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应用研究
2016-04-08裴婷婷
裴婷婷
[摘 要]道德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伦理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的主要渠道,历来受到高校及社会的重视。道德教育要有效实施,必须先确立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者唯有实施人文关怀,以一种开放和诚恳的方式去接纳学生,才能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其自身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人文关怀;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3-0075-03
在开放的大环境下,文化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络环境的复杂化。在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下,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产生许多复杂的影响,因此,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呼唤人文关怀。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现状分析
进入现代社会后,多种外来文化传入我国,致使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辨别选择、完善自身是各个高校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
虽然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较明显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楚地认识到道德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
第一,教育管理中的重形式轻实效倾向。长期以来,在部分高校的教育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教育,导致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严重地危害了学生的利益。部分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只顾完成学校领导分配的任务,不能结合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来制订工作内容,这种重管理而轻关怀的教育模式严重地消磨了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阻碍了他们的身心发展,致使学校道德教育极其缺乏时效性。
第二,教育内容上的重知识轻情感倾向。理论教育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而相比之下,情感教育却没有一个统一的实施标准,也没有具体的要求,实施的过程具有复杂性,所以各高校应清楚地看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事实上,书本内容相对滞后,缺乏针对性,如果教育工作者不针对每个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必要的情感教育,那么一些大学生就会出现一些心理疾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三,教育方法上的重普遍轻特殊倾向。传统高校道德教育以教育者为中心,强调的是普遍性教育,培养了成批的“清一色”人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不利于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但也极大地限制了当代大学生的全面进步和个性化发展,致使当代大学生缺乏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人文关怀的价值也无从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问题分析
高校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匮乏现象严重是多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只有对这些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讨,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略。
第一,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认识不够。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个人需要和所处环境日益得到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人文意识淡薄,过分强调“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忽略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一味地强制性规范和概念性地说教。教育工作者往往用自己固有的统一标准要求具有个性差异的大学生,迫使他们成为自己心中的“理想型人才”,这都是片面认识人文关怀要求的具体表现,难以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第二,教育工作者的人文观念与方法没有转变。“传道”是教师应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然而,由于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修养有所欠缺,导致在面对学生所提出的不同问题和学生们的各种各样的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一种畏惧的现象,导致教育实践活动的失败。因此,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教育工作者如果不提高自身修养,不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无法对个性特征迥然的学生因材施教,也就无法培养出有特色的人才,这严重削弱了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性。
第三,道德教育的内容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年来,高校注重推崇“社会本位论”的观念,培养了成批的“适应社会型人才”。道德教育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置于同等地位。胡锦涛强调“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1]高校道德教育不能只侧重社会认同性而忽视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应尊重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加强人文关怀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
高校的道德教育要以尊重大学生个性自由发展为原则去实施人文关怀,从学习、生活和情感上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并教给他们塑造完美人格的能力,这有助于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
(一)加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正确认识
事实表明,高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明确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即做到有理可依。另外,应充分认识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作用。
第一,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任何教育都有相应的理论依据,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理论依据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它包括人的本质学说、人的需要本性论、人的主体性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该理论对道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发展具有指导意义。道德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一项德性教育事业,其本质是促进人对精神品味、德性人格的构建。人文关怀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实际上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实践成果。
第二,充分认识大学生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作用。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在道德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的作用不仅符合时代要求,而且有益于道德教育本身的发展。人文关怀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特点,强调自我教育和自我解放的重要性,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力为总体方向,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大量具有优良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储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提高高校教育者的人文素养
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得复杂化,这就需要教师作相应的引导。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自身素养的提高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一,更新教育者人文关怀的观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观念,转变重形式、轻实效,重权威、轻疏导,重社会价值、轻个性发展等观念。教育工作者应更新以往的观念,强调以大学生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尊重与维护他们的权利与尊严,承认并尊重其个性差异,关照大学生兴趣、爱好和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先,以学生为重。同时,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以“将心比心”式方法进行交流,以求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提高教育者的人文素养。教育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要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一是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用多种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疑问和困惑。二是要培养育人的能力。教师在授教的过程中要将教书和育人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精心“备课”,更要耐心“备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产生心灵共鸣,让学生在学习中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帮助他们实现个人理想。
(三)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理念的道德教育内容
新时期的道德教育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和实现人的终极追求,其内容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行必要的创新。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
第一,构建关心需求,满足需要的人文关怀。一要探索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要尊重和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要,为每个受教育者“量身定做”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教育的效果具有个性化;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人的自主性决定了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纯然被掌控的对象,而是能自由调节自己行为的主体。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提倡在施教过程中要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大学生在个人生活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培养,并能自我承担自身的道德义务,把握自由与责任的“度”。
第二,构建提升精神品味,丰富心灵世界的人文关怀。在道德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实质上是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己特有的方法将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导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提升其需要品味,丰富其心灵世界的活动。“科学与人文相依,理性与诗意并存,才能构成一个平衡的世界”。[2]因而,教育者应在施教中将科学知识与人文观念相结合,以实现大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共同进步,丰富他们的需要内容和精神世界。
第三,构建唤醒主体意识,促进人的发展的人文关怀。道德教育的功能不是简单的文化传递,而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即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一般而言,拥有较强主体意识的人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能够深刻地认识自身,作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唤醒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挖掘大学生的潜在能力,有益于提高其判断事物的能力,更好地进行自我修养,帮助其焕发出极大的人生创造激情,成为行为上的自觉主宰者。
(四)探索更具人文关怀意蕴的道德教育方法
确立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目标、理念、内容,是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价值实现的关键,为了人文关怀能更好地应用在道德教育实践中,还需要探索更具人文关怀意蕴的方法,使人文关怀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一,交往对话式教育方法。交往对话式教育是一种非常民主的教育方法,它致力于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合作、共同创造的伟大目标。因此要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修正,确立与新时期道德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应在教学中注入充满尊重人、帮助人、探寻人的理念,使道德教育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把握人生的新方式。交往对话式教育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它注重师生间的交往对话、自由交流,使道德教育课堂成为双方互动的舞台。
第二,心理辅导式教育方法。心理辅导式教育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教育方法,它是在教师和学生相互陪伴下的交互活动,它可将现实的规范转化为内心的认同并体现于外在行为。心理辅导的具体做法为:教育工作者通过面谈、普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心理辅导在道德教育中运用的效果明显,因为它注重给学生提供一个无拘无束和具有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心理辅导中获得感悟,并将获得的认知延伸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加道德教育培养人、塑造人的效果。
第三,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方法。教师的引导教育是学生个体得以发展的外因,学生的自我教育则是实现个体发展的内因。所以,教师在传道、授教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潜能,培养他们逐渐地学会自我教育,只有这样,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才能自由地发展。因此,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成为合格的心理关怀者和教育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新的人生方向,让他们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体验到人生的无限价值。
第四,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导,而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教育要根据教育对象的性格、思维、成长背景的不同而制订不同的教育方法,避免千篇一律,应符合个性发展规律。充满人文关怀的道德教育应尊重大学生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并采取“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共性教育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倡导学生主体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彰显人文价值。
[ 注 释 ]
[1]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1).
[2] 王帆宇.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J].现代教育科学,2011(2):2.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