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治”到“善治”
2016-04-08王璐
王璐
[摘要]高校的学生管理不应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依法治校也不应是单纯地对学生进行束缚,具有独立的人格、远大的抱负和基本的法治精神的人才是高校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本文意在强调改革以往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从“管治”到“善治”,以人为本,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服务,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在法治、透明、公正的基本原则下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法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152-02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治观念不强,忽视学生权利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教师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同时,教师掌控了学生的一切,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的权利被无情地忽视甚至抹杀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教育管理者因为淡薄的法治观念作祟而对依法治校的解读出现了偏差。如有人认为依法治校就是用法规来管理学校,也有人认为法律的功能是可有可无的,对学校有利的就使用,不利的就抛弃。这样就使得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各项工作都是以管理者的意志为中心的,全然不考虑学生的利益,忽视他们的权利。
(二)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的高校管理仍然以“人治”为主,即由学生辅导员来全权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学校关于学生的所有信息、通知都由辅导员来负责传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由辅导员担任,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学生的人数迅速增加,而辅导员的人数并没有随之增长,这就导致辅导员力量不足,工作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很多高校的管理者思想观念陈腐,没有与时俱进,管理效率低下。他们对学生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上,只想通过硬性的制度来强制限制学生以实现管理的目的,这样不仅达不到管理的效果,还会与初衷背道而驰,激发学生的逆反情绪,激化师生关系。
(三)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学生辅导员是高校管理的核心力量,辅导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从目前来看,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没有接受系统的管理培训和学习,缺乏管理学生的经验,平时和学生接触较少,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状况,不能给学生提供有力的帮助,为其答疑解惑,如果学生之间出现问题,也没有合适的工作切入点。日益突变的社会情势和多元的需求,对辅导员队伍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他们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以及相辅助的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这样才可以满足工作需要。有的辅导员为了树立威信,通过“禁令”强化对学生的管理,这样就会束缚发展,压抑个性,还有的通过各种形式收买人心,如把评优资格给某些关系户,培植“心腹”。这样的管理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激化师生矛盾,不利学生的成长和辅导员的成长。
二、产生问题的症结分析
当前的高校管理体制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简单概括就是“管治”。在社会不稳定的情况下,需要“管治”模式来稳定社会秩序,但是社会处于稳定的情况下采用“管治”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管治该模式特征如下:
(一)等级制
学校的管理体制是按照校——院——系——年级——班级结构组成的,学校的行政部门掌控着所有权力,院系和班级只能按照学校的要求实施工作,缺乏自主性,这就极大地制约了各院系的工作积极性。而作为最基层的辅导员,工作繁杂,不仅身兼“数职”,同时还扮演着“办事员、勤杂工、保姆”的角色,而待遇却没有与工作挂钩,这就会使辅导员对自身的价值认识模糊,不能正确定位自己工作的功用,怀疑工作的性质,降低了工作的积极性,也减弱了学生工作队伍的凝聚力。此外,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日益突出,与管理的模式化、具体化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尤其是在21世纪强调个性与创新的时代更显得格格不入。
(二)强制性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复杂问题,单纯靠制度与强制性管理已经很难满足工作的需要,尤其是新形势下的大学生不同于以往的学生,他们的自主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强,主张自我发展,纯粹的强制手段与他们追求自由和个性相矛盾,不了解他们的习性只一味用强制手段只会激化彼此之间的矛盾,增加学校管理的难度,也不利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参与性
官僚体制下强调集权管理,缺乏民主性,个体或其他组织无法参与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因为缺乏相应的监督,很容易出现权力的滥用以及无视法律甚至滋生腐败等问题。这种管理制度因为没有相应的刺激,就不会主动去改革,只会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严重不足。目前的很多学校管理体制很封闭,观念很陈旧。
(四)定位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工作的认识不正确,定位不合理,这就导致当前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根据国家对高校的政治要求,产生了学生工作,这是学生管理发展的历史给我们的结论。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专门成立学生工作部,这一部门是独立的,与教学系统功能迥异,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有了独立的部门方便独立自由地开展工作,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教育,但是更多的是带来不便,教师本来是教授知识和管理两职能融合的,现在教师的管理职能实际上被剥夺了。事实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课堂上,课下,人际交往等都对学生的思想有重要影响,只是无法断定其影响的具体程度。如今的社会复杂多变,学生的情况也是多种多样,学生工作部门独立于教学之外,往往不能紧跟形势,也不能切实地解决问题,结果只能是问题多多。近年来,虽然学生工作范围有了拓展,但是它头顶的光环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这就使得很多师生以及社会人士不能予以正确认识,也就不会给予足够的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教学以及行政管理相互促进,相互影响,这样才可以发挥其最大功效,各自为战,只会导致学生工作难度的增加。
三、建立以人为本、民主、法治的治理环境
针对高校管理过程中的“管治”弊端,实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善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完善和扩大大学自治、树立民主管理的理念、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对话协商机制。
(一)完善和扩大大学自治
各类大学无数次的尝试带来了教育的进步。社会取向日益多元化的形势下,大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元化,要想实现大学的发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就必须有用自我改革和创新的权利,这样才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和发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给他们创造足够施展个性和发挥爱好的空间与平台。因此,这就要求一方面国家完善各种法律法规,给大学以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大学内部要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让大学的自治、自由充斥其中,张扬个性,提倡众治与自治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规范学术评价和学术意识。
(二)树立民主管理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的生命之源,是学校使命的承载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还有教育理念。一方面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无论是学业教育还是学校管理,紧紧围绕学生来展开,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另一方面,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广泛吸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学生不再单单是被管理者,还可以参与管理,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提出可行的规章制度,帮助管理者了解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与学校工作双向互动,这样既提高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又可以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实现教育与管理的双赢效果。
同时还应该强调服务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民主时代到来前,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通过强制手段来实现统一和确立自己的地位,从而最大化地满足和实现自身利益。但是这种强制手段带来的权威并不是人们自觉地认可,抵触性强。治理则有别于这种强权,它依靠的是服务,通过增加公众的认可达到共识来实现最终的目标。对高等学校而言也是如此,要实现校园的和谐、法治,就需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方式,不能单单依靠行政命令。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出发,深刻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的学习、成长提供各样的服务。一方面,改善硬件条件,给学生创造舒适的外部环境,让学生可以安心学习,快乐生活;另一方面,做好其他服务工作。大学生群体良莠不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尊重和理解个性化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各样的教育,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张扬个性,促进共同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
国家权力之间彼此制约并将权力置于公开监督之下,这是现代法治国家的精髓。高校也像法治国家一样,如果没有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也会出现权力的滥用现象。近几年,大学生和母校发生纠纷的案件屡见不鲜,固然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校的不足——权力滥用,制约力不足。导致权力滥用的根源就是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主要存在问题如下:监督机构可有可无,监督力度不够,监督手段落后,不能紧跟时代形势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监督能力的发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依法治校,完善高校的监督机制,严格贯彻执行,违者必究;二是实行校务公开,接受师生的监督,吸取社会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管治”的弊端就是缺乏监督与参与性,为了避免这种模式的不足,需要发挥师生的监督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发挥学生代表大会的作用,负责大会期间的提案制度和闭会期间的监督工作。很多高校实行了学生参议制度,这是比较可行的长效制度,但是学生的监督力度有限,需要有其他的有独立的具有行政效力的监督机构,即学生事务仲裁委员会。如果学生或者老师对学校管理有意见可以向仲裁委员会提出意见,然后仲裁委员会可以责成学校有关行政部门进行集体讨论。委员会的成员比较广泛,既有学校的管理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还有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还有社会人士参与其中,这样就可以群策群力,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接受各方面的监督,保证工作的公开公正性。
(四)建立对话协商制度
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矛盾和冲突,就需要通过协商解决。协商是把学校的决策变成学生意见的表达和统一的过程,它是解决学校和学生之间问题的有效办法,既可以减轻学生的不满情绪,又可以解决相关问题,同时在协商的过程中既可以节省管理的人力、财力,又可以增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尊重感,一举数得。因此对话协商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和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0.
[2]盛冰.高等教育的治理:重构政府、高校、社会之间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03).
[3]黄威.20世纪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及其模式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