Through survey the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Songjiang village in Fuquan, from the local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river system, low impact development four aspects, analyzed the landscape design key point of rural complex square, and discussed the design methods of main landscape nodes, aimed to create a local culture connotation, new rural landscape complex square fit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rural, cultural resource, landscape nod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1009-6825(2016)13-0210-02

2016-02-25

李 萍(1982- ),女,工程师

TU983

A

猜你喜欢

福泉市福泉新型农村
近58 a福泉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加快福泉市生猪产业发展的思考
致敬福泉(组诗)
福泉寻遗(四章)
梨的选育推广与产业发展建议
莱芜市福泉橡胶有限公司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