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和发现中探寻数学本质
——《倍数和因数》教学新设计
2016-04-08任卫兵特级教师
任卫兵(特级教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1页。
【教学过程】
一、准备
课前,每位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倍数和因数”研究学习。
(材料单类似于教材第30至31的内容,只是在找出36的所有因数时,材料中仅提供了一种“列举除法算式”的方法,另外材料中也没有直接呈现出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有什么特点。材料单的最后,还精心设计了三个阅读提示:1.学习材料中有三道例题,每一道例题讲的是什么?2.如有兴趣,可以尝试完成例题和“试一试”。3.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有发现可以写在相应的地方)
二、汇报
师:课前,我们已就“倍数和因数”进行了阅读,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继续深入阅读。这部分内容有三道例题,说一说每道例题讲的是什么?
生:第一道例题讲了“4×3=12,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师:简单地说,就是什么是倍数和因数。
生:第二道例题介绍了怎样找出3的倍数。
生:第三道例题讲了怎样找出36的所有因数。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1.什么是倍数和因数?2.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师:今天我们将围绕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
1.什么是倍数和因数?
师:既然同学们都进行了课前阅读,那就请你们先举一道乘法算式,对照算式说一说,什么是倍数和因数?
生:2×5=10,10是 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2和5都是10的因数。
师:在课前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看到了这样一段话“4×3=12,12是 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4和3都是12的因数”,那如果说“12是倍数,4和3是因数”对不对呢?
生:这样说不对。比如12是1的倍数,也是2的倍数,但不是5的倍数,也不是7的倍数,它不是所有数的倍数。
生:倍数和因数是相对的。比如12和3,12是3的倍数;12和24,12却是24的因数。所以说“12是倍数”是不对的。
师:我们在说倍数(或因数)时,必须说明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不能单独说谁是倍数(或因数)。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板书:相互依存)
师:接下来请同桌的两个人,每人写一道乘法算式,让同桌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完成的情况。如发现有学生编写了“0乘一个数等于0”的算式,则相机强调: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师:(课件出示:20÷4=5、3+4=7)这里的两个算式,你能从中选一个,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或倍数吗?
生:我选第一个算式,20是4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4和5都是20的因数。
生:我也选第一个算式,根据“20÷4=5”,我们就可以想到“4×5=20”。而“3+4=7”是一个加法算式,不能说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
生:如果把第二个算式改成“3+3=6”或者“4+4=8”,我们就能说谁是谁的倍数或因数了。
师:刚才几个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倍数和因数是建立在乘法或除法的基础上的。关于“什么是倍数和因数”,都弄明白了吧?我们来看第二道例题。
2.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
师:通过阅读,相信大家要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并不难,难就难在能不能有顺序地找出来?下面我们来比一比:在10秒钟的时间里,看谁写出的3的倍数最多?
(让学生在草稿本上写出3的倍数。并请写得多的学生进行口头汇报)
师:写得多的同学肯定有他独到的方法,我们请写得最多的两个同学介绍一下他们各自的方法。
生:我是用3依次去乘1、2、3、4、5 的。
生:我是用3依次加上3的,3加3等于6,6加3等于9……
师:如果老师也来和你们一起比赛,那我可能只需要5秒钟,就能写得比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要多,你们信吗?
(学生倒数5秒,教师板书——3的倍数:3,6,9,12,15……学生一开始“认为”老师“投机取巧”,渐渐地“明白”了老师获胜的“理由”)
师:由于一个数的倍数永远也写不完,因此我们在写一个数的倍数时,通常只要按顺序依次写出4、5个,再在后面添上——
生:省略号。
师: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分别写出2的倍数和5的倍数。
(指名让学生汇报)
3 的倍数有 3,6,9,12,15……
2 的倍数有2,4,6,8,10……
5 的倍数有:5,10,15,20,25……
(课件出示:观察上面的例子:这三个数的倍数有些什么共有的特点)
师:观察上面的例子,找一找这三个数的倍数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这三个数的倍数都有无数个。
师:这个同学关注的是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板书:无限的)
生:我发现:一个数的倍数中,最小的就是它自己。
师:他关注的是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一个数最小的倍数就是它本身。(板书:最小它本身)
师:由“最小”,自然会想到“最大”。那一个数有没有最大的倍数呢?
生: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所以没有最大的。
(教师完成板书:倍数 最小 它本身;最大 没有;个数无限)
3.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
(1)分工合作。
师: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学会了。那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
师:当你们阅读到这一句“你能找出36的所有因数吗”,你是直接往下看材料上的答案,还是先不看自己主动尝试的呢?
(有一部分学生是直接阅读的,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先自主尝试的)
师:请举例说一说,哪些是36的因数?
师:看来,找出一个数的因数也不难。有什么好办法能够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呢?
(出示小组活动要求:①讨论: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出36的所有因数?②把思考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填写学习单。③尝试: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2)小组交流。
第一组学生:我们是用列乘法算式的方法,1×36=36、2×18=36、3×12=36、4×9=36、6×6=36。因为两个“6”相同,我们只要写一个“6”,36的因 数 有 1,2,3,4,6,9,12,18,36。
师:听了他们的汇报,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生:我觉得每写出一个乘法算式,我们就可以找到36的两个因数。这样一对一对地找,比较方便。
生:我补充一下,如果两个数相同,比如“6×6=36”,那我们只能找到36的一个因数是“6”。
师:刚才两位同学,一个总结得好,一个补充得好。除了这种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第二组学生:我们用的是列除法算式的方法,36÷1=36、36 ÷2 =18、36 ÷3 =12、36÷4=9、36÷6=6。36 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两组同学,一乘一除,方法虽有所不同,但也有一些是相同的。
生:他们都是一对一对找的。
生:当两个因数相同时,我们只要写一个就行了。
生:在写出36的所有因数时,都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写的。
(3)自主尝试。
师:请大家在草稿本上直接写出15、16的所有因数。
(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15 的因数有 1,3,5,15。16 的因数有1,2,4,8,16。)
我思考:
观察上面的例子:这三个数的因数有些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刚才我们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概括一个数的倍数的特点的?那一个数的因数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一个数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因数 最小 1;最大 它本身;个数 有限)
四、总结
师:通过大家的交流,你对“倍数和因数”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生: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特点。
五、拓展
师: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朋友是你灵魂的倩影,要像220与284一样亲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里的220与284又有怎样的关系?你们知道吗?
生:好像220与284有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生:可能与它们的因数有关。
师:那我们一起来探寻它们之间的秘密吧。
(课件播放:原来,毕达哥拉斯发现,在自然数220与284之间,有一种非常奇妙的关系。220共有12个不同的因数:1,2,4,5,10,11,20,22,44,55,110,220。如果不算220它自身这个因数,那么,220所有因数的和正好等于284。
284共有6个不同的因数:1,2,4,71,142,284。如果不算284它自身这个因数……)
师:猜一猜,如果不算284它自身这个因数,那么284所有因数的和可能等于多少?
(学生不约而同地算起来,并相继说出和是220)
(课件继续播放:你的真因数之和等于我,我的真因数之和又正好等于你,这对奇异的数真像一对亲密无间的朋友。数学上,把具有这样特征的自然数叫做“亲和数”。毕达哥拉斯发现的220和284,是人类认识的第一对亲和数,也是最小的一对亲和数。古时候,亲和数也被涂上了神秘的色彩。人们常把这两个数分别写在两个护身符上,认为佩带这种护身符的两个朋友,就能保持良好而长久的友谊。近百年来,不断有新的亲和数被发现。现在,人们找到的亲和数已经超过了1200多对……)
(在学生不断发出的惊叹声中,新课告一段落)
【教学设想】
1.《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采用了一种新的课堂结构,改变了原来固有的教学模式。从我准备、我汇报、我探究、我总结,到我拓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了真正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围绕课前提炼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不断发现数学的本质。
2.《倍数和因数》一课的教学,体现了教者努力构建数学故事课程的思想。把数学的知识、道理、法则等融入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故事中,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彰显了数学教学的人文特性。引入“毕达哥拉斯”的一句名言,让学生通过猜疑、想象、尝试、验证,最终理解了其中的意蕴。把数学的知识、道理、思想等寓于故事中,更易走进学生的内心,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3.《倍数和因数》一课,诠释出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观。“知识”层面,简单地说,哪些知识是不需要学生探究的,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哪些知识是需要经历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教师引导才能加深理解的,则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导学。“自主”层面,我们倡导的“自主”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主,而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的自主。“人文”层面,我们不仅要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给学生积极的暗示、正向的影响,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链接相关素材,给学生真、善、美的启迪,知、思、行的改变与扩展。