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文军访谈

2016-04-09叶扬天妮YEYangTIANNi

世界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学术杂志时代

叶扬,天妮/YE Yang, TIAN Ni



支文军访谈

叶扬,天妮/YE Yang, TIAN Ni

受访人:支文军,《时代建筑》主编

采访时间:2015年12月29日下午

Interview with ZHI Wenjun

WA: 请您谈一谈创办《时代建筑》的初衷?

支文军:《时代建筑》杂志创刊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的1984年。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建筑业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活跃的新局面。国门的打开把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不断带入,国外众说纷纭的建筑思潮和流派使当时的建筑学界在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冲突中倍感迷惘。当时《世界建筑》《新建筑》等建筑杂志已相继创刊。同济大学建筑系在1980年代初曾出版两期名为《建筑文化》的书刊,某种意义上就像是《时代建筑》杂志的雏形。《建筑文化》的出版得到学校和系领导的重视,在此基础上,在时任校长和系主任等领导的积极倡导下,抱着忠实地反映发展现状、提供理论和实践交流的园地、传播古今中外及预测建筑未来的办刊宗旨,《时代建筑》于1984年11月出版了创刊号。《时代建筑》推崇学术平等、鼓励创新、海纳百川的特征在创刊中已充分体现。创刊号内容丰富,从“贝聿铭创作思想与近作”“创新探索”“新的技术革命”到“建筑教育”“住宅研讨”“室内装修”“国外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实录”及“学生作业”等10个栏目,包含了建筑理论和实践方方面面的24篇文章,充分体现了《时代建筑》对探索性建筑创作的关注,以及对学术思想、理论讨论的平等与自由的推崇,同时,鼓励学术见解的多样性。

WA: 请问《时代建筑》办刊过程中遇到过经费或者人员上的困难吗?

支文军:《时代建筑》创刊阶段条件异常艰难,面临经费短缺、经验不足、信息资源空白的种种困境,处在摸索、不定期出刊的阶段。在随后的4年中,杂志从每年1期到每年两期,然后3期,到1989年才变为正规的季刊固定出版。

WA: 请问当时编辑团队的构成是怎样的?

支文军:罗小未先生是第一任主编,王绍周老师是副主编。创始编辑还有来增祥、吴光祖老师等,他们几位对编辑出版有一定的经验,为杂志创刊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吴克宁、徐洁和我陆续加盟专职编辑的行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编辑队伍。后来是彭怒、张晓春、戴春等新生代力量。

WA: 刊物当时的立足点是否主要是国内外交流?支文军: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业迅猛发展,是建筑创作走向繁荣的时期。随着上海浦东的开发,上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促使上海的建筑创作日趋活跃。《时代建筑》基于上海的发展,1990年代曾提出的办刊方向是“重点浦东、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进一步凸显了上海的地域特证,但也出现了过分强调地区性的局限。

WA: 请问“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的编辑方针是在什么情况下确定的?改版是否是基于什么特殊事件?

支文军:办刊是有过程的,杂志的特征也是逐步形成的。随着中国建筑业发展的日趋国际化,编辑们的视野在不断拓展,也在逐步反思自身的局限性。对于2000年之前的《时代建筑》,我们清晰地意识到杂志在内容思想性、国际性、特色上均存在不足,在形式、技术上也显得落后。面对众多的问题,经过1998与1999两年的深思熟虑以及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成熟,杂志2000年改版成为里程碑式的事件,推进杂志向高品质和国际化水准迈进了一大步。具体来说,调整杂志的定位,即《时代建筑》不仅仅是同济大学的杂志,也不仅仅是上海的杂志,而应是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建筑杂志,把杂志的地域特征的内涵从“上海”扩展到“中国”。为此提出了“中国命题,世界眼光”的编辑视角和定位,强调“国际思维中的地域特征”。在新的定位指导下,杂志的主题、组稿内容均有了彻底的改变,强调“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的特征。此外,在信息容量、版式设计、装帧印刷、编辑技术、队伍建设、市场运作等方面都有本质上的改良。

WA: 《时代建筑》是如何面对如今的国际化发展趋势的?

支文军:注重用世界的眼光来探索中国命题,强调国际思维中的中国地域特征,是《时代建筑》应对国际化的一种姿态。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鲜活、独特的。《时代建筑》每期主题内容的选定既充分体现世界建筑发展动向,又深刻洞察当代中国建筑的本质,它所展示的学术成果应是对世界建筑界的一种重要贡献。此外,编辑与国外建筑学界相关联的主题,是另一种期刊国际化的尝试,如2006年第5期“对话:中西建筑跨文化交流”和2010年第4期“西方学者论中国:作为核心理论问题的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建筑”等等,与境外学者共同编辑,邀请境外作者撰稿,主题文章全部中英文对照刊登等等。

WA: 您认为 《时代建筑》具体是如何发挥其“批判性”的?

《时代建筑》封面(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及同济大学王凯、曾巧巧、武卿提供)

支文军:“批判性”主要还是体现在学术文章的品质上,我们希望每位作者都能以学术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在敏锐捕捉学术新动向的同时保持学术高度,担当起对当下急速展开的建筑实践进行批判和自省的观察者、描绘者和评论者的角色。《时代建筑》应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现自己的思考,不被所谓“时尚”束缚,致力于发掘和守护建筑的本质。这种具有学术高度的鲜明的批判性特质是《时代建筑》追求的品质。

WA: 请问当时《时代建筑》的采编方式是怎样的?

支文军:编辑人员的思想性很大程度决定着杂志的思想性。编辑的思想性需要积极的工作态度。我们改进了以往被动的、以自由投稿编辑成册那种缺乏思想性的编辑模式,而是采用主题策划并围绕主题在世界范围内组稿的采编模式。

WA: 选题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文章?或者主题?

支文军:因为我们是主题组稿的,我觉得主题及文章的架构会比一篇文章的价值更大。一般围绕一个主题我们会组织8篇以上的文章,每篇文章会有不同的预设的意图和价值,但是总体来说分量还是比较足的。我们根据主题组织的学者,都是在这个领域有所研究、以前发表过相关的文章的。文章是基于《时代建筑》的选题需求对学者们进行邀约,相当于专门为我们来写的,是一种原创性的学术成果。关于主题,我们比较关注中国的先锋、前沿建筑师的介绍,比较关注年轻一代建筑师的成长和培养;还有比较关注宏观叙述层面的中国命题。

WA: 那您觉得最近的选题都有什么变化呢?

支文军:我们在思考和探讨以思想深度与学术价值为导向的办刊模式优化的计划。我们的主题初分有三大类型:一是当代中国建筑的命题,有关当代城市建筑发展的、值得深思和探讨的一些问题;二是建筑本体的研究,比如“剖面” “力的表达:建筑与结构关系”和“材料与工艺”等主题;三是国际建筑学科发展前沿的问题,如“数字化建造”“数字化时代的结构性能化建筑设计”“形式追随能量:热力学作为建筑设计的引擎”等主题。经过几年的尝试,其变化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学术性主题的份量增加。

WA: 您觉得《时代建筑》对建筑学科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支文军:学术期刊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不同的期刊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有一点是我自认为《时代建筑》比一般的学术期刊更有意义的地方,就是通过主题组稿的形式促进学界的研究和思考,如对“中国建筑师的代际研究”“中国建筑师在境外的当代实践”“建筑之外”和“构想我们的现代性”等以主题为导向的研究与传播,有其积极的意义。

WA: 按照您知道的读者反馈,哪一期反响比较热烈?或者大家特别关注哪个主题?

支文军: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同的读者所关注的话题差异太大了。我们有编辑出版100多个主题,把它归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还缺少大数据的统计。

WA: 《时代建筑》相比之下很关注教育,出过建筑教育的专题,对于推动教育,《时代建筑》起着怎样的作用?

支文军:作为高校主办的期刊,《时代建筑》关注建筑教育是必然的,作者来源也是高校为主的。我们组织过几期建筑教育的主题,既与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过专刊,也深度探讨过“同济风格”和“同济学派”的论题。此外,我们不定期的有一些建筑教育的栏目。目前我们正考虑在2016年组织一期建筑教育的主题。

WA: 那您觉得接下来《时代建筑》在编辑定位上还会有什么变化?亦或继续延续之前的方针?

支文军:每本杂志的特色不同,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如何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杂志的学术品质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的重要工作。《时代建筑》学术视野下的办刊模式优化有如下3个方面:一是保持主题组稿特色,增加主题的思想深度和学术价值,适量减少主题文章容量。在主题类型上,中国主题为主,结合国际前沿性主题;宏观性主题减少,增加中观和微观层面主题;学术性主题为主,行业性主题为辅。在主题之间的整体关系上,加强系统性、连续性。在主题文章的构成上,以精、专、深研究文章为主,结合高他引率综述文章。二是增加常设和非常设的新栏目,如设计研究、建筑教育、城市研究、建筑技术、专题讨论等,追踪学科前沿探索和热点,并向自由投稿开放。《时代建筑》每年6期,我们选择的话题还是偏少,所以我们希望在每期的主题下面带一个专题,增加我们关注话题的容量。三是原有栏目的深化和调整。比如作品栏目,重要作品可组织不同形式的研讨,以多篇文章、多角度地推出。原有建筑历史与理论栏目分化为建筑理论翻译与讨论和中国现代建筑研究,更多地去自上而下地发现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

WA: 《时代建筑》有没有向新媒体发展的想法呢?支文军:未来发展方向上,《时代建筑》已经尝试将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形式链接起来,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学术研究互动平台,鼓励学者尽早向这个平台发布研究成果和新观点,这也将成为杂志新的主题和作者来源之一。但是现在公众微信号的发布更多是自媒体的重复而已,不是有独立性格的公众微信号,这也是我们需要调整改进的。此外,《时代建筑》一直在思考和尝试拓展国际化影响力的方式。简言之就是“固本拓新”,既要保持学术性与专业性的双重特性,同时拓展以建筑传媒平台为依托的多元经营。

整体而言,建筑杂志需要继续保持对公众社会和城市建筑的热忱,开启中国建筑师的内在天赋,通过更多的媒介方式来激发建筑想象力,并创造新的经营方式,在新的范例中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最终走向建筑杂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然,《时代建筑》作为建筑学术与专业杂志,其核心竞争力在于依托长期办刊积累形成的资源优势,建立以杂志为核心的建筑传媒平台,充分发挥建筑媒体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播影响力,这些都是应该延续和继承的。

WA: 请问《时代建筑》是否关注过建筑评论的相关问题?

支文军:建筑评论是一个宽泛的领域,有时与理论问题相互交叉。中国建筑界缺少一个专职的靠建筑评论谋生的群体。目前很多建筑评论都是业内人的兼职工作,会涉及相关利益,所以真正具有独立性的建筑评论比较稀缺。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倡导和鼓励更多的第三方作者来解读和剖析相关设计作品。

WA: 现在整个社会大环境变得非常多样化、娱乐化,《时代建筑》是不是也感受到冲击呢?

支文军:这个影响是非常大的。《时代建筑》作为学术期刊亦十分关注新媒体环境下学术研究与学术传播的新特点。新的传媒方式改变了学术资源的获取手段,同时也赋予了学术传播新的特点。主题组稿模式,令每个话题的学术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原创性。这就需要充分的前置性的研究作为先导,并发挥网络优势帮助相关学者有效地获取相关文献资源,并提供理论性强、有深度、有前瞻性、有吸引力的学术研究资讯。同时,中国很多建筑杂志正逐步和我们靠近并趋同,很容易引发大家同时关注同一个建筑、同一个建筑师、同一个事件。因此,我们也在探索杂志的内容如何以一种适合新媒体表达与传播的方式传播,使我们在纸媒的主题讨论中形成的专业与学术的观点能够有效嫁接到新媒体的传播体系中去。《时代建筑》将致力于建立能够真正影响学界和业界的、有学术价值与专业观念的、有独立性格特色的新媒体学术传播体系,来面对时代带来的全新挑战。□

猜你喜欢

学术杂志时代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杂志介绍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