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学生个性化学业指导的一种实践模式

2016-04-08彭江辉成璐

大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工科学生实践模式

彭江辉 成璐

[摘 要]当前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缺乏一个完善的体系,存在学业指导内容不全面、认识不到位、形式单一、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工科学生学习压力大,动手能力要求高,理论与实践需紧密结合。可以通过成立学生社团,联合创新实验室的资源,组织夏令营、冬令营等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构建工科学生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模式,这对引导学生坚定专业自信、激发学习兴趣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工科学生;学业指导;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131-03

大学生学业指导是指高校对学生在学业方面提供的指导和帮助,服务范围涉及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所有方面,旨在充分利用高校资源,根据学生本人的教育背景、学习动机、兴趣与能力,辅助、指导他们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学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明确大学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在学业方面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使其获得有效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经历。[1]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业指导的现状及问题

(一)内容不全面

学校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要侧重于学习态度、专业认知等方面,而学生希望得到的是针对其个人的具有个性化的、发展性的指导,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当前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内容较为僵化,不够全面,主要是一种制度规范和行为养成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养成等方面的教育相对缺乏。

(二)认识不到位

应从根本上认识学业指导的重要性和目的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确对学习的认识、强化学习动机是学业指导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高校参与学业指导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于学业指导的任务有一定的分工,但是均侧重于事务性工作。任课教师注重于甚至也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指导,团委、学工主要强调行为规范教育,教务部门侧重于专业认知和学分管理,均没有能够从更深层次挖掘学业指导的新内涵。

(三)形式单一

由于辅导员队伍人手不够、场地受限等客观原因,高校开展学业指导大多数情况下是表面上的集中式指导,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指导方式较少,与学生的期待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形式上的单一导致效果上的不理想。

(四)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

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是由组织机构体系、队伍体系和课程体系共同构成的。但在组织机构体系方面,大部分高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学业指导机构;在队伍体系方面,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队伍仍然局限于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有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学业指导类课程,但不够系统化,学生收获不大,也尚未建立正式的学业指导网站或学生网络交流平台;在制度建设方面,尚未建立起科学、规范的学业指导制度。[2]

二、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学业现状及学业指导需求

通过调研了解到,学生在个人的学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包括:提供有效的形式和平台了解专业、行业和职业的发展方向,及时发布就业信息,提供高效的学业与就业咨询服务,针对市场和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提供实训机会,搭建与企业对接的平台,有专门的教师负责学业指导和跟踪落实。通过四年的努力,学生在以下方面最希望有所提升:掌握专业学习方法,取得专业学习好成绩;英语学习具有较好的沟通、阅读、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方式了解专业、行业和职业;在团学活动中提升自己的综合协调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3]

学生学业成功是高校使命,是学生需求、社会期待的共同目标。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高校在学业指导方面的投入不足,没有针对性地研究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及时地对大学生的学业规划作出指引,使得在大学生中出现的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不当,适应能力差,学习懒散等情况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特别是大一新生进校后,应该通过学业指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和机会,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四年大学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导的工科学生学业指导模式

在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础上,要抓住学院专业学习的特色。在抓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外界的强制要求与学生的自主管理相结合,要将学风建设与班级建设、寝风建设相结合,要将常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引导相结合。现今学业指导依然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作为立论依据,行为主义理论在学校教育实践上,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地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4]随着教育环境和现实的不断变化,高校的教育理念也应顺势而为。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多,单纯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灌输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也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的学业指导必须注重策略性知识的训练,注重发展性的、个性化的指导,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如何针对以上变化开展个性化深度学业指导,是新形势下辅导员应积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下文以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探讨工科学生学业指导的一种实践模式。

(一)平台搭建

学院将学业指导与本专业的特点相结合,在充分调研、研讨的基础上,整合学院所有创新实验室资源,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中心”。中心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行业需求、培养专业学习兴趣、拓展专业应用能力、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中心以专业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托实验室的课外实践组织,旨在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激发其创业热情,多形式地为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学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

(二)运作模式

在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中心运作过程中,既要发挥专业教师的学业指导作用,又要发挥高年级学生朋辈互助的引领作用,依托创新实验室,将创新的氛围辐射到低年级所有学生。创新实验室现有成员以兴趣小组的形式,引导成员学习主干课程,甚至是提前学习相关课程。同时,以小型项目的形式让每个兴趣小组按时完成作品,在动手的过程中,让成员进一步增强专业认知和自信,激发其理论学习的热情。

在学生学期学习结束之前,中心在全校范围内发布通知宣传,以冬令营和夏令营的形式在学生期末考试结束后,将学生组织起来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2015年,中心与学院物联网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联合举办了“明天计划·相约冬季”创新实践冬令营活动。全方位、立体化、直观性的冬令营体验活动,让更多对物联网创新实践有兴趣的大一、大二学生聚到一起提升个人竞争力。参加本次冬令营的71名学员被分成4队,每队再次被分为4组。在冬令营组委会指定的队长和学生自行选定的组长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7天的冬令营PK赛。比赛中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进步。日程安排包括实验室高年级学生主讲专业理论课、电路焊接实验、素质拓展、“创客青春分享”交流活动、整体总结团体分享交流等。单一的知识传输只能帮助学生浅层次地了解学科知识,而诸如此类的经验感受交流却能将众人不同方面的成长转化为每个人全方位的提高,实现经验能力的最大化扩散。

(三)运行成效

1.通过创新实践让学生回归课堂。方法学是指大学课堂里学习的那些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如微积分、概率论、傅立叶变换、贝叶斯方法、马尔科夫决策过程,等等。通过实践的体验和创新,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课堂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体会到方法学的重要性。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回归课堂教学,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学生通过在创新实践中的学习和运用,不仅增强了自信心和创造力,也实现了从“不想学,不得不学,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到自主自觉学习的转变。

2.通过创新实践的引导,一批学生通过层层选拔进入学院创新实验室。学院鼓励支持一批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学科竞赛作品的制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在2015年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1项作品获一等奖,2项作品获三等奖。2014年,学院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的有114项,其中含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奖43项。另外,有70名2015届本科生被顺利保送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深造。

让优秀影响优秀,让优秀传承优秀。高年级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创新竞赛中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无形中以一种榜样力量影响和引导着低年级学生融入创新浪潮中来。以此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承接的工科生特有的学习氛围,进而推进学院的学风建设,较好地构建了一种工科学生个性化的学业指导模式。

[ 注 释 ]

[1] 吴雅娜,周昭安.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个性化深度学业指导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3):85-87.

[2] 赵宗更.高校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对策建议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1-84.

[3] 季靖.关于开展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12(9):58-59.

[4] 么元昱,李峰.浅谈高校辅导员如何在学风建设中找准着力点[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96.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工科学生实践模式
工匠精神视角下地方高校工科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工科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探讨
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基层协商民主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违约的成因
基于学生社团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探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模式探讨
《无机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与实践模式初探
关于构建我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思考
高职院校工科学生艺术教育研究
高职工科学生工程项目实施能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