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壁
2016-04-08郗文倩
○郗文倩
中国古代的行旅生活
题壁
○郗文倩
外出旅行,随处刻字以示“到此一游”,这种行为如今已被看做陋习,最起码是缺少修养的表现。偶有出现,肇事者多为小孩儿,或行为不检点的莽夫。这两类都像是在如来手心里撒尿画字的孙猴子,是需要带个紧箍的。不过,刨根问底,这习惯却是古代文人雅士留下的遗产,他们旅行寓居驿馆寺庙,在墙壁之上题写诗句,把它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发表方式和交流方式,这就是被后人称道的驿壁文学。
驿壁文学最兴盛在唐宋,几乎和诗词的流行同步。墙壁往往空间有限,书写也不便,不宜长篇大论,而古诗词文字精简,含蓄蕴藉,题壁诗的出现便很自然了。题壁诗记录文人行旅心境,表达自由,往往显得真情流露,也多有佳句。如唐代寒山的无题诗题于石壁:“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宋苏轼《题西林壁》写在寺庙壁上:“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其他如题于邮亭壁者:“山月晓仍在,林风凉不绝。殷勤如有情,惆怅令人别。”(宋魏庆之诗)题于殿壁者:“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堂柳公权诗)《水浒传》里宋江曾在楼壁上题“反诗”,也是这个传统:“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从文化生成的角度考虑,信笔涂鸦是人的本能。心有所感,禁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歌以言情,书以写志,都是极正常的。只不过,古时会写字的人少,写几笔成不了灾,而如今时移势迁,情况变化,判断的尺度也就随之变化了。当然,从题刻内容看,古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这一点,还真是今不如古。
题壁诗蔚为大观,也成为一道风景,引得行旅者驻足品鉴。宋代周辉有《清波杂志》,称自己旅行住店,常在诸多题壁间留连,甚至有时能看到亲朋好友的题字,表达途路艰辛的苦况。还看到有些文字笔画柔弱,语言哀怨,认为皆好事者戏为妇人女子之作。不过,女子题诗并非都是男人“戏拟”,宋代有个叫幼卿的女子就客旅题壁《浪淘沙》,还附有小序解释创作初衷,称自己自幼与表兄同窗读书,意趣相投,表兄欲结婚姻,却遭到父亲的婉拒,理由是其尚未取得功名。来年表兄科考登甲科,而幼卿却已被迫另嫁他人了。此后在陕馆偶遇,表兄竟策马而过,略不相顾,意思是看都不看她一眼,令幼卿心中感伤,“因作《浪淘沙》以寄情”,词云:“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词作缠绵哀婉,令过往读者唏嘘感叹。
驿壁题诗是一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实现了情感的交汇沟通,可以称得上是古代文化奇观了。不过,一旦流行,雅俗打通,文字内容水平也就参差不齐。特别是由于量多而频繁,有些寺庙僧人面对被涂写的墙壁,也苦不堪言。宋人张表臣著《珊瑚钩诗话》,谈及自己和友人游甘露寺,题近作小词于壁间,僧人见了,就在一旁愁眉苦脸地叨叨:“我刚把墙壁涂抹得平展展的,又写上字了。”二人见寺僧耳背愚钝,遂相视大笑,戏称这是甘露寺的祖风,可见当时一些名胜古寺的墙壁频频被涂抹已不是一天两天了。不过,也有寺庙专门准备题板,将题壁的名家优秀之作拓刻,或直接让游客在题板上写诗,这既便于留存,也给墙壁一点喘息之机。
如今,一些名胜古迹管理部门专设涂鸦墙,也是聪明的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