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角下BBC纪录片中中国形象构建

2016-04-08韩梅关家玲

现代交际 2016年4期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纪录片

韩梅 关家玲

[摘要]本研究从词汇入手对BBC专题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中有关南美洲部分的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整理收集文本中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系统的理论框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本文通过分析三种语言资源的所占比重及各自的语法实现形式来分析和归纳所选文本中的评价资源(态度语言、介入语言及级差语言),进而发现该纪录片所隐含的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及对中国形象构建的客观程度。

[关键词]评价理论 纪录片 态度 The Chinese are Coming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4-0060-03

纪录片是指以现实世界为创作素材和表现对象,通过对素材的艺术性表现和加工,展现真实,并以此引发观众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由此可以看出,纪录片的核心是客观真实性。在此潜意识的基础上,观众对一部纪录片的期待是它能真实反映现实世界。但实际上,仅仅镜头和拍摄人在场的这个事实就影响了被记录的情况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另外,拍摄者的个人观点和评论也有可能影响一部纪录片的写实性。

然而,正因为观众往往认为纪录片中展现的是事实,因此纪录片可能由于不谨慎或者蓄意造成对事实的曲解和对观众的错误引导,纪录片也因此常被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这种纪录片中,创作者倚重解说词的作用,而解说词中必定包含表达评价和态度的语言资源,才能达到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宣传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理论的框架下,深入细致分析BBC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Ⅱ》中有关南美洲部分的文本中运用的评价资源,以期发现该纪录片的评价资源的比例分布及其语法实现形式,从而总结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隐含的主要态度,评估BBC该专题纪录片的客观程度。

一、评价理论及其应用

(一)评价理论概述

系统功能语言学意义上的评价意义在1985年M.A.K.Halliday

的《功能语法导论》中已有研究,包括对情感、态度和判断等的研究。但是Halliday的研究是语法层面的,没有形成评价理论体系。Martin继承并发展了Halliday的研究,将人际研究提升到语篇语义层面。1991年至1994年间他主持一项叫“写得得体”(Write It Right)的科研资助项目,展开了对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中学和其他场所的语文水平研究。后来他与Peter White, Rick Iedema和Joan Rothery一起集中精力研究语言的表态功能,概括为“评价系统”。评价理论体系真正形成的标志是他2000年发表的论文《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收入Hunston 和Thompson 主编的论文集(Hunston & Thompson 2000:142-175)中。

评价系统是一整套运用语言表达态度的资源,包括三大主系统:态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级差(graduation)。介入系统用于研究态度来源,主要涉及自言(proclamation)和借言(attribution)等。级差指态度的增衰,程度可分级,包含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两个子系统。态度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做出的裁决和鉴赏。态度系统的中心成分是情感系统(affect)。裁决系统(judgment)和鉴赏系统(appreciation)都以情感系统为基础。

情感系统涵盖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注情感三个方面,主要涉及情感反应和情感倾向,因此其语法实现形式常常为情感处理词,如“please”“hate”“adore”,和情感性形容词如“sad”“happy”“afraid”“thankful”等。另外,也可以通过概念隐喻化了的名词表示,如“His fear was obvious to all”。

判断系统是以约定俗成的规范为参照,对人和人的行为做出的评价。这些规范包括规则、条例、社会期待和社会价值。判断系统可再分为社会许可(social sanction)和社会尊严(social esteem),社会许可用以裁决行为的真实可靠性和正当性,属于“法律范畴”;社会尊严用于评价人的行为规范、做事才干和坚忍不拔,属于“道德范畴”。所以,一种行为可以被判定为是否合乎道德、是否合法、能否被社会大众接受、是否受欢迎和是否合乎常规,等等。例如“shes very brave; that was illegal.”

鉴赏系统细分成反应鉴赏(reaction)、构成鉴赏(composition)和价值鉴赏(valuation)。鉴赏系统与判断系统的差别有两点。首先,评价的对象不同。判断系统评价的是人和人的行为;鉴赏系统评价的是自然物体、人工制品、语篇甚至是计划和政策。其次,二者的评价标准不一样。判断系统依据的是社会规范或社会期待;鉴赏系统参照的则是美学体系,即鉴赏关注的是物体的构成品质所引起的有关美学的反应,如“a beautiful vase”。

简而言之,整个态度系统是对人品或物值的评价,其中,情感系统和裁决系统是评价人品的资源,情感系统和鉴赏系统是评价物值的资源。而且情感表达、人品裁决和物值鉴赏三者都有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之分。评价理论的态度子系统是本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在此理论基础上,分析纪录片中的态度语言资源的分布特点、语法实现形式和制作方的态度及其客观程度。

(二)评价理论的应用性研究

继提出以来,评价理论广泛应用于各种语类语篇的评价性意义分析。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翻译和语篇分析等领域。在语篇分析方面,评价理论的应用大致可分为普通语篇分析和具体语篇分析。普通语篇的内容不局限于某一语篇领域,旨在阐释评价理论在语篇分析方面的作用,总结语篇的评价特征或规律;而具体语篇的内容涉及的是某个具体专业领域,旨在通过评价理论分析探讨某个专业领域语篇在评价方面的特征或规律。王振华(2012)其中具体语篇分析多是针对演讲文本、书评、影评、论文摘要和法律文本等语篇的分析;评价理论的具体语篇分析成果众多。在此仅列举以下两例。

蓝小燕(2011)研究英语学术书评总体评价部分的评价策略,发现书评作者用于构建作者立场的态度策略主要体现为对各种态度资源的类型及子类型出现频率的控制,以及对明确/隐含态度和正面/负面态度关联性的控制。司显柱(2011)研究了《纽约时报》对刘晓波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社论,揭示报纸社论评价的主观性及其映射的意识形态,从而证明态度子系统在分析英语社论方面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本研究认为,纪录片不同于其他传播媒介,它所依靠的是声音解说,特点是速度快,观众通常不能做短暂思考;而解说词文本中必定包含表达评价和态度的语言资源,才能达到说服观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的宣传目的。但是至今没有学者研究纪录片文本中的评价性意义表达的特点。因此,本文在评价理论框架下对纪录片文本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扩展和完善评价理论语篇分析的领域。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是纪录片中态度资源的分布规律;态度子系统的语法实现形式的特点。文本选取的是2012年BBC专题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中的前半部分,共43分钟的文本。所选取的是在南美洲巴西拍摄的部分,选取该部分的主要因为是与非洲和北美洲相比,南美洲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处于中间水平,因此,研究假设在此部分中纪录片制作方应该能更加客观和真实地构建中国形象。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用于分析态度资源出现的频数、比重和各种语法实现形式的比例;定性研究用于分析数据表现出的态度资源分布特点、反映出的纪录片制作方对中国崛起态度和该纪录片的客观程度等。

研究步骤,第一步,对纪录片文本进行转写收集;第二步,基于评价理论态度系统的框架对转写文本进行标注;第三步,统计数据。第四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中的态度意义分析

(一)态度资源的分布

在转写、标注文本的基础上,统计各类态度资源使用的频数,得出的数据如表一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文本中共运用了179处态度语言资源:其中鉴赏资源比重最大,达48.05%;其次是判断资源,比例为36.87%;情感资源最少,占总量的15.08%。这种比重分布,可以从该片的拍摄目的中得到解释。英国广播公司从西方媒体的视角描述和探究中国在全球影响的扩大,并讨论一个热门话题,即如果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会给世界造成什么影响。因此,纪录片会用大量的语言资源对南美洲的自然、人文和对中国的贸易行为、政策进行评价。而且,涉及很多从社会伦理、价值等角度对烧制木炭、砍伐热带雨林的评价,是否合法、是否被社会大众接受等。

(二)与中国相关的态度资源

由于表1仍不能清晰、真实地表明西方媒体对中国发展的态度,因此,本研究单独分析出与中国发展及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等相关的态度资源,并且细分为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两类。在此基础上,得出与中国相关的态度语言资源的数量及其占态度语言资源总数的百分比,如表2所示。

不难看出,情感态度资源中,对中国发展引起的人们的正面情感反应为0个,全部的正面情感反应都是对接受采访的人物的感谢和对巴西的赞美。如:

Thank you very much for doing the interview.

Eike, as everyone knows in Brazil, is very proud of his super port.

中国发展在南美州引起的全部是负面的情感体验,占92.31%,如“frightened”“jealous”“worry”等,只有一处负面情感词是用来表达当地土著居民的不幸。

Chinas incredible hunger for resources threatens the worlds largest rain forest…

So how does the rise of China upset the balance of the world power and …

而在判断和鉴赏系统下,负面评价词汇的比重都高于85%,正面评价词汇在50%左右。“largest”“biggest”“most”“huge”“major”等词汇的高频出现,说明西方媒体承认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的影响中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进一步证明了中国的崛起。但是,“explosive”“dangerous”“not”“driven”“crisis”等高频词汇使报道的负面倾向溢于言表。当提到中国的积极作用时,便会话锋急转进入负面报道。这些数据充分显示出,西方媒体以“客观报道”为名,利用语言资源构建“中国威胁论”,使观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政治立场。比如:

Shes one of the fastest growing economies on the planet and …

… millions of barrels of oil will be loaded and shipped here, heading east, meeting Chinas seemingly insatiable appetite for resources.

China is the worlds leading destination for illegal timber.

(三)态度资源的语法实现形式

在词汇分类的基础上,该纪录片中的态度语言资源的语法实现形式可分为四类: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比例分别是8.72%、20.51%、66.67%、4.10%。因此,该纪录片多用动词和形容词表达态度。

该纪录片在情感性态度方面多用动词,因为情感性评价可通过“一系列的语法结构”表现。根据不同的语法结构,情感性评价又可以分为品质情感、过程情感和评判情感。品质情感主要靠形容词和名词实现,过程情感靠动词实现,评判情感靠副词实现。该纪录片中的情感主要是对中国贸易行为的直接的感受,即过程情感,因此情感性态度主要通过动词得以实现。

而鉴赏性评价主要采用形容词和名词。在所选文本中,鉴赏主要是用来评价巴西热带雨林的重要、土著居民的好客、中国的经济发展及地位等等,如“incredible”“insatiable”“crisis”。最后,判断性评价较多运用形容词和动词。该纪录片主要讲述木炭交易的非法性、中国经济发展的威胁性,高频词汇“illegal”“destroy”“leading”等。

把该纪录片中态度语言资源的语法实现形式和其他语篇中的实现形式相比较后,发现纪录片文本和演讲文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各自的态度。在纪录片中,表达态度的语言资源最倚重的语法形式是形容词和动词,比重分别是66.67%和20.51%;而在奥巴马演讲文本中,其主要依靠的态度资源的语法形式是形容词和名词,比重分别为41.35%和31.73%。原因可能是在纪录片中,制作方希望更间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显示其客观程度,所以倾向于用形容词和动词评价被报道事件的影响。

四、结语

本研究在收集、整理BBC纪录片The Chinese are Coming Ⅱ的文本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理论的框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客观地分析了文本中态度资源的比例、分布特点和语法实现形式。研究发现,该纪录片中评价意义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评价理论体系中的态度资源,而且与中国崛起或中国对外贸易有关的态度资源绝大部分是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其语法实现形式侧重于名词和形容词。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评价理论语篇分析的应用领域,同时总结和归纳出该纪录片反映出的西方媒体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和中国负面形象的构建,并且用真实数据评价了该纪录片的客观程度,呼吁观众以客观和批判的态度解读纪录片的内容。鉴于多种原因,本研究只分析了BBC该专题纪录片中的一个片段;另外,对文本的标注可能存在些许主观判断。因此,其他学者们可以多角度完善有关纪录片中评价性意义表达的研究。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London:Arnold,1994.

[2]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2nd edition).[M].London:Arnold,1994.

[3]Martin,J.R.Beyond exchange: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In S.Hunston & G.Thompson(eds.).Evaluation in Text: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4]Martin,J.R.& D.Rose.Genre Relations:Mapping Culture [M].London:Equinox,2008.

[5]semiosis.In M.Bednarek & J.R.Martin(eds.).New Discourse on Language:Functional Perspectives on Multimodality,Identity and Affiliation.London:Continuum.

[6]蒋颖.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J].新闻界,2011(02).

[7]蓝小燕.英语学术书评的评价策略分析——评价理论之态度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11(02).

[8]王振华.语篇语义的研究路径——一个范式、两个脉络、三种功能、四种语义、五种视角[J].中国外语,2009(06).

[9]司显柱,徐婷婷,从评价理论看报纸社论的意识形态[J].当代外语研究,2011(11).

[10]谭晓丽,演说词语篇的评价意义与翻译——以奥巴马竞选演说词及其中译文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6).

[11]张岩.政治演讲的评价视角——以奥巴马2012胜选演讲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评价理论态度纪录片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He For She演讲中的态度资源分析
评价理论视角下《香水》中格雷诺耶的人物塑造
评价理论及其应用分析
态度决定一切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