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6-04-08

教学考试(高考政治) 2016年1期
关键词:基准利率管制存款

央行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5年10月24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自同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货币政策调整最大的亮点在于央行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的上限,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此前人民银行仅对活期存款和一年以内(含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保留基准利率1.5倍的上限管理。

1.我国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条件已成熟

早在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就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自1996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坚持渐进式改革的策略,基本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和步骤有序推进。从放开货币市场利率管制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渐进式推进,2013年实现了贷款利率的完全放开。

目前,我国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市场条件已成熟。一方面,经过20多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条件已经具备,包括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以及市场自身在内,已经基本适应了比较市场化的利率环境;另一方面,当前,我国物价涨幅持续处于低位,市场利率呈下行趋势,也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提供了较好的外部环境和时间窗口。

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方已完全实现市场化定价,负债方的市场化定价程度也已达到90%以上。人民银行仅对活期存款和一年以内(含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保留基准利率1.5倍的上限管理,距离放开利率管制只有一步之遥。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已显著提升,存款定价行为总体较为理性,已形成分层有序、差异化竞争的存款定价格局。主要商业银行对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已有充分预期并做了大量准备工作,“靴子”落地有利于进一步稳定预期。此外,大额存单和同业存单发行交易有序推进,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不断健全,存款保险制度顺利推出,也为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背景下,人民银行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寓改革于调控之中,结合货币政策调整,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这标志着我国利率管制基本放开,金融市场主体可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自主协商确定各类金融产品定价。

2.利率管制基本放开的积极意义

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里程碑,这标志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宏微观联动的新时期,这是由全面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性要求决定的。

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化的过程也是改革认识论和方法论不断走向深入的过程。在20年的改革中,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信号。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等观念逐步成为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总要求,指出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金融改革具体方向。

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后,对于企业和个人将产生积极影响。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后,百姓存款的利率不一定会立刻抬升,但长远看,百姓将获得更公允的利率,同时使得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的负担下降。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竞争加剧,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满足百姓的需求,百姓将因此受益。从企业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后必然要求银行提升运行效率,加强对风险的判断和管控,这样一来,好的实体经济企业、真正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能够得到金融机构更高水平的服务。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也有望得到一定缓解。

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对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的价格杠杆功能将进一步增强,推动金融资源向真正有资金需求和发展前景的行业、企业配置,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经济处在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的关键期,放开利率管制可为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筛选支持的行业、企业提供更大空间,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进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将推动金融机构改变单纯追求规模的发展模式,为金融机构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随着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金融机构在利率受保护情况下“规模即效益”的传统经营模式将不可持续,有利于推动金融机构树立起“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快转变经营模式,完善定价机制,提高自主定价能力,实现差异化、多元化、持续化经营,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利率管制基本放开,可为央行货币政策转型创造基础条件。在转轨初期,货币政策必然比较倚重数量型的手段,因此大家都说要加快货币政策转型。这次改革也提到促进货币政策转型,建立健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但这中间往往有路径依赖,即越是有行政控制,就会越依赖行政控制,觉得只要行政控制一解除,那就不得了了,就乱了,这样就越是转不过去。随着利率市场化向前推进,货币政策转型就有了基础条件,同时政策传导也就有了微观基础,货币政策调控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转向价格型模式。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使利率真正反映市场供求情况,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提供重要参考,从而有利于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数量型为主向价格型为主转变。从国际经验看,强化价格调控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的必然选择,而放开利率管制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本前提。

3.利率市场化并非一放了之,利率仍然需要调控

利率市场化并非一放了之,利率仍然是需要调控的。从微观上讲,利率市场化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从宏观调控角度讲,利率市场化以后,还是要根据逆周期调控的需要和宏观调控的整体取向,对利率进行调控。具体讲,央行要根据国家发展战略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通货膨胀周期,来进行必要的利率调控。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同时,更要强调健全央行的利率调控体系,建立更好的金融市场利率传导机制。此外,对市场利率也要有一定的监督和自律管理,要有一定的“牙齿”,对市场上出现的个别不正常现象要进行管理。

取消对利率浮动的行政限制后,只是利率调控会更加倚重市场化的货币政策工具和传导机制。从这个角度讲,利率市场化改革将进入新阶段,核心是要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提高央行调控市场利率的有效性。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和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以此引导和调控整个市场利率。同时,加快培育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使各种金融产品都有其市场定价基准,在基准利率上加点形成差异化的利率定价。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理顺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各类市场基准利率,从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再到信贷市场,进而向其他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使市场机制在利率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真正发挥决定性作用。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央行利率政策指导体系引导和调控市场利率;二是各类金融市场以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为基准进行利率定价;三是进一步理顺利率传导机制。

对于短期利率,央行将加强运用短期回购利率和SLF(常设借贷便利)利率,以培育和引导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对于中长期利率,央行将发挥再贷款、MLF(中期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工具对中长期流动性的调节作用以及中期政策利率的功能,引导和稳定中长期市场利率。各类金融市场以市场基准利率和收益率曲线为基准进行利率定价。

更重要的是,央行还将进一步理顺利率传导机制。央行将进一步理顺从央行政策利率到各类市场基准利率,从货币市场到债券市场再到信贷市场,进而向其他市场利率乃至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同时,通过丰富金融市场产品,推动相关价格改革,提升市场化利率传导效率。

在一段时间内,央行还会继续公布存贷款基准利率,为金融机构利率定价提供重要参考。同时,发挥好金融机构利率定价行业自律作用。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按照激励与约束并举的原则,优先赋予利率定价较好的金融机构更多产品创新,以及贷款基础利率(LPR)等市场利率报价资格,并对高息揽储、扰乱市场秩序的金融机构予以自律约束。

此外,央行将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定价行为纳入宏观审慎管理,并研究通过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引导金融机构科学合理定价,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

猜你喜欢

基准利率管制存款
追回挪走的存款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管制硅谷的呼声越来越大
药价管制:多元利益目标的冲突与协调
不同地区开发商群体的囤地行为机理及其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