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2016-04-08陈鑫
陈鑫
摘 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活动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中国在此期间扮演者重要角色,既有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通过论述国际产业转移背景下,中国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对中国提出一些有用的对策,使得在国际产业转移中,中国产业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资源,提高产业效率。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与挑战;效率对策
一、引言
从1868年第一家跨国企业建立开始,国际产业借助于跨国企业的发展实现了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进行的第一次资本输出,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产生的第二次国际产业的转移,日本和欧洲的经济大发展催生了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以及第四次发达国家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的转移,中国内地成为主要的承接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每一次国际资本的转移都有其特征和方式,无数的企业在此过程中崛起和消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导致了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逐渐丧失相对优势地位,特别是沿海地区以及大型城市,用工成本的急剧上升,使得许多产业向东南亚等劳动力廉价地区转移。国际资本的逐利性使得国际产业转移这一过程不断发生,在全球经济还处于不景气的时期,我国成为许多国际资本的避险港。我国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面临“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难题,如何承接发达国家产业以及本土产业国际化,在这一时期定位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成为一项紧迫的事件。在本阶段进行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其独特性。首先,在国内,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大量向中西部转移,东南亚国家也承接了一部分,比如阿迪达斯就在东南亚建立了工厂;同时,许多高科技企业在我国也设立了研究机构,在我国直接从事从产品研发到产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在国际上,主要是从发达国家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主要承接地,然而,由于美国出现了实体经济空心化,美国实施了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导致一些产业出现了回流。
二、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产业转移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就业率,促进技术进步,实现企业规模经济。我国企业国际化能够优化出口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总量,增强国际竞争力,能够合理进行全球化资源配置,提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但是,国际产业转移也是一大威胁,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人力成本急剧上升,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占优势,导致一些跨国企业从我国转移资产和技术,减少就业岗位,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接收了一些价值链底层的产业,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对环境产生威胁,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引进国际产业可能阻碍我国自主创新,妨碍技术的进步,对国外技术形成依赖。我国企业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附加值很低的产业,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因此,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我国企业面对机遇和挑战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1.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的机遇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若是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机遇,顺利地优化和升级成功,将给改革带来莫大的助益。因此,把握住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而升级过程能符合国际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度过改革的攻坚期,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主要面临了以下机遇:
(1)提高我国的就业率,充分利用我国的资源。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在劳动力和资源上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大量公司来我国投资建厂的重要原因。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而被吸引到我国的大量企业,将会提供许多的就业岗位,从而提高我国劳动力的就业率。另外,被吸引来的企业一定会进行投资,从而利用到我国的资源,特别是对闲置的土地和厂房的投资,甚至可以解决资源的闲置问题。
(2)有利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升我国的产业技术构成,从而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当今年代,信息传递和技术创新的速度极快,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特别在技术创新这一块,但是通过国际产业转移,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取得极高的效益,这当然取决于新技术的引进。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的高效机器和先进技术会流入国内,为此,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实现企业规模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大量学者的研究表明:从企业规模的方面来论,我国众多企业都达不到规模经济,生态规模较低。这是因为,我国大量企业效率低下,资金不足,耗能污染严重,这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大浪潮下,可以加快低效率企业的淘汰,实现企业的联合、并购、改造和重组,实现产业的集中和升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4)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提高国民经济总量。近年来,发达国家正在向再工业化转化,将大量的工业产业转移到国外,而我国是目前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载地,发达国家纷纷来华投资建厂,这使得我国成为资金和产品的集散地,大量在国内生产出的产品,由外商直接对外出口,必然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充我国经济总量。
2.我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当代国际产业转移在对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变发挥重要作用的同事,也会对我国产业的价值增值、技术进步、资源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形成严峻的挑战。
(1)价值链低端处境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目前全球价值链大致分为技术、生产和营销三个环节。近年来,因为我国人口红利的原因,制造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制造已经深入全球,外国的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容小视。但是在这一繁荣的背后所依靠的是大量廉价劳动力,但是随着劳动力工资的日益增加,我们的优势已经荡然无存。而技术和管理的落后使得我们只能继续处于价值链的低端,对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阻碍技术进步
由于现实原因,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的产业所输出的技术不会是最先进的。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会对输出的技术进行严格的控制,因此所转让的技术都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甚至于即将淘汰的。另一方面,我国所引入的技术大多为应用技术,虽然能够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但却不具备掌握高技术的能力。发达国家为了获取更多的附加价值,一般将研发设计环节牢牢地控制在本国手中,而把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进行。这一现象使得我国大国企业必须依赖于国外技术,削弱了我国张我新进技术的权利,仅仅把中国当作是一个制造工厂。在这一背景下,如果太过强调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反而会忽略本国先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使得本国企业长期受到国外企业的技术压制。
(3)国内资源的严重耗损
从我国政府的想逛政策可以看出,我国为大量吸引外资对国外企业提供了很多政策优惠。国外企业在进入中国时无论是在税收还是土地租金上都具有明显优势,还是这使得的本国企业在和国外投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国内劳动力、土地和一些丰富的矿产资源会在过度竞争中贬值。国内资金无法和外资一样受到同样的待遇便会通过流出境外,再以外资的身份投资国内的方式改变自身困境,但这种行为无疑会导致我国资源的耗损和资金的过渡型外逃。
(4)生态环境恶化
虽然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热点领域是一些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无污染的行业,但在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大量严重污染的制造业转入的现象。发达国家产业升级后将劳动密集型和一些高耗能的污染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国家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必然。发达国家出于环境保护啊和社会福利的考虑,将污染型产业转移到资源相对丰富,对工业污染管理不严的发展中国家的案列数不胜数。但是这样的投资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居住条件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
1.提升产业质量优化产业结构
自从国际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的劳动密集性产业工资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大量劳动密集性产业外移,至工资相对具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如同三十年前发达国家向中国大量转移过剩产业一样,东南亚及印度为代表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承接了大量中国外移的过剩产业。国际金融危机过后,大量国际代工企业关闭了在华工长,中国长期依赖的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以2015年为例,中国进出口贸易额首次出现双下滑。为了应对上述情况,中国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质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尽快在传统产业衰退之前完成对新兴产业的布局,防止子啊新旧产业交替中出现“断层”。
中国政府应借鉴美、日等发达国家经验,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提传统产业产品升技术附加值,转变生产方式,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产业外部环境恶化,研发费用的上涨,政府应该对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降低部分税收或利用税收扣除,减小企业的压力,是企业能轻装上阵,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而在企业方面,非常有趣的是根据蔡亚璇的研究表明:现外资对我国的企业没有产生间接技术外溢效应,合约生产路径下的加工贸易也不能提升产业结构,反而阻碍了整体的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中国的合资企业应设法扩大其从外资方获得更多的技术转移,同时致力于本土技术的研发,而不是仅仅拿着外资企业分图纸去生产、销售,而放弃了研发。
2.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促进贸易自由化
今年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如3D打印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生产中的运用,劳动密集型产业终将被取代,加工贸易的劳动力需求会不断下降,即便没有产业外移,这也将是未来的趋势。过剩的劳动力该如何安置,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大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就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产业也是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为了提升服务贸易出口,根据张艳,唐宜红等的研究发现提高贸易自由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因此中国政府应加快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强双边及多边自由贸易谈判,扩大自由贸易规模。中国正在进行与周边国家的自由贸易谈判,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3.促进产品内分工、提高制度质量
历史表明分工有利于生产的专业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而专业化又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好的制度是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根据戴翔的研究,制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价值链的区位分配。价值链中越是高端的生产环节和阶段,对制度质量的要求也是“敏感”。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某些制度也急需改革。中国过去以依靠人口红利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急需在国际分工中不断优化制度质量,提高本国产品在国际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增创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提升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复杂度。
4.鼓励东部沿海城市将过剩产能向中西部转移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并部均衡,地区经济差异非常明显,东部沿海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土地资源及人力资源成本较高。在国际经济环境低迷的大背景下,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而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丰富,如河南、安徽等人口大省,非常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政府应鼓励沿海城市的相关产业向内陆转移,而有能力和意愿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省份也可以拿出相应的配到政策优惠,使这些本可能转移出中国的,但占时对中国经济发展仍有价值的企业,可以发挥在经济转型中的“余热”。
如果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尚有价值的过剩产业能够成功被中西部城市吸收。一来,可以化解近年我国巨大的就业压力,带动中西部经济大发展,符合中国常年以来先富带后富的国策。二来,这些转移的产业降低了成本,可以继续在内陆地区存活很长一段时间,可以有效防止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空心”时期的出现,使中国经济可以实现平稳过渡。最后,转移成功的企业可以中西部地方政府继续提供税收,可以有效缓解中西部土地价格下跌带来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防止经济下行过快出现硬着陆。
以上政策为,笔者给出的最为有效的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对策,而关于这方面的对策还有很多,如某些学者提出的合理有效利用FDI,提高环保产业比重等。
参考文献:
[1]蔡亚璇.国际产业转移影响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和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2]张艳,唐宜红,周默涵.服务贸易自由化是否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J].世界经济,2013,11:51-71.
[3]戴翔,金碚.产品内分工、制度质量与出口技术复杂度[J].经济研究,2014,07:4-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